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谢飞自选集:留住回忆的年代之声

谢飞自选集:留住回忆的年代之声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才华横溢,可以说是马精武与李苒苒的第一个共同特点。可是,今天除了我们这些经过了那个时代的同龄人外,其他社会与时代的观众,特别是90后、00后的年轻一代,很难再愿意知道或看到这些作品与往事了。可惜在她和精武兄为人师表的最好年华时却离开了正规的表演高等学府。正直友善,是这对表演教育伉俪的第二个共同特点。对众多友朋、学生如此巨大、长久的凝聚力,缘于他们夫妇的人品。

谢飞自选集:留住回忆的年代之声

“时光荏苒”“信步韶华”(出版时改为“信马由缰”),马精武、李苒苒伉俪真会为自己的传记起名字。作为挚友,我也非常荣幸与快乐地为这两本书作序。

《时光荏苒》封面

《信马由缰》封面

我和精武、苒苒夫妇学习及工作在同一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人们常说,大学同学之间恋爱的,结婚的不多;结了婚的,白头到老的更不多。而他们俩却是个少有的“相伴一生”的奇葩。我们是同一代人,生于战乱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长于美好的50年代,困于动乱的六七十年代,发于改革的八九十年代;叫我们“理想的一代”“奋斗的一代”也好,叫我们“受骗的一代”“失落的一代”也好;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程中,闪烁着的奋斗足迹和思想光辉,却永远灿烂。

因为,我们是祖国历史中,无法忽视与抹去的一个存在。

才华横溢,可以说是马精武与李苒苒的第一个共同特点。

记得还在我是个高中生的时候,就跑到北京民族宫剧场看过他们的毕业话剧公演:苏联话剧《普拉东·克列奇特》和《雷雨》。那时的马精武已少年成名,出演过中苏第一部合拍的宽银幕彩色故事片《风从东方来》,演主角的青年时期(成年时期由大演员田方饰演);他在舞台上英俊挺拔,魅力十足,早已拥有了我这样的一大批的学生影迷“粉丝”。而那时的李苒苒在舞台上塑造的繁漪,完全没有青年学生的稚嫩与单薄,尽显自己独特的知性和韵味,令人难忘。用学中翘楚、才子佳人来称呼他们这一对青年才俊,绝不是虚言。

马精武的才华,突出表现在他在银幕与舞台上的表演里。他不仅在表演专业学习的二年级被挑选出演了前面说到的《风从东方来》,刚刚毕业,就参演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四大导演”之一的成荫的影片《停战以后》;“文化大革命”后期,又最早参演了风靡全国的“革命”影片《艳阳天》《金光大道》,因扮演马大爷、张金发等角色而家喻户晓。这样的业务履历,绝不比他后来的许多出了名的学生的知名度差。

可是,今天除了我们这些经过了那个时代的同龄人外,其他社会与时代的观众,特别是90后、00后的年轻一代,很难再愿意知道或看到这些作品与往事了。记得马精武在《金光大道》里饰演的反派角色张金发把“发家致富”四个大字写在村里大墙上,并说出了一句有名的台词:“谁发家,谁英雄!”然后他被正面英雄人物一通批判,挥锹铲字。当时那场戏放映时,观众掌声雷动,欢呼雀跃。可叹的是,昨日被批判的,今日却大受肯定!错误政治将我们的才华与艺术生命,就这样简单、武断地绑架了,留下的作品除了还有些历史史料价值外,对后来的观众还有什么审美、娱乐的意义呢?

精武兄的艺术才华还表现在能歌善舞、会编善导上面。那个时代的北京电影学院,每次校内庆典,下工厂、到农村,哪次演出少得了马精武的节目和主持呢?显示他四分之一的维吾尔血统的新疆歌舞《双送礼》,风靡各地;“文化大革命”中的歌舞剧《红灯照》,更是演遍北京。我的老照片相册里藏有不少那时候的照片,记述着他带领着我们这些下放“接受教育”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河北白洋淀农村的四五年中,在田边、湖畔经常创作与表演的大量的“革命宣传节目”:对口词、三句半、小话剧、小歌舞,等等。

所幸当我们即将进入中年的时刻,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才能将自己的编导演、歌舞、喜剧、书法等众多艺术才华投入有意义的创作与教学中去,正如传记中记述的“笑比哭好”“行窃大师”“最后一幕”,等等。我总觉得,以马精武的表演天赋、超强的模仿力、极佳的喜剧才华,他应该在新时期的喜剧小品表演上拥有突出的席位。可惜他最好的青春艺术年华被时代耽误了;而从小拥有的理想、信仰的教育,又使他无法认同与接受那种“娱乐致死”、低俗恶俗的潮流。

苒苒老师的艺术才华突出表现在她的表演教学上。

1960年毕业后,她曾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很快她就主动要求调回了北京电影学院,做表演教员。因为,她能写善讲,善于从感性实践中总结理性知识;她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潜能,在于对表演艺术的研究与教授上。通过一班又一班的表演教学实践和个人的舞台与银幕实践体验,她总结出了许多表演与教学的真知灼见。她在传记的第二章“教学篇”中,记述的一些重要经验和论述,非常值得艺术教育的后辈们研读与领会。她的学生中涌现了很多耀眼的人才,如“文化大革命”末期合并到中央戏剧学院时,她参与招生及教学的74级、回归电影学院后的78级、82级、明星班、91级等班级中,出现的陈宝国、张丰毅、周里京、张铁林、娜仁花、林芳兵、唐国强宋春丽、邵兵、张嘉译等,都证明了苒苒老师在发现与培养表演人才上的睿智与才华,他们是她一生辛苦付出、严格治学的硕果。(www.xing528.com)

李苒苒能演善教,会编勤写。她自己编剧、导演的话剧《这不是戏》《青春不再等待》等话剧与电影,都是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产物。可惜在她和精武兄为人师表的最好年华时却离开了正规的表演高等学府。虽然近20年来,他们也曾尽力想各种机会继续着自己的教育生涯,但是收效不大。可喜的是,当年他们担任教学的“表演师资班”培养的高才生崔新琴、霍旋等老师,继承了他们的传统,培养出了今天一代的表演新秀。

历史就是这样,可惜与可喜相伴,失去与获得并存。今天重要的是在回顾与阅读前人的足迹之后,我们能多明白些经验,多记取些道理。

正直友善,是这对表演教育伉俪的第二个共同特点。

我和精武、苒苒夫妇不仅是多年的同事,更是挚友。除了多次的影视创作合作,还一同参加了众多的社会、政治、历史活动。在河北白洋淀的东向阳村的农民家里,我和精武兄并肩睡在一个土炕上长达四年,可谓知根知底,情同手足。

马精武、李苒苒夫妇的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从“文化大革命”前的小西天筒子楼的狭小一居室到改革开放后的教授单元,再到他们现在的宽敞居所,记不清有多少次见到学生、同事、朋友们在那里欢乐聚会,吃苒苒老师的拿手“抓饭”,看精武的书法表演,畅谈国情、家事与友谊

对众多友朋、学生如此巨大、长久的凝聚力,缘于他们夫妇的人品。为人正直、真诚,在社会、政治的大是大非上他们一贯坚持自己的正确见解。

进入老年的退休生活之后,我和他们夫妇见面的次数渐少,但是我惊喜地发现,我们之中年龄最大的苒苒老师,却是位精神和心灵最年轻、最能接受新事物的与时俱进者。在我们这个年龄群里,她使用微博很早,也非常频繁;对每时每刻社会上的事物、文艺潮流的变化,以及过去学生、亲友的动态,及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她的博文短小、生动,敏锐、率性,仍旧执着地坚守着她几十年如一日的那份真诚,那份正直,那份信念

两本传记都生动、好读。希望我们的同龄人读读他们的传记,找到过去的记忆与温暖;希望我们的后辈,不论是50后、60后、70后,还是80后、90后、00后,读了这些你们不再可能见到或听到的人生故事,能增加见识、激起热情,去思索生活与事业的意义,去创造、发现属于你们自己一代人的美好的、有价值的人生。

谢 飞

2014年10月30日于北京

【注释】

[1]本文系为《时光荏苒》(李苒苒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及《信马由缰》(马精武口述,褚秋艳编写,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所作的序言。出版时有删改。——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