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节:中国传统节日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节:中国传统节日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节,俗称“过大年”。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春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春节:中国传统节日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俗称“过大年”。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全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恒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春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过大年的由来

据考,年是上古时代古人根据天象、物候确定四季循环演变而来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1]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

正月的朔日从子夜起,被称为“岁首”,也就是一年的开始。根据成书于西汉的《尔雅·释天》的说法:“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2]周朝开始,这个岁首就被称为“年”。实际上,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周朝则以十一月初一为“年”,秦朝以十月初一为“年”。西汉太初元年,汉武帝听从司马迁的建议,恢复了“夏历”(即现在的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这一规定延续了两千多年(民国期间曾小有变化),一直到现在,仍是中华民族传统非常重要的节日。

古代称正月初一为“元日”,并不叫“春节”。隋代的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3]“元”字的本意为“人的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中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元日”;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元旦的说法,可见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4]《说文解字》解释“旦”字:“从日见一上,一,地也。”[5]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也就是早晨的意思。元旦的说法,主要取岁首的“第一个早晨”之意,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十分形象,也寓有欣欣向荣之意。除此之外,春节还被称为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2.过大年的传说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因此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还有人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日久天长,他发现每隔360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祖乙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后来,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联的习俗,据说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蜮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了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蜮。鬼蜮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作“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因此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之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晚上,父母还让孩子爬板门。相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部转战于沿海,杀得倭寇望风而逃,百姓无不感激,纷纷参加戚家军。一天,海边有个村民想投奔戚家军,戚继光见他身材矮小,以为他是个小孩,其实他已18岁了,因为个子小,人们称他“十三拳”,意思是有十三个拳头摞起那么高。戚将军见他个子不高,拿不动长矛大刀,不想收他,但又不忍心泼冷水,便随口开了个玩笑,说:“大年三十晚上,你回去爬板门,口中还要说,板门爷,板门娘,我要和你一样长,你长高了没得用,我长高了做新郎。到明年三十晚上你就长高了,那时我就收你。”“十三拳”便把戚将军的话记住了,第二天就是除夕,晚上他果然认认真真爬了板门,口中念念有词。说来也怪,过了几年,“十三拳”果然长得又高又大。后来,他又找到戚继光要求收留他,戚继光不敢认这个小伙子,问:“你就是几年前的那个‘十三拳’吗?你怎么长得这么快呢?”他如实说了。将军哈哈大笑,就收下了他。从此,“除夕爬板门,矮子能长高”的说法就传开了。

3.过大年的习俗

盐城民谣云:“廿三,糖瓜粘;廿四,掸尘期;廿五,做豆腐;廿六,去割肉;廿七,杀鸡鸭;廿八,白面发;廿九,满香斗;三十日,熬年夜;正月正,过大年;五马日,接财神;正月半,看花灯。”(www.xing528.com)

忙年 就和民谣唱的一样,从腊月开始,老盐城人就开始忙着准备糯米粉、磨面;一过腊月半,就开始蒸年糕、涨饼、炒炒米。有的人家还在年糕上打上红戳印。腊月二十以后,不论大家小户都要“请”香烛和菩萨像等。富裕人家还会把要采购的枣子、红白糖、油炸果、大糕等写在纸上,称作“打年货单”。临近春节,家家户户还要买鱼。在盐城西乡还有抢买鲶鱼的习俗,取意“年年有余”。

送灶接灶 盐城人把送灶和接灶合称“祭灶”,春节便从祭灶开始。以前,家家灶间里都专门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之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各户的灶火。民谣中的“廿三,糖瓜粘”就是说的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的祭灶。对于祭灶,民间还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府腊月廿三、民家腊月廿四、水上船民腊月廿五举行祭灶活动。讲究的人家,还在火灶房的北面或东面设有灶王龛,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就把神像贴在墙壁上。据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家人。到了腊月廿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在这一天要“糖瓜粘”。送灶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和众神同来到人间,过完年后,其他神仙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长期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掸尘 送灶以后,人们便开始迎接过年了,即从腊月廿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晚上止,把这段时间叫作“迎春日”,也叫作“掸尘日”或“除尘日”。

贴春联 贴春联、贴喜纸等在盐城早已成了习俗,每逢春节期间,到处能见到鲜红的春联。贴春联也有讲究,同一户人家,贴在大门、门框和房门上的对联内容也不相同。贴喜纸与贴春联差不多同时进行,喜纸多为大红纸镂空而成,镂空图案比较灵活。喜纸一般贴于门头、窗头、灶头等处。

辞先压岁 腊月三十,或者是小年的腊月二十九,此地人都称为“三十晚上”,也有的叫“大年三十”。由于这一天既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又是两个年度之间转换的一天,具有辞旧迎新之意。因此,这一天的习俗特别多。一是祭祖。一般人家这天中午都设祭桌,摆上各种菜肴和酒水,家中男女都要跪拜并焚烧纸钱,祭奠列祖列宗,口中还要念念有词进行祈祷,以求祖上保护子孙健康平安。这一活动,此地人叫“辞先”。中饭后,通常人家都要上已故亲人的坟头去烧纸,谓之“给先人送压岁钱”,以表今人对故人的怀念。二是留“隔年陈”。将中午饭中的锅巴完整无损地从锅中铲下来,置于筛中保存好,谓之“隔年陈”,也叫“囤粮脚”,寓意一年到底尚有余粮。对于“隔年陈”,只有到来年正月初七“人之日”才能食用。也有的地方,大年三十中午的鱼是不动筷子的,即便是动筷子,也要将鱼头和鱼尾留下,等大年初一吃,年头余到年尾,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之意。此外,大年三十中午吃饭是不能泡汤的。据说,三十晚上吃饭泡汤,来年外出肯定会经常遭雨。三是炒“干元宝”。除夕晚上,家家炒花生、瓜子葵花籽,给新春期间前来拜年的人食用,此地人称为“干元宝”。除此以外,在农村有的人家还要特意炸一些玉米花,意在炸瞎老鼠的眼睛,让其看不见东西,不能出来骚扰人。四是发压岁钱,即由长辈向尚未结婚成家的孩子发放过年的节日钱,此地人叫“压岁钱”。压岁,顾名思义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压岁钱通常是在晚饭后分发,也有的地方是待孩子睡觉以后,由大人将钱和大糕、果子、糖果等一起包裹在一个红纸包里,置于孩子的枕头底下,等第二天孩子起床吃开口糕时能有一个惊喜,谓之“开口有钱”,以图吉利。五是守岁爬门板。所谓守岁,就是全家人吃年夜饭,喝酒以壮胆,然后围坐在火炉边,边吃“干元宝”,边聊天,辞旧迎新。由于人们过去一直把这一夜视为“年”肆虐时期,称之为“年关”,为了能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各家都把火炉烧得红红火火。通常燃的是芝麻秸秆,一方面借秸秆燃烧发出的响声以驱邪,另一方面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预示来年生活必定步步登高。此间,大人会逗孩子爬门板,这也是老盐城习俗。现在“爬门板”的习俗已不存在,但三十晚上“守岁”,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依然流行,不同的是内容已发生了变化,不少被看春节联欢晚会、网上拜年、发抢微信红包等代替。六是防灾尘。在除夕和正月初二晚上睡觉时要把鞋子反过来放(底朝上,面朝下),正月初一和初三晚上要正过来放,使灾神不能撒上灾尘。早晨穿鞋子,事先把鞋子抖一抖,意为万一沾上灾尘亦可抖掉,此俗有些老年人还在坚持。除此以外,老盐城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还有许多习俗,有的地方在这天要在神案上安置“供饭盆”(亦称“聚宝盆”),内置白果、青梅、红丝、果枣、大糕,并用松枝插于盆内,让松枝夹着花生、果枣,同时剪贴纸钱粘其上,称为“摇钱树”;有的用芝麻秸贴包黄纸插于灰堆之上,称为“封堆”;有的用彩色纸包裹花木于家前屋后,叫“封树”;有的要往碓臼里放些稻子,叫“压稻”;有的朝磨子里面放些面粉,叫“压粉”;等等。

敬神拜年 春节,俗称过大年,亦称大年初一。由于这一天为一年之始,为了图吉利、祈求平安,更望能有个好的开头,此地亦有许多习俗。一是吃“开口糕”。初一凌晨,新的一年开始,这时最忌讳说不吉利的话。为了防止小孩子醒来说东道西,通常家人的做法是,在他们枕边备有大糕等食品,并于睡觉时就交代好,醒来先吃糕再说话,谓之张口吉利,开口就糕(高)。二是放“开门鞭”。这个习俗由来已久,谓之“早开门,早发财”。三是点“财神把”。所谓“财神把”即为除夕晚上用不到两米长的芦柴扎成茶杯粗的柴把子。通常人家在柴把子的尖端要插一块桦树皮,也有人家插一些芝麻秸子,兆示来年节节高,故称为“财神把”。四是烧“天地纸”,即祭天地。此地人认为,一年好坏,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人和在人,天地不能不祭,所以,他们点“财神把”以后要做的事就是点红烛、焚斗香,烧“钱粮纸”来敬天地,祈求老天保佑平安、添喜发财。五是吃“圆茶”,即举家端坐桌前,吃小汤圆,此地人叫“吃圆茶”。吃圆茶,象征吉祥,意在全家团团圆圆。大年初一吃圆茶不能脸朝北。据说,初一面朝北吃圆茶不吉利,会生疙瘩,故一般人都不面北而坐。六是拜年。一般先拜辈分最高的,通常先拜老太爷、老太太,然后是祖父母、父母。对长辈拜年,此地的习俗过去是行叩拜礼,俗称“磕头”。除此以外,老盐城大年初一还有许多习俗,如“跳财神”“玩麒麟”“舞龙”“舞狮”等。

“春叙酒”和“财神日” 年初二起,亲朋好友开始走动。从这一天开始,一些人家置办酒席,亲友聚首叫作“春叙酒”。“春叙酒”至今仍沿袭于世。“财神日”是正月初五的俗称。这一天,各行各业开始营业。传说,财神菩萨要走遍千家万户,所以一早就要点烛敬香,以“接财神”,图个大吉大利。

那些依附于“过年”并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都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世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我们的先祖习惯了在忙碌整整一年后,在春节期间停下手上的活,宰鸡杀猪犒劳一下家人和自己,用一种怡然自得的快乐心情迎接新年。盐城年俗的主题是祛灾除祸,祈盼平安,追求幸福。现在的年轻人虽然不可能像过去一样,处处当心,样样遵循,但尊重一下传统,注意些忌讳,让心里生出敬畏,还是有必要的。这样对来年的期盼会更大,过年的味道也会显得更浓。

4.为何回家过年

按照国人的传统,“父母在,不远游”。可现实是一代、二代、三代……更多的中国人离开故乡,在外面的世界拼搏奋斗,寻找机会、财富和梦想。然而,有钱没钱回家过大年成了游子的共识。很多人不明白为何要赶在春运这个最忙碌的时节回家,这要从年说起。“年”这个字始于周代,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人们在田间劳作,只有风调雨顺才有好收成,只有在天地诸神恩赐下才能过上好日子。过年这一天是一年的初始,所以这时祭祀天地诸神,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礼记》记载:立春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等,到东郊举行迎春典礼;民间也用很多仪式来表达对天地诸神和祖先的敬意,由此衍生出——祭灶、辞先压岁、掸尘、拜年、财神日、春叙酒等年俗。

过年,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供奉天地诸神和祖先,都是遵循礼仪。因为祖先墓地和家祠都在故乡,祭祀关系个人和整个家族的前途命运,所以回家过年变成游子的必然选择。“树木千尺根于土,人生之本源于祖。”现代社会的人就像一只只漫天飞舞的风筝,到处迁徙生息。自己的老祖宗是谁,自己的姓是怎样产生的,自己的一族是从哪里迁徙而来,祖上有哪些杰出人物,有哪些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家族传统等,都需要通过寻根祭祖找到答案。寻根祭祖就是国人的宗教,寻根祭祖的价值实际上与宗教、哲学所思考的是一个主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向哪里去?不寻根祭祖,这个哪里来的问题就是模糊的。国人多有身份认同观念,寻根祭祖也是在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的条件下,传统思想意识的大迸发。正是这种神秘的力量驱使着离乡游子无论生在何处归途多远都会回家,去追寻曾被淡忘、疏远的家庭、家族、祖先,重建个人、家庭、家族的心灵家园。

几千年过去了,古老的年俗依然在民间顽强地存在着。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但一纸公文岂能改变数千年民间传统?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照例过了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7月,民国政府恢复每年旧历正月初一“春节”,并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这也是“春节”一词的来历。这就是家的力量,回家过大年作为年俗的灵魂被完好地保留下来,这种意识已根植于国人的思想之中。杨白劳出门躲债,大年三十也要冒险回家,买回两斤白面包饺子,扯上一根红头绳给女儿把头发扎起来。如今游子不顾路途遥远,不顾风雪严寒,不顾一票难求,也要回家过大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