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学习论

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学习论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标的贯彻实施中,“研究性学习”这一特定的教育术语,我们并不陌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下,究竟怎样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他的这一本《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学科在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学习论和新学科教学论(语文)的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学习论

每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我们的生存观念、价值观念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被置换。许多新的课题,那些必须在我们这一代教师和研究者手中要解决的新问题一个一个地在我们身边冒出。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在高等师范教育领域,“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赫然显身,它使得中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得以重构;在基础教育领域,尽管幅员辽阔的中国农村、中国西部仍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但农村教学点的“光盘模式”、农村小学的“计算机模式”、农村初中的“网络模式”都同时并存,它们都在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共同发挥着谁也不能替代的作用。这两个事实在提示我们:我们的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我们的学习——无论是学历学习还是终身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的科学科技都在伴随着我们,整合着我们,改变着我们。我们不得不认真清理和归纳我们新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手段,不得不重新探讨和总结我们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这些就是谭荣波编著的《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标的贯彻实施中,“研究性学习”这一特定的教育术语,我们并不陌生。但是,究竟具体采用什么方式开展大中小学的“研究性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下,究竟怎样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在全国新一轮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究竟怎样开展“基于网络的语文(写作)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另外,“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理论基础是什么?教学模式是什么?学习评价又如何进行?当把这些问题做了初步的梳理和归纳后,又怎样将这种“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特别是运用于某个具体的学科教学(如写作或语文)实践?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这种新理论、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怎样大面积推广,让它走出研究人员的“象牙之塔”,与几十甚至数百所实验学校结合,成为成千上万的教学第一线教师手中的“课改武器”,真正让它产生教学改革效果,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思维,改造我们的生活?这些我们在过去了的80年代、90年代从未遇到的新课题,在谭荣波这本《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一书中初步地展开了,并做了系统探索和有针对性的回答。(www.xing528.com)

谭荣波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对当前课程改革中涌现的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技术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职业敏感和专业激情。他是专攻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在高校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和学科管理工作。繁忙的教学与科研的管理工作反而使他积累了许多迫切进行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愿望与能量。近年来,他一方面参与全校性的重点学科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又身体力行投入到广东省高校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建设中。搞学科管理,他拿出了一套套的学科评估方案、评估措施;搞学科建设,他写下了一系列有分量、有水平的论文与著作。他的这一本《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学科在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学习论和新学科教学论(语文)的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高校里非常需要这样的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他有责任感、有事业心,能把学校的专业和学科的管理工作做好;他有专业基础、有创新能力,能把学校的课程和学科的建设工作做好;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地在需要他的工作岗位上,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十分投入、十分专业,充满了创造的激情和智慧的灵气。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干部才能成为课程改革浪潮中的弄潮儿,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里能培养创新人才的创造型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