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课程规划背景产生的成果

学校课程规划背景产生的成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学校课程规划既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应有的课程权力。正是因为新课程实践的推动,学校课程规划正在成为课程领域内的一种文化、一种实践。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是在学校有效落实国家与地方各项课程政策的过程。我们选取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有代表性的学校如江苏洋思中学、江苏东庐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解读课程改革的特点,以期对于学校课程规划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校课程规划背景产生的成果

新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关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制度保障。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课程权力下放,课程管理重心下移,原来过度集中的课程权力下放至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赋予地方和学校部分课程决策权。正因为这样,学校和教师成了事实层面上最重要、最关键的课程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学校一级的课程工作中,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因为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替代学校规划学校的全部课程。可以说,学校课程规划既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应有的课程权力。[7]

学校课程规划是课程民主化的体现。崔允漷指出,学校层面的课程民主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再像过去那样是课程的忠实执行人,教师有选择、开发、组织教学内容的权利与责任,同时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二是学校是课程发展的地方,课程的发展意味着学校、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参与课程决策,而课程发展规划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及相关人员发出自己的声音提供了途径。通过课程规划,学校就会更有效地参与到课程的决策之中。[8]

此外,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校和教师已经孕育了课程意识,课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相应地,职前教师教育也在关注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的培养,课程民主化有了一定的意识与能力基础,同样为学校进行课程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正是因为新课程实践的推动,学校课程规划正在成为课程领域内的一种文化、一种实践。

学校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单元。课程规划成为学校突破课改“瓶颈”的必由之路,学校能否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执行与落实好,能否开发出适合学校与学生的校本课程,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最后且最重要的环节。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是在学校有效落实国家与地方各项课程政策的过程。崔允漷教授指出:“虽然学校课程规划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学校课程规划只是那些好学校的事情,条件不好的学校就做不了。重要的是学校要有课程规划的意识,然后在规划与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提高。”[9]一项课程改革计划的实施取决于学校课程的规划力与执行力。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是地方还是学校,若要使改革有成效,其前提是能够根据地方或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课程规划,或者有将课程改革方案本土化的能力。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我们选取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有代表性的学校如江苏洋思中学、江苏东庐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解读课程改革的特点,以期对于学校课程规划有更深入的了解。

[案例]

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语文课是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分析课文;数学课由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题;理化课变成了游戏课,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也不需要教师讲解和演示。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4分钟。(www.xing528.com)

江苏东庐中学“备讲学稿,讲学合一”的课程与教学模式。“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还是学生的练习册。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了。“讲学稿”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讲学稿”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的培养。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释疑、巩固,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可以据此随时检查、指导和调控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课程与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三三六”分别指的是:①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指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大容量”是指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是指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②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预习”即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即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即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③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要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指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示提升”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指的是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是指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正是因为学校领导能够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愿景,制定了本土化的课程改革方案,从而使得这些学校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奇葩。从上述三个案例的简要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设计的,主要是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改变课堂教学的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给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空间,重塑师生关系,重建教学文化,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善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整个的教学过程设计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即都包括“自学→展示→释疑→练习→提升”等几个关键环节。通过学生课前自学(预习),课上展示与交流、教师释疑,然后练习、自我提升等几个环节的设计,实现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和发挥,通过课堂对话获得新知识,教师讲解的时间缩短并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曾经去杜朗口中学考察,现场体验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场景。该学校的教室四面都是黑板,连走廊中都设置了黑板,作为学生汇报和分享学习体验的平台。教师们尽量给每一个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宗旨。在课堂上,学生有一种自我表达、做学习主人的意识,表现出了自我获得和自我实现的快乐。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播种机”,走下了“霸占”已久的“权威圣坛”,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还给了学生,使讲台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

为了避免盲动和冲动,做好学校中长期的课程规划是成就学生、成就教师和成就学校的必然选择。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学校课程应该处于持续的改善之中,才能实现学校的发展愿景。时代在变化,文化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学校需要应时而变,这也就决定了课程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