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美食:味蕾感动,灵魂触动!

中山美食:味蕾感动,灵魂触动!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味道中山》以“中山美食”为路径,展示中山的风土人情,同时将镜头对准普通群众,全面展现了中山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而且拍摄画面唯美,让观众从视觉上享受美食的盛宴。《味道中山》中的“味”2012年10月,我们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开始纪录片《味道中山》的拍摄。美食也有“生命”,遇上正确的时间节点,才有最动人的时刻。《味道中山》中的“道”《味道中山》的摄制,前后长达一年时间。

中山美食:味蕾感动,灵魂触动!

宋 璋

中山旧称香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被称为“伟人故里”。有旅居世界各国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享有“华侨之乡”的美誉。

中山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特色。中山每个镇区的美食更是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我第一次萌生拍摄纪录片《味道中山》这一念头,是在2012年的冬天。

彼时,《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展现了中国人对食物的追求与造诣,用一种平易近人的讲述表达出中国人千百年来共有的信念生活智慧。那些最寻常的一粥一饭、一羹一蔬,饱含质朴而动人的情感,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共鸣。深受震动之余,我想,我们能否创作一部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美食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反映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这就是《味道中山》的由来。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色香味俱全,味与形相兼,这是中山人的饮食哲学。《味道中山》以“中山美食”为路径,展示中山的风土人情,同时将镜头对准普通群众,全面展现了中山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而且拍摄画面唯美,让观众从视觉上享受美食的盛宴。

《味道中山》中的“味”

2012年10月,我们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开始纪录片《味道中山》的拍摄。

食物的获取,凝聚着艰辛的劳动。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把关于“吃”的传承和变化,升华为“吃”的智慧和思考,润物无声般进行着情感的传递。

神湾竹排沙的小舟上,在三乡塘敢村的萝卜地里,在成伯拉布粉的一拉一刮中,在竹升面跳杆的一起一伏下,我们找到美食的青春年华。美食也有“生命”,遇上正确的时间节点,才有最动人的时刻。正如食物具有松软、酥脆、细腻、肥厚、油滑等特质,才能与质感、新鲜、可口、精美这些感官享受相匹配。于是,我们把在从《舌尖上的中国》中学到的近焦、大特写等拍摄手法和独特理念,灵活运用到《味道中山》的拍摄中,用那些观众熟知或未知的食材,传达关于记忆的共同属性,让人们爱上那一个个采摘者、种植者、打捞者,以及谨守传统制作工艺的烹饪者,同时让全国观众产生垂涎三尺、食指大动的快感。

乍暖还寒之时怒放的红色木棉花,无声破土却有韵律的大头甜笋,潺潺溪流里随波而动的黑色山坑螺,轻轨风驰电掣般穿过的金黄麦浪,清雅温润彰显着生命色泽的粉莲,轻风拂面,繁花似锦,绿荫如海,一切都是那么缠绵、那么温暖。

美的镜头不断挑逗着观众的味蕾。每一道菜肴的色、香、味,构建起这部纪录片中独具特色的语言符号。油煎黄鱼卵、爆香火龙果花蕾、神湾菠萝走地鸡、大盆瘦身鱼……浑然天成的食材,原始的手工制作,我们使用微距近摄特写的镜头,让食材的纹理构造毫发毕现,让每一份寻常菜肴得以化身为难得一见的视觉奇观。

在剪辑上,《味道中山》摒弃了传统纪录片稳重、冗长的节奏特点,代之以现代、活泼、张弛有度的节奏。轻快律动的音乐配合上自然界中的混响,以一种感性的方式进行着情感的升华。清晨的鸟鸣,茶肆的喧闹,美食制作时发出的滋滋吱声或脆响,和着醉龙舞的鼓点,衬着低回雄浑的龙舟号子,伴着五桂山丛林里传来的悠扬的咸水歌,夕阳西下、渔歌唱晚,共同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福到农家”画卷。

《味道中山》中的“味”,就是这样的色诱、味诱、声诱,诱得人心悸动!

《味道中山》中的“道”

《味道中山》的摄制,前后长达一年时间。我和同事走遍中山24个镇区,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寻找属于中山的味道。正是这种执著的寻找,让我们走上了纪录的快车道:我们以小题材大视角、小切口大格局的方式,找到了属于我们发展和生存的纪录之道。没有《味道中山》,便没有后来的《医院里的故事》《醉龙》《警察的故事》等一系列纪录片。从这点来说,《味道中山》于我们而言,有如珍宝,它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更让我们看到了田园和远方。(www.xing528.com)

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唯有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从一蔬一菜中获得甘甜的回报。纪录片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人自然成为纪录片的主题。走在火龙果果园里的李标说:“火龙果让我有了一个家,我的心就安定下来。”看着他用火龙果花为家人煲汤,与小儿、朋友欢乐地打开酿制火龙果酒的酒缸,我们由衷地感到:从深山到闹市,厨房里最大的秘密,便是注满了爱的珍贵佳肴。

《味道中山》中的“道”,于观众而言,是小时候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爱的味道。于创作者的我们而言,是“道中问道”。《味道中山》是模仿与创新的产物,也是我们投向心湖的一粒石子。作为纪录片团队,我们通过美食完成了对中山这座城市、对中山劳动人民的颂歌;更为全国媒体投石问道,从而见证了后来《寻味顺德》《云南味道》《一城一味》等一系列城市美食纪录片的诞生。

《味道中山》投石问道获得了成功。2014年2月12日,《味道中山》登上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连续两周获得收视冠军。在网络和各大媒体中还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从播出至今,网络视频点击播放量达八百多万次。观众对《味道中山》的喜爱,反映了一个重要事实:越是本土的,便越是世界的;越是充满乡土气息的,便越会受到观众的追捧。

《味道中山》在借鉴与模仿中,也为其他城市美食纪录片探索出一条创新和升华的新路,观众才有可能看到更多《舌尖上的中国》外的美食。那些篇章里有各个地方的传统文化、每个家庭以亲情烹饪的美食。这其中,既有制作的技巧,也有艰辛的劳作,更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深爱着我们生活的土地。

美食是信仰的力量

那一年,很多平凡的人,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味道中山》这部味蕾诗篇。我们记录父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记录美味的制作者和传承者。深深地感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我们借助美食,触摸了中山这座城市的灵魂。我们记录欢笑、苦乐,记录人性的纯美、人情的通达,也记录了对这片热土的情意。《味道中山》记录的是美食的滋味,也是人生的味道:苦的是伤痕,酸的是泥泞,甜的是心境,辣的是坚韧,咸的是奋进。此时的美食,是一份平和、一份清醒,更是一份信仰的力量!

《味道中山》是我们团队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转折点,也是新的起点。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拓展和创新,无论时代如何变革,传承中山这座城市精神和文化的品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5年7月,《味道中山》结集成图文并茂的精美图书出版,并纳入“中山客”系列丛书中,社会反响热烈,广大读者纷纷给出好评。当当网、卓越亚马逊、文轩网等各大网站多次出现断货现象。

上市不久,该书即在中山范围内引起回归乡村寻味的美食热潮,吸引上千美食文化爱好者深入中山各个镇区品尝传统天然美食。海外华侨回乡探亲之际,更是带上该书出国,用以满足自己的思乡之绪。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且迎合年轻读者群的审美观,出版方对该书内容进行简单修订,同时以时尚、清新的全新封面呈现,以更好地展示中山传统饮食文化,希望读者能通过书中的图片和故事感受中山这座城市的魅力,发现这方水土的独特韵味。

时光如水,白驹过隙。倏忽间,《味道中山》的拍摄仿佛昨天刚刚杀青。每当忆及那些齿颊留香的美味和创造美味的人们,我总会想起艾青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17年2月

(作者系纪录片《味道中山》制片人)

中山美食地图
梁静雯 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