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第6卷: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指向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第6卷: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指向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外交原则的角度解读,求同存异至少包含以下指向:第一,求同存异的目标是“求同”。求同存异意味着摒弃非黑即白的国际规则形成方式,避免或者以完全同意的方式建立规范,或者存在异议而磋商失败的模式,采用一种灵活和模糊的方式处理问题,求得更大的共识。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第6卷: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指向

从外交原则的角度解读,求同存异至少包含以下指向:

第一,求同存异的目标是“求同”。而“同”的前提,在20世纪中叶,则是各国对于独立和平的渴求,对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反抗。对于中国而言,在和平共处和求同存异的理念之中,一以贯之的是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否认,不仅不希望别的国家成为霸权国,也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保证自己不称霸。这一点尤其对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和集团,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毛泽东所言,“各国事情自己管是一个真理”,“就共产主义者队伍来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是被压迫人民的”。[81]所以中国对古巴的革命胜利表示衷心的祝贺,[82]愿意与南斯拉夫团结合作;同时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83]对于柬埔寨的斗争予以援助,[84]积极投入20世纪60年代的抗美援越。[85]与之相对,主张迟几年与美国建交,[86]苏联主张在华建立长波无线电台持谨慎态度,对苏联要求与中国合作建立潜艇舰队极力反对。[87]

第二,存异意味着看到国家之间的观念差异、制度差异,并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差异、尊重差异,而不强行求同。这就解释了中国在与缅甸的关系上,保持着对于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并在不同的理解前提下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88]求同存异展现了中国的“和”的精神,是儒家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国际法中的延伸。求同存异意味着摒弃非黑即白的国际规则形成方式,避免或者以完全同意的方式建立规范,或者存在异议而磋商失败的模式,采用一种灵活和模糊的方式处理问题,求得更大的共识。

第三,求同存异意味着一种谦逊包容、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中国而言,特别意味着要看到中国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水平上的落后状态,[89]特别警惕和避免浮夸风,[90]对于未来发展持冷静、谦和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在国际关系上,反对大国沙文主义,避免让世界感觉中国是一个威胁邻国和国际社会整体安全的大国。时刻表明中国无意在国际关系中称霸的态度。[91](www.xing528.com)

第四,求同存异意味着在原有的国际关系模式基础上,拓展话题领域,在坦诚和灵活的氛围中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中国主张人与人、政党与政党、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都必须是互利的,而不能使任何一方受到损害。[92]求同存异进一步表证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务实外交、柔和外交方式,意味着撇开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国家制度,去寻找共同点,从国际关系的实践指导方针上,就是放弃僵化的原则,务实地看待国际事务。

第五,求同存异意味着发展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尽力争取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认为,不同的制度是可以和平共处的,[93]也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争取世界持久和平”,[94]其方法包括与周边国家友好,团结社会主义国家,与亚非拉和北欧国家建立关系,与西方国家、帝国主义谈判斗争,[95]迫使帝国主义做出妥协,同时对于帝国主义保持警惕性,做好战争的精神准备,要现实地看到没有武器、没有战争的美好理想难于实现,并以此教育人民。近代史上,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受到了很多屈辱,[96]中国在对待列强的态度上,一方面要不断自强,另一方面也要有“以德报怨”的态度。[97]例如,中国和日本之间有着侵略战争的悲惨历史和残酷记忆,但是从人民的关系上看,仍然主张促进和平,主张接受日本的技术支持,在其他方面相互帮助,进而发展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