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与谢飞自选集

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与谢飞自选集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图书出版社的编辑把他们编译的美国电影制作教科书《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书稿拿给我看,希望我给它写个序。谢飞2010年10月于北京[1]史蒂文·卡茨《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Fi

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与谢飞自选集

我很少给书写序,更少给教科书写序。

因为,从我20世纪60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导演,到我自己变为教师,在学院教授电影导演专业的近50年的学与教的历史中,除了一些课内或课外的参考书外,在课堂上很少也可以说基本没有使用和见过正式的电影导演专业的教科书。

这不是我在耸人听闻,没有正式的专业教科书,一直是我们中国高等影视导演教学的现状。

对此,我们有过多种的解释:影视是个只有百年历史的新专业,影视进入高等教育也不过半个多世纪;导演是艺术创作专业,无法用固定的条条框框、公式定理来讲解;艺术提倡个性,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观点与教法,难以划一,等等。当然,对于影视摄影、录音、美术动画等有着明确与具体的专业基础技艺训练的专业来说,国内教学中还是采用和编写了一些专业的基础教科书;而我们在教授担当影视导演,这个艺术创作的总负责的专业时,却很少使用正式的、通用的教科书。在多年的教学里,我们多是延续了从前“师父带徒弟”和“摄影棚里边做边学”的方式,采取课堂上教师们各自按教学大纲口传心授,学生们靠各自的理解与方法,特别是通过各类作业实践,去掌握专业知识与能力。

世界图书出版社的编辑把他们编译的美国电影制作教科书《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书稿拿给我看,希望我给它写个序。我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这套“后浪电影学院”丛书已经出版了12种,其多数是在美国高等院校流行多年的专业教科书。应该说,这些书不少是适合我们影视导演专业教学应用的。其中的《认识电影》,我在1986年去美国南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就旁听过他们教师用该教材开的选修课(当然,那时他们用的是该书的老版本,现在中国出版的是2007年的第11版)。本丛书中长期被一些美国高校使用着的《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与《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等史论专业教材并不新鲜;而一些教授影视专业技艺的各类教科书,如《拍电影:现代影像制作教程》《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21天搞定电影剧本》《开拍之前:故事板的艺术》《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纪录片如何讲故事》《如何写影评》等,却使我大开眼界。

在感谢出版社和译者的辛勤劳动之后,我以为,我们国家的影视高等教育专业及教师们,是到了应该认真考虑和学习使用专业教科书教学的时候了。

其实这些年,我们的影视高等教师们也写出了不少的专业著述和教科书,但是很少有在自己教学和全国相同专业的教学院校里流行使用的,更谈不上像美国这些教科书那样,根据教学效果和时代发展不断修正出版的了。究其原因,一是不少著述是为了评职称、获学位而作,属“理论专著”,不适合课堂教学使用。(一个奇怪的行政规定造成了这一现状:教材不能算作评职称的专业著作。)二是一些教师坚持只用自己的教授大纲和教学方法,对国内外他人的教材不屑一顾,不仅不用,连看都不看;不少人士等到退休后,才把自己的教材与经验整理成书出版,可却已经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和修改了。

《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封面

别人是怎么把这些训练具体的艺术技艺提炼为教材的?他们是怎么使用和完善这些教科书的?这套“后浪电影学院”丛书给了我们范例。我以为,我们做教师的,很值得将这一批教科书(当然还有其他出版社出的同类作品)认真研究一下。

《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一书讲授训练的是影视制作中导演的一个具体专业手段。过去我在教学中多是对其定义、使用方法做些简单的讲授,结合一些经典片例做技艺分析;至于学生如何掌握与训练,则没有很具体的措施,多是笼统地归于各类拍摄实习中,让学生自己去摸索、体会;很少像本书那样,将场面调度作为一个专题,即一门课程来进行讲授和训练。

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是该书给我最突出的印象。(www.xing528.com)

该书作者称,本书是 “一部涵盖了各种戏剧性场景和不同摄影风格的拍摄调度的‘兵法大全’”,是一本“实际操作的参考手册”。

本书分为“拍摄调度的程序”“拍摄调度之工作坊”“拍摄调度之前奏”三个部分。除了在头二、三章里简单、概括地总结了一些拍摄调度的理论外,全书很少有理论和分析的长篇大论,都是对这一具体手段运用的方法说明和实践训练。特别是在第二部分“工作坊”中,它用了五章的篇幅讲授和具体操练各种不同空间与调度对象的场面调度方法,并设计了12个拍摄调度案例进行操作练习与讲解。配合着这些案例,作者不仅图文并茂地阐释,还归纳出本案例的“预估拍摄时间表”“技术支持”“衔接镜头”“拍摄风格”“个案研究”等专门技术与艺术的说明,使学生或读者能按图索骥,得到准确又实际的经验与指导,从而实在地掌握这一手段。

艺术教育中的手段与能力的技艺训练是最重要,也是最费时的。寻找到和创作出科学的、可操作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是艺术教育成败的关键人类的三大古老艺术——音乐、绘画、文学流传至今,为代代艺术精英与爱好者所掌握传承,与先辈们创造的具体可行的教授与训练的方法密不可分。我国戏曲班子创造的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训练方法,俄罗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创造的“元素训练”“行为动作方法”等,都是最好的例证。

高等影视艺术教育只有多半个世纪的历史,探索和创造科学的、实用的、有传承价值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其专业教学者的责任与义务。本书和其他一些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影视教科书,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值得学习与研究。

我认为,无论是把本书作为教材使用的教师与学生,或者当作阅读物的影视爱好者,在使用与阅读本书时应该特别注意接收其研究和训练的方法。工作坊里的案例不仅要读,还要具体操练;可以练习书中的案例,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案例去实践。书中作者配合论述,选择性地采访了各种场面调度创作的参与者,如导演、制片人、摄影师、美术师、服装道具设计师、数字特效师;我们也可以按其方法,要求自己和学生就我们熟悉的影视作品与影视创作者去采访、去调研,等等。总之,这不是一部只供阅读的书籍,它需要随之练习,随之调研,随之思考。

拉杂写来,归为一句话:热忱地向影视教学和学习者,向热爱影视导演与制作的年轻人,推荐这本和其他“后浪电影学院”丛书的书籍。愿读者读有所得,学有所用。

谢 飞

2010年10月于北京

【注释】

[1]史蒂文·卡茨《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Film Directing: Cinematic Motion),陈阳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2月出版。本书系“后浪电影学院”丛书之一。——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