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孟建柱同志曾在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应用为创新监管方式提供了有利契机。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创新传统监管方式,变人工监管为智能监管、事后监控为实时监控、粗放监督为精准监督,提高监管科学化、程序化、公开化水平,确保司法公正廉洁。大数据时代政法机关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挑战与机遇并存。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80%的网络舆情与政法有关,往往一个细小的案件,经过网络的发酵,随即演变为震动各界的社会热点事件,如若处理不当,便可能对政法机关的公信力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作为涉及司法公正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法机关,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利用大数据思维创新网络政法舆情管理是当下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的到来为政法舆情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政法机关应该积极顺应大数据时代政法舆情管理的新要求,变革与创新政法舆情管理,实现新时期政法舆情管理的升级转型。
(一)全力以赴,应对网络政法舆情管理新挑战
一是海量数据加大了政法舆情处理的难度。海量的网络信息难以掌控,大量相关性、偶发性因素使政法舆情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的舆情监测、研判手段与方法难以奏效,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要求更高。二是信息选择性传播加剧了政法舆情的偏激情绪。网络数据的无限性与网民关注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加剧了政法舆论的“盲人摸象”效应。社会化媒体促进了信息的开放和沟通的便捷,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凸显,使偏激的观点更容易找到“同类”,从而相互支持、强化放大,加剧舆论偏激情绪。三是信息的易得挑战了政法机关的公信力。大数据时代各类数据随手可得,越来越多的机构、个人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得出的各种结论会不胫而走,政法舆情处理稍有差池便会影响政法机关的公信力。
(二)抢占先机,把握网络政法舆情管理新机遇
一是完整记录政法舆情民意。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完整地记录网民的行为、思想与情感等数据,这些数据记录是信息时代网络与现实交融的结果,有诸多规律性可循,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这些相关数据,可了解网民对政法机关的意见与诉求。二是精确反映政法舆情内在逻辑。大数据能探索网民之间的社会互动方式和关系,甚至整个群体的界限和联系,以此清晰地描绘网民的社会语言表达,记录与反映出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三是准确预测政法舆情走向。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通过收集分析网上关于社会热点或网民关注焦点事件的大量消息报道,发掘背后隐藏关系,进而预测事态发展趋势,为政法舆情事件处置提供决策参考。
(三)积极作为,适应网络政法舆情管理新要求
一是要从监测转向预测。传统网络舆情管理把监测已经产生的舆情信息作为起点,这种明显的滞后性使其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中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挖掘数据相关性,模拟仿真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使网络政法舆情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倾向性变得可以预测。二是要从节点转向网络。大数据思维强调每一个数据都是一个节点,可无限次地与其他关联数据形成舆情链上的乘法效应。通过对海量信息的解构与重构,深度挖掘数据的相关性,进而分析舆情背后的社会互动,乃至网络族群之间的界限和相互勾连。三是要从样本转向全体。大数据建立在掌握所有数据,至少是海量数据的基础上的,全天候自动搜索并采集与目标政法舆情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具有内在关联的信息,在抓取和收集页面之后,进行信息自动分类、自动内容分析与自动报警等,以此使政法舆情分析的结果更加客观可靠。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使网络舆情监测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局面。由于言论数据海量,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分析平台来支撑网络政法舆情的分析与监测,而拥有强大信息聚合分析和挖掘处理能力的大数据技术,无疑是政法机关最好的选择。
(一)发现重点,大数据思维创新日常网络政法舆情管理
美国纽警方通过ComStat系统分析历史数据,绘制“犯罪地图”,预测犯罪高发时间和地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警力配置,获得巨大成功。此“数据驱动”方法,启示我们要运用大数据突破传统政法舆情管理的视域,实时记录网站、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全面分析舆情传播动态,从瞬息万变的舆情数据中找准管理重点、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效能。
(二)凝聚焦点,大数据思维创新网络政法舆情引导
临沂市检察院在审理“徐玉玉案件”期间,启用基于大数据的案件舆情策略系统,将公诉人将案件信息、公诉策略与网上海量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徐玉玉的死亡原因是社会最为关注的一个焦点,把其死亡原因作为出庭的重中之重,来回应社会公众的关注。司法责任制改革后,检察官独立办案,依托大数据,案件舆情可以随时掌控,能够更科学地分析案情、更精准地凝聚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大提升办案质量,准确及时地回应社会关切。 (www.xing528.com)
(三)突破难点,大数据思维创新网络政法舆情采集
政法机关开展据舆情分析时所掌握的数据源越全面,舆情分析就越准确,但全面、干净、多元的数据获取一直是政法舆情采集中的难点。政法机关可基于大数据建立特定主题的数据监测系统,采集、分析数据,可形成针对特定人群、特定时期、特定事件的准确预判性情报,将关键的网络舆情数据归类存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多次价值开发。
(四)归纳风险点,大数据思维创新网络政法舆情处置
目前政法舆情的监测、研判与引导等过程没有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导致过去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很难被广大政法机关学习。所以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共建共享政法舆情大数据库,收集各级政法部门的舆情处置案例,包括舆情涉及单位和部门、涉及的执法活动类型、首发媒体、舆情性质、应对方式、应对效果、舆情平息、化解周期,以及执法活动中产生政法舆情的风险部门、风险点等。基于该数据库可按部门分类总结归纳政法舆情多发的风险点,形成指导规范执法的政法舆情风险防范指南,同时完善基础机制中“规范执法”环节的机制建设。舆情大数据库建立后,可以为应急情况下政法舆情引导提供决策辅助。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应有超前意识,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从体制框架、技术手段、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协同创新,构建完善的网络政法舆情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网络政法舆情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水平。
(一)夯实基础,健全大数据政法舆情管理体制框架
体制框架是推进大数据政法舆情管理水平发展的基础起点,为使网络政法舆情管理取得实效,提升网络政法舆情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应加快建立健全大数据舆情管理的体制框架。一是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监管立法,惩治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当前网络政法舆情表现突出,案件相关人员为了某种目的,雇佣“网络水军”不断发帖,或者花钱邀请记者做出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向政法机关施加舆论压力,应通过立法问责的形式从源头上遏制此类现象。二是变革网络政法舆情管理的机构设置,改变以往通过临时组建领导小组或临时办公室等机构,或者以宣传部门为“消防队”等方式被动应对舆情危机的模式,通过常态化机构的设置和专业人员的配备,使网络政法舆情管理专门化、精细化。三是建立权责明确的责任机制,通过建立由网信部门牵头的大数据舆情管理体制,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并设立政法机关首席信息官责任制度等。四是健全大数据网络舆情管理的资源保障机制,大数据时代变革网络政法舆情管理面临初期成本高、短期效益不明显等问题,需要加大资金、技术、物资、人力等资源的投入。
(二)创新动力,变革大数据政法舆情管理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推进大数据政法舆情管理水平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政法舆情管理实践中,应充分依托各类先进的技术手段,就某一或某几个事件做出全面的分析和研判,加大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力度,保障政法舆情管理手段的先进性。一是要加强移动互联网舆情政法管理技术的开发。根据目前形势,移动新闻客户端已成为各个互联网门户网站角逐的新阵地,同时视频类应用将会掀起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在现实中,我们很难准确地把控移动互联网,因此应尽快在这一领域进行新的技术突破与应用,以加强政法舆情管理。二是要夯实网络政法舆情大数据基础平台。数据的价值,是建立在数据应用的基础上。而数据平台是提高数据利用效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政法大数据基础平台已迫在眉睫,并且还应从法律角度确定各方力量的权责,高效、规范、快速地利用各类数据资源。三是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大数据技术。此处的大数据,主要包括数据监测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安全技术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与价值,这些技术的研发都要自主可控,特别是推动关键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以改变数据资源受控于人的被动局面。
(三)拓展智力,抓好大数据政法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是推进大数据政法舆情管理水平发展的智力支撑,在大数据时代,政法舆情的引导除了通常的扶植和借助意见领袖外,建立一支学习能力强、理论水平高和业务素质好的数据专业人才队伍,为政法舆情管理奠定良好的人力支撑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是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数据人才发展战略,统筹政法机关、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媒体机构的力量,设置专门的数据科学学科,开设研究政法大数据的相关课程,加强各学科人才的交叉培养,重点培养综合掌握统计学、计算机学、法学、传播学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大数据人才队伍,为网络政法舆情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二是要加强培训,广泛开展网络突发事件应对学习培训,采用集中轮训、交流研讨、专题辅导和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政法机关舆情管理人员的舆情应对与处理能力。建立舆情管理人员定期交流机制,通过组织互动、加强沟通,提高舆情应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