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营养学:有效提升肠道功能

现代营养学:有效提升肠道功能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益生菌增强了人体消化系统功能,尤其是肠道功能。肠道菌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是乙酸、丙酸、丁酸、二氧化碳、甲烷、氢气和水,其中乙、丙、丁酸所占比例高达85%。SCFA是肠道首选的代谢性“燃料”,提供结肠黏膜总能量需要的70%。如研究证实大鼠结肠灌注乙酸、丙酸、丁酸混合液,能增加空肠、近端结肠黏膜DNA含量,刺激肠上皮细胞增殖。

现代营养学:有效提升肠道功能

非淀粉多糖类,如纤维素和果胶、抗性淀粉、功能性低聚糖等抗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虽不能在小肠消化吸收,但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了结肠的发酵,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和肠道菌群增殖,有助于正常消化和增加排便量。

现已证实某些不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结肠发酵,可有选择性地刺激肠道菌的生长,特别是某些有益菌群的增殖,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益生菌增强了人体消化系统功能,尤其是肠道功能。能促进肠道特定菌群的生长繁殖、不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常被称为“益生元”(prebiotics),如低聚果糖、菊粉、非淀粉多糖、抗性淀粉等。“益生元”概念由Yazawa K在1982年首先提出,指“不消化的食物成分,并且这些成分可通过选择性地刺激一个或几个结肠生理性细菌的增殖和(或)活性,对宿主产生有益的健康效应”,如特异性地促进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等益生菌(probiotics)的生长。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低聚果糖和菊粉(inulin)属于益生元类,而非淀粉多糖、抗性淀粉也有可促进有益菌群生长的报道。益生菌对人体健康作用的肯定,也更加促进了人类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传统认识的改变。一些新的作用如促进肠道益生菌繁殖,调节血糖,降低血脂,清除肠道毒素氨、酚等作用也将成为人类对碳水化合物再认识的重点。明确这些有益菌与胃肠道的关联,可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肠道营养学,以及包括节段性回肠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综合征,以及胃、小肠感染在内的各种消化道疾病的机制。

肠道菌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是乙酸、丙酸、丁酸、二氧化碳、甲烷、氢气和水,其中乙、丙、丁酸所占比例高达85%。不同酵解底物生成的SCFA总量、比例不尽相同,但乙酸盐所占比例最高,可溶性纤维果胶生成乙酸、丙酸、丁酸的比例为80∶12∶8;淀粉为62∶15∶22;通常混合餐为63∶22∶8。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越多,细菌生长越多且活力高、SCFA的浓度亦高。理论上摄入平衡膳食酵解产能占总能量的3%~9%(20~60g物质被酵解)。SCFA是肠道首选的代谢性“燃料”,提供结肠黏膜总能量需要的70%。(www.xing528.com)

SCFA作为结肠厌氧菌对膳食纤维、未消化淀粉等物质降解、酵解的终产物,易被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为结肠黏膜提供能源。SCFA也有利于结肠上皮细胞的增殖,维持结肠黏膜生长和完整,促进水、钠吸收等作用。如研究证实大鼠结肠灌注乙酸、丙酸、丁酸混合液,能增加空肠、近端结肠黏膜DNA含量,刺激肠上皮细胞增殖。其中,丁酸对结肠上皮细胞增殖与黏膜生长起主要作用。对隐窝上皮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剂量依赖性顺序是丁酸>丙酸>乙酸。肠道管饲营养时,由于大部分配方中碳水化合物大多在小肠吸收,而在结肠吸收甚少,故易引起结肠饥饿,导致SCFA生成减少,发生结肠黏膜营养不良

大多数不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膳食纤维、抗性淀粉都有促进肠道蠕动、增多粪便量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