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岭南师道文存:师道的坚守与弘扬

岭南师道文存:师道的坚守与弘扬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这位至圣先师,开创了中国“尊师重道”的伟大传统。因此,今天的师者,必须有清醒的人文自觉,自觉坚持“师道”,恪守为师之尊严,自强而不息,厚德以载物。回顾百年又十的办学历程,坚守与弘扬师道,可谓筚路蓝缕,苦难辉煌。在师道的传承和弘扬上,本校不乏大义担当、卓然有成的师者。教师的天职是育人。可以说,边缘的坚守和创造,是岭南师范学院的光荣传统和希望所在。

岭南师道文存:师道的坚守与弘扬

罗海鸥

中国高等教育的总纲领和最高信仰,是“大学之道”。《大学》开宗明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大学之道,当由“师”来担当与传承。故大学之道,乃师道之本原。孔子是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文化源头上的第一个“师者”。正是这位至圣先师,开创了中国“尊师重道”的伟大传统。后世曰“师道尊严”,其尊其严,全在中国几千年教育文化的理想品格和其神圣追求上。因此,师道者,中国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庄严大道也。传道,即传大学之道,亦即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激发人的能量创造,丰富人的精神生命,是师者的生存本质和理想追求。

所谓“岭南师道”者,首先是指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所肩负的对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弘扬的使命,即如何赓续中国教育和文化传统之大道。今天,具体而言之,则是要尽心践行“勤教力学,立己树人,建树新风”的理念和使命。其次是指岭南师范学院的师者,对经典的“传道、授业和解惑”师德师道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对学院前身雷阳书院老山长陈乔森所树立的书院精神的发扬光大。陈先生树立的书院精神,最好地体现在他的一副楹联中:“守道重醇儒经师人师文运宏开钦北斗;立名遵先哲言教身教士风不变式南邦。”这一名联,不仅是雷阳书院的宗旨使命和高远抱负,还恰切地概括了岭南师范学院为师者一生所应有的远大抱负和师道追求。

当今之世,全球化科技浪潮,带动着滚滚而来的商品化的经济和大众化的媒体,滔天巨浪,大有吞噬一切灵肉与神人之势头。而本土人文、民族性灵,将在这股巨大的浪潮中,再次经受严峻考验,以期涅槃重生。因此,今天的师者,必须有清醒的人文自觉,自觉坚持“师道”,恪守为师之尊严,自强而不息,厚德以载物。他们既要适应时代潮流,又要引导时代潮流,显现大学尊严与师者本色,在坚守中华文明的本土化之根的同时,实现其现代化。

岭南师范学院地处辽阔的南海之滨——湛江市,而岭南覆盖古岭南道的全幅山河原野。面对南海洋的蓝色波涛,脚踏源远流长的岭南历史文化沃土,我们充满激情和希望地迎来了本校师范教育110周年的喜庆日子。回顾百年又十的办学历程,坚守与弘扬师道,可谓筚路蓝缕,苦难辉煌。

在师道的传承和弘扬上,本校不乏大义担当、卓然有成的师者。年老一代,历尽坎坷,风雨人生,但立根深远,不失信念,不丧尊严,面对中西文化的严峻冲击与洗礼,勇往直前,不避风雨霜雪,将生命之艰辛与学术之曲折融汇升华,呈现了当代学人的鲜明特色,其“忧世之深,择术之慎”令人敬佩。中青一代,曾畅游域外求学多年,视野宽、学位高、悟性足,他们朝气蓬勃、血气方刚,不忘中国人身份,不追时髦,不恋大城市,主动选择我校,不以身处边缘地带、一般地方院校为意,坚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训;他们埋头苦干,以开拓创新、甘于奉献为荣,其所肩负和传承的师道,虽略异于年老一代,但均有坚守的勇气和弘扬的志向,都离不开中国教育的总纲领和文化的最高信仰——“大学之道”。两代人之共同处于边缘地带,共同站在一般省属院校庄严的三尺讲台上。虽“山低水浅”,但他们有共同的心声和文化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弘扬先贤之道,坚守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所走过的道路,留下了艰辛乃至血泪的印记。

他们的心路历程与人格学问,给后人以诸多启示。我认为,其要点:一是师道之庄严,在于立己树人,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为社会建树新风。教师经久不衰的价值和意义,不在其身份地位、名利光环,而在其育人价值和学术成果。有无学术和价值,不在其地位,而在其心境,在于其是否把心思全力放在做真的学问、培养超过教师的学生之上,即“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教师的天职是育人。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自己的精神之子,积极而深刻地影响他们;让学生感到,与你接触,就会坐不住,就有急于学习、急于尝试、急于奋发向上的冲动。二是大学之大,不大在学校,也不大在地方,而大在精神,大在学问。这个时代,某些人太热衷于形式和表面的东西,热衷于在大城市生活、在显赫之处谋职,看不起农村基层,不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坚守。西南联合大学当年多么僻背,多么艰苦,但又多么卓越,多么庄严、伟大。什么原因?因为有大学精神,有大师的大学问。三是坚守在边缘,同样可以有创造。我为我校教师在边缘中坚守、在平凡中创造的“在野学术”而骄傲,也为这些“边缘人”而自豪。其实,当年歌德就是“边缘人”。他就不愿在柏林,而在魏玛度过一生,最终凭一己之力,把魏玛打造成一座四面大师汇集、八方来朝的文化圣城。钱钟书曾说过一句很鼓励“边缘人”的话:“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段“素心”之论,我认为,可以作为激励我校教师在边缘中坚守与创造的座右铭。

来自边缘的坚守与创造,同样能成就人生的奇迹和学术的繁荣。不要成为时尚和潮流的俘虏,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边缘中坚守,并努力创造,捍卫教育的纯洁和学术的尊严,是劳承万、唐有伯、乐茂华、刘海涛、李方、程可拉、莫春生、庞天佑、陈俊英、曾富华、冯宗财、王胜、邓圣福等我校一代代优秀教师的信念。可以说,边缘的坚守和创造,是岭南师范学院的光荣传统和希望所在。能以生命皈依教育信仰,便能享受孔颜之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苏格拉底当时没有固定职业与收入,整天就是在城邦里和年轻人对话交流。他俩各居东西,但都对国家、对民族、对青年充满了爱和希望,希望青年人能够认识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而且从来也不束缚他们。这就是一种安贫乐道、敢于担当、化苦为乐的师道精神。他们不著一字却尽得风流,其身上凝聚了人师与经师、身教与言传的崇高师道精神。这种体现着教育本真的生命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岭师人。(www.xing528.com)

西方古典学者曾把人类生活分为静思的生活、行动的生活和享乐的生活。劳承万等本校优秀师者,显然过的是以静思和行动为主导的学人生活。为此,我想起爱因斯坦在庆祝普朗克六十周年诞辰的颂词:“那些为天使所宠爱的人,他们大多数相当奇特、寡言和孤独”“把人们引向艺术科学的一个最强烈动机,就是逃避日常生活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就是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束缚。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隐到幽静的高山,在那里透过清纯的空气,眼睛可以自由眺望,可以洞彻仿佛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象”。在这段经典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岭南师范学院一代代优秀师者的身影。他们践行师道的方法和途径,始终都是中国人牙牙学语时的平凡古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滴汗——辛苦”的不懈奋斗中,他们真修实悟,身体力行,继承和弘扬着孔子所开创的伟大师道,肩负着神圣的教育使命与时代文化担当的重任。

面对他们的文化成果、学思精粹,我们有责任修整编辑成岭南师范学院漫长求索路上的一个个纪念品,作为百年校史的精彩见证,激励和启示后人;不追随那显赫的“学术研究文库”之宏亮名声与“规范”大道,而力求自成“一家之言”。这便是出版“岭南师道文存”的理由。这既是为了将他们的风范和学问传承下去,也是为了向师范教育110周年献礼,进一步坚守和弘扬师道。

“岭南师道文存”,当由对中国美学诗学学科形态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学者劳承万教授开头。他年近八旬仍一直奋战在教书育人和学科前沿,培养青年教师,给本科生上高水平通识课程,讲的是自己一辈子读书思考、人生体验的精华,给人的是心灵启迪和人格提升。他还编写了三本国学通识读本,就其学术新观点应邀到上海交通大学名校讲学。他所著的《中国诗学道器论》于2011年获得由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第三届“三个一百”文艺类原创工程,并在2013年第五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评二等奖。最近一年,除出版45万字的专著《中西文化形态论》外,他在《清华大学学报》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且均以首篇的突出位置刊出。这在中国大学的教授中实属罕见,因为,在学科形态的深层耕耘,包括中西文化形态之大別,以及克服文化危机的批判精神上,他都开拓了新的学科前沿。这是当代学者文化使命中最为艰巨的任务。

此外,享有“中国小小说教育第一人”之美誉、曾任中国写作学会第五、六、七届副会长的刘海涛教授;荣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知名课程论专家李方教授等;在不同学科领域内做出了贡献的本校其他学者,也将陆续进入“岭南师道文存”,在那“师道”之神圣光明中,在那燕岭之如诗如画的美丽校园里,迎着山风海浪,一一展现于岭南大地之上,为岭南文化添光增彩。

是为序。

(作者系岭南师范学院院长、博士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