首页 理论教育 清江体制产生的背景解析

清江体制产生的背景解析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江体制是围绕着特定的开发目标,伴随着中国改革大潮的涌起而产生,并随着改革的发展而逐步走向成熟的。要知道这种体制的内涵及其意义,首先就要了解其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中,各行业之间的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又有着很大的差异。

清江体制产生的背景解析

清江体制是围绕着特定的开发目标,伴随着中国改革大潮的涌起而产生,并随着改革的发展而逐步走向成熟的。要知道这种体制的内涵及其意义,首先就要了解其产生和演变的过程。

一、清江流域开发的基础与目标

清江是长江在湖北境内的一条支流,干流全长423公里,流经湖北西南部10个市、县。清江流域面积1700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流域人口4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35%,是湖北省的“老少边穷”地区。革命战争时期,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曾在这里建立根据地。由于地处高山峡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比较低。以流域中的恩施州为例,1985年,该州工农业总产值14.92亿元,人均只有400元左右,排在全省最末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00多元。很多农民家庭住的都是黑黢黢的茅草屋,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有些家庭连食品自给都做不到。很多农民一辈子连宜昌市都没到过。但是,这里同时又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首先是水能资源。清江从发源地到长江入口,总落差1430米,水力蕴藏量达430万千瓦,相当于葛洲坝电站总装机容量的1.5倍。其次是矿产资源。当地山区蕴藏着大量的磷、铁、煤、盐、天然气等矿藏。其中,探明储量的磷矿达11.8亿吨,铁矿达10.6亿吨,在全国来看都有一定地位。再次是生物资源。这里远离城市,较少受到人为的破坏,且有优良的气候条件,因而有丰富优良的物种。这里的鱼虾没有污染,味道鲜美;这里的茶叶不仅长期享受长江和清江水雾的滋润,而且富含微量元素硒,具有保健功能;这里的土豆、甘蓝等高山蔬菜品质优良;这里的树木达1000多种,其中的水杉、珙桐等17种树木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树种;这里的药材和坝漆等土特产也很丰富。最后是旅游资源。清江流域的高山峡谷,林木葱茏,景色优美,且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具有很高的游览观光价值。咸丰尖山唐崖司的土司城是较为完整、较为典型的古老土家城寨;武落钟离山传说是土家文化的发祥地;仙佛寺、石柱观和建阳宝塔等建筑地处深山,神秘幽静,有其特殊的古朴风格;龙洞飞瀑、东关飞瀑、丹水峡谷、万全洞、黄金洞等自然风光也很适合于旅游开发。在这些资源中,水能是最主要的资源。如果这种资源得到充分开发,清江流域的交通、通信能源供应和市场需求等环境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都会受到很大的促进。

但是,清江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里峡谷幽深,水流湍急,地质构造也比较复杂。清江流域至今没有铁路通过,当时过境的公路等级较低,而且离清江河道还有较长的距离。开发前的清江只能在较短的河道上通行小木船和竹筏。在这里建设电站,必须解决高水坝的建设、高边坡的处理、经常性洪水的防范、狭窄施工现场的组织、落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大量设备及原材料的运输等技术和管理难题。国内当时开发同等条件水电资源的成功经验还比较少。而且,流域开发所需要的资金数量极大。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没有能够高效率地动员现有资源的经济运行机制,那么清江流域的丰富资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开发。

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省和长江流域规划部门就开始对清江流域的开发进行勘探论证,并制定了初步的开发方案。1986年,国家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着手进行清江流域的开发,并以此带动鄂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目标是要在清江流域建设三座大型梯级水电站,其中,水布垭电站为龙头梯级,拟装机200万千瓦,年发电量40亿千瓦时,动态投资200多亿元;隔河岩电站为中间梯级,拟装机121万千瓦,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动态投资49亿元;高坝洲电站为下游梯级,拟装机25万千瓦,年发电量9亿千瓦时,动态投资30亿元。三座电站合计,总装机容量达346万千瓦,动态投资总额279亿元。通过水电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大大缓解湖北及华中地区电力供应的紧张状况,而且要使清江流域的工农业生产、防洪航运、交通、通信、旅游等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使鄂西南地区成为一个发达、兴旺、富庶的地区。这是一幅相当宏伟的流域开发蓝图。

二、公司初创时的宏观环境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仍处于较为严重的短缺状况,特别是能源和各种重要原材料的短缺尤为严重。计划经济时期对能源和原材料定价过低的状况当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价格机制的扭曲和企业活力的不足一方面限制了社会供给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刺激了社会需求的增长。而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及其外延扩张的习惯等等,往往不能增加多少有效供给,反而不断扩大了投资需求,加剧了社会的短缺状况。当时,很多城市都还经常遭遇拉闸限电的局面;很多企业需要为错开用电高峰而停产待电;居民使用空调家用电器仍需经过严格的审批;钢材、煤炭木材水泥等都还是国家计划控制的紧俏物资。湖北尤其是一个缺能省份,特别是缺煤少油。湖北水能资源丰富,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当时湖北的电力供应中火电仍占较大的比重。为了保证火力发电等方面的需要,湖北每年要从省外调进煤炭2000多万吨,石油400多万吨。经济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短缺状况。在湖北,特别需要改变电力生产的结构,发挥优势,向社会提供丰富清洁的水电资源。(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中国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时期。改革过程中短缺状况在价格体系中的显现、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个人倾斜的格局、国家在货币总量控制方面经验的不足等等,都逐渐加剧了全国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1988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升了72.7%,其中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了88.5%。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中,各行业之间的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又有着很大的差异。1989年与1978年相比,建材工业价格上涨了23.6%;机械工业价格上涨了21.2%;化学工业价格上涨了20.4%;而电力工业价格则只上涨了5.95%。如果拿计划内电力产品价格与市场调节的其他产品价格相比,其差别就更大了。这样的宏观经济环境使清江流域的开发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流域开发的原材料、机械设备、工具和人员工资等成本在开发期间存在着大幅上升的可能,而水力发电收入的增长则很可能跟不上其成本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清江人还要通过水电等资源的开发为扭转国家电力短缺的局面做出贡献,这就突出了流域开发任务的艰巨性和挑战性。只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机制,人们才能应付这种艰难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大潮蓬勃发展的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种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中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在全国深入人心,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5年,我国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3619.49亿元,比1978年的1397亿元增加了1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6元,比1978年的133.57元增加198%。全国基本告别了农产品短缺的局面,部分地区甚至开始出现卖粮难、卖棉难等问题。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迪。人们开始以更加深邃的眼光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反思。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而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因而限制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来释放这种活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前景。这是农村改革对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更深层的贡献。

在农村改革的启发下,中国城市改革也进入了全面探索的时期。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心推进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决定》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应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该《决定》的指引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价格改革、物资流通体制改革和财税改革等都取得了重要收获,非国有经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些改革既为国有经济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这种经济的改革提供了外在的压力。在国有经济中,企业广泛地进行了各种改革的试点,其中包括横向联合的试点、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资产经营责任制试点、股份制试点、承包制试点、企业内部劳动工资制度的试点等等。清江体制正是改革的试验之一。清江人从众多的改革试点中得到了鼓舞,吸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也希望用自己的试点经验为改革做出一些贡献。时代的号角告诉他们,必须通过改革去战胜宏观经济环境给流域开发带来的挑战。

三、清江公司的最初模式

清江流域的开发是从中游的隔河岩开始的。当时的战斗口号是:“首战隔河岩,再战高坝洲,会战水布垭。”隔河岩水电站的建设,最初实行湖北省、水电部工程领导小组协调下的建设单位负责制。领导小组由水电部和湖北省部分官员参加。它不是一个专门的实体机构。真正的建设和管理责任实际上落在建设单位肩上。1987年1月,国家和湖北省正式组建清江水电开发公司,由湖北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负责实施清江流域开发的总体设想。该公司的资金就是隔河岩电站启动时期的建设资金,由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水电部共同投入,其中湖北方面约占70%,国家方面约占30%;湖北省所付的投资包括财政委托贷款和电力建设基金,共2亿元人民币。从投资来源及其属性来看,清江公司与国家和湖北省政府之间的关系最初并非十分清晰。政企之间在形式上是一种借贷关系,双方似乎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利益主体。但是与此同时,清江公司又被定性为国有企业。这意味着,公司的全部资产及其收益都是国家的。这种状况在改革初期很难避免。但是,清江公司的体制在最初就带有明显的创新性。首先是由一个公司开发一条江。在公司成立以后,逐步明确了“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开发方针。所谓“流域”,其含义不言自明;所谓“梯级”,就是前述的三个梯级电站的建设;所谓“滚动”,就是让清江公司用第一个电站建成后取得的收益去进行第二、第三个电站的开发;所谓“综合”,则是让清江公司在开发水电资源的同时,开发清江流域的旅游和生物等资源。这样,清江公司就成为一种需要在较长时期里独立进行流域开发的企业。清江的开发是由企业开发,而不是由政府机构组织开发。其次是“建管结合”。湖北省政府不仅要求清江公司完成三个梯级水电站的建设,而且要求他们至少在流域开发期间负责这些电站的经营和管理。也就是说,清江公司在一开始就是在“为自己”建设电站,是在建设需要由自己经营管理的电站。这在我国水电建设史上是一种重要的突破。这些特点使清江公司在一开始就作为一种新型的体制而展现在世人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