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目的类型及其影响-新课程教育原理探究

教育目的类型及其影响-新课程教育原理探究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个人本位论”从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性得以发展,使人性得以完善化,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卢梭反对把培养公民作为教育的目标,主张不施加任何影响的“自然教育”,以顺应人的天性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则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尔普、法国的涂尔干等。

教育目的类型及其影响-新课程教育原理探究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由于人们对教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等问题上便形成了不同的主张。如果对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主张做一个分析的话,可将其概括为两大派:“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这种观点曾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广泛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

“个人本位论”从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性得以发展,使人性得以完善化,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古希腊一些哲学家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理性的负荷者,教育的目的、理想和价值,就在于使人的本质规定和人的和谐发展得以实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多种力量和才能的有生命的统一体,承认人本性的完美,强调人灵魂和躯体的和谐。因而,人文主义者的教育目的在于使人的天赋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卢梭反对把培养公民作为教育的目标,主张不施加任何影响的“自然教育”,以顺应人的天性的发展。这种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学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作为反对社会对人的摧残,反对教育上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尊重人的要求和人的价值,都有着历史进步意义。但是,这种主张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健全的本领,教育可以不受社会的制约,是不现实的。其所谓发展“个人本性”,实质上是发展人的自然本性,把人当做纯生物看待,这也是错误的,是违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这个基本原理的。

社会本位论则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尔普、法国的涂尔干等。(www.xing528.com)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出现了一种“社会学派”,他们认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因此,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杜会”。另一位社会学家那托尔普也认为:“在教育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同时期的涂尔干也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便是教育的目的”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乐于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由上可见,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这两个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正确地结合起来,才是唯一科学的观点。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就是作为个体的发展,离开了人自身的发展,教育就无从反映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本身也不会存在。但是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一个人只有与其他人相结合,成为社会中的一员,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手段和条件;个体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促使人去适应他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条件,获得其所能获得的那种发展,因而教育目的不能不为社会所制约。另一方面,如果看不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在制定教育目的时完全无视个人的因素,也会使教育工作产生某种偏差。如果一味强调社会需要,而完全不考虑人发展自身的各种需要,如求知欲的满足,美的享受的追求,以及身心健康的需要等等,也可能培养出缺乏理智和情感、缺乏志趣和爱好、生活态度冷漠、精神世界贫乏的对象来。教育目的如果完全不反映人的个性的发展,势必会培养出某种标准件”。如此,教育就可能成为一种强加于人的精神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