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舆情与社会治理创新:构建预警体系

社会舆情与社会治理创新:构建预警体系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打造一个权威高效的现代舆情信息平台,首先就需要建构一个反应灵敏准确的舆情预警体系,才能对舆情的预警达到良好的效果。所谓预警体系,是指构成完整预警活动的全部要素的集合群。其中,尤以建立预警等级指标体系最为重要。明确警义也就是明确监测预警的对象。因此,网络舆情预警的警源在网络上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涉及某些公共事务或热点问题的网络话题,是对现实的网络表达。舆情预警中最关键的一步是选择警兆指标。

社会舆情与社会治理创新:构建预警体系

要打造一个权威高效的现代舆情信息平台,首先就需要建构一个反应灵敏准确的舆情预警体系,才能对舆情的预警达到良好的效果。所谓预警体系,是指构成完整预警活动的全部要素的集合群。预警体系是预警指标、预警等级、预警测度、预警方法、预警活动等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预警活动包括:明确警义(即要监测的预警对象)、确定警源(即引发问题发生的根源)、建立指标阀(即明确警情级差)、权重配比(即指标权重赋值)、分析警兆(即警情出现的先兆预测和判断)、预报警度(即警情危险度预报)六个环节。其中,尤以建立预警等级指标体系最为重要。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指标构成、指标层次、指标值评价准则、指标等级等;预警机构组织体系包括负责机构、人员组成、责任与权利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等;预警工作流程体系包括原始信息数据采集、格式化、上报、汇总、整理、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

明确警义也就是明确监测预警的对象。所谓警义是指警的含义,警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警素,一是警度。所谓警素是指构成警情的指标是什么,所谓警度是指警情的程度。

自然灾害预警中,警素一般可以用单指标测度。例如,水灾的警素是降雨,火灾的警素是火势,地震的警素是震波等。在经济预警中,警素难以用单指标衡量,必须考虑经济内部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就业通货膨胀环境污染等)。目前西方国家所确定的经济警素有: 非农产业就业量、失业率、GNP、工业生产量、个人收入、工商业销售等。我国经济警素一般由两部分指标构成: 一类是反映经济增长数量的,一类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也可代称为甲类警素与乙类警素。具体地说,甲类警素一般由四类警素指标构成,它们是: 农业类警素指标、能源类警素指标、采掘原材料类警素指标、运输类警素指标。乙类警素则由六个指标构成,它们是: 通货膨胀、环境污染、财政收支、外汇收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失业率。

经济警度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无警警度、轻警警度、中警警度、重警警度、巨警警度。这五种警度分别与警素指标的数量变化区间相对应。因此,相应地有无警警限、轻警警限、中警警限、重警警限、巨警警限。这里无警警限的确定最为关键。无警警限可以有三种形式: 有下限而无上限,有上限而无下限,既有上限又有下限。最后一种形式比较普遍。第一种形式比较适合于具有瓶颈性的基本警素,如农业类警素等,第二种形式适合于通货膨胀之类的警素。有了警素与警度,我们就可以对经济形势进行警情监测,为经济预警提供参照等。

网络舆情的警素就是下文中的警兆,警度同下文中的警度也是同一个概念。

舆情预警的警源来源于现实社会中公共事务,它是社会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因此,网络舆情预警的警源在网络上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涉及某些公共事务或热点问题的网络话题,是对现实的网络表达。

在警源的归纳上,为了避免主观随意性,本文梳理了当前社会学、新闻与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注意了其概括性和全面性,为避免过于琐碎,尽量让刺激舆情产生的每个具体事件都能归入其中一类,最终形成以下四类警源:

第一类为自然内生警源,主要是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能源问题、流行性疾病传播。第二类为自然外生警源,指各种不可抗力引起的自然灾害。第三类为社会内生警源,所占比重也最大,包括:(1)基本生存保障问题,包括人口问题、婚育问题、粮食与食品安全、个人及家庭收入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住房问题;(2)政治问题,包括立法、司法公正、民主政治、军事与国防、各级政府工作绩效、外交政策国家主权与统一、方针路线政策、体制或制度改革、选举与任命、维护公民权利与义务、民族问题、腐败问题、恐怖主义活动;(3)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和衰退、进出口贸易及争端、引进外资及经济合作、通胀与物价、财政与债务货币金融股市涨跌;(4)社会问题,包括三农和新三农、城市新贫困、贫富与地区差距、社会公平与公正、家庭暴力、劳资矛盾、社会治安、刑事犯罪、重大安全事故、社会谣言、群体性事件、上访事件;(5)思想文化问题,包括宗教问题、道德伦理问题、信仰与价值观、教育问题、文化思潮、文体娱乐、科技发展。第四类为社会外生警源,包括世界政局变化、全球及区域经济涨落、区域政治对立及武装冲突、区域民族及宗教问题、经济援助与制裁、外来价值观及文化冲击。

舆情预警中最关键的一步是选择警兆指标。警兆是警情在孕育与滋生过程中先行暴露出来的现象,所以警情在发生之前必有征兆可循。

鉴于网络舆情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和心理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确定警兆指标时,我们坚持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即所选取的指标必须可计量,否则只能停留在理论意义上,在实践中无法实现。为了避免主观随意性,我们在参考社会学、新闻与传播学、信息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从以下四类警兆指标入手:

(一)网络舆情广度

主要考察这三个指标:(1)网络舆情传播渠道的数量,包括即时通信软件、BBS 、博客、微博、微信、贴吧、新闻评论、社交性网络等;(2)参与网民的总量;(3)网民地理分布状况,可通过IP获取。 (www.xing528.com)

(二)网络舆情热度

主要看:(1)事实性主题发布量,主要指新闻报道类主题,特点是以陈述事实为主,突出表现为主流媒体原创新闻的发布;(2)评论性主题发布量,带有鲜明态度倾向和情绪色彩的评论性主题,包括主流媒体及网民原创性内容;(3)主题点击率;(4)主题转载量,即对原创性主题的转载,大多是为了表明对转载内容的支持和赞同;(5)主题评论量,对所发布的主题进行评论的数量;(6)主题及评论持续时间,从第一条信息出现到反映该内容的信息逐渐不为人们关注所持续的时间;(7)主题的敏感度,所发布主题内容是否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的敏感问题及多少。

(三)网络舆情的态度倾向

通常分为:(1)支持,对主题包含的观点表示赞同或支持;(2)反对,对主题包含的观点表示异议或反对(包括以理性的言论表明反对态度或以情绪化的言论表明反对态度);(3)中立,无明确态度指向或认为该观点对错参半;(4)质疑,对主题包含的观点提出质疑;(5)无所谓或说不清楚;(6)对其他网友评论的态度,包括:对赞同意见的支持、对赞同意见的反对、对反对意见的支持、对反对意见的反对等;(7)其他,不能归入以上各类的评论内容归入此类,例如与此主题毫无关系的纯灌水类内容等。

(四)网络舆情的行为倾向

即有无导致从心理状态发展成为实际行动的苗头性信息。该类信息主要包括:(1)怂恿集体上访活动;(2)支持或煽动罢工行为;(3)号召静坐、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4)煽动宗教和民族冲突;(5)鼓动暴力性事件;(6)呼吁集体抵制和不合作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行为倾向具有群体性和突发性的特征,对社会稳定会造成较大的威胁,应该予以高度关注。

我国目前并无现成的网络舆情预警分级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依据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将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并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示。目前,各地普遍参照这个样本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依样分为四级,即:轻警级(Ⅳ级,非常态)、中度警级(Ⅲ级,警示)、重警级(II级,危险)和特重警级(I级,极度危险),并依次采用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标示,可以根据不同的颜色来判断预警的不同级别。许多地方还增加一个警级——一般状态(V级,正常态),这样便于报告和表述。确定预警的级别主要依靠两个因素:一是经验丰富的舆情预警工作人员进行定性分析,对舆情事件的性质加以认定,发现网络舆情信息中包含的倾向、立场和动机;二是依靠技术手段立足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增强对浩如烟海、变幻不定的网络信息的提炼能力,使预警工作智能化、效率化。

一般来说,舆情处于轻警级时,社会舆论以传闻、帖子、民谣、段子等方式存在,没有通过正式的公民表达渠道进行表达,社会的整体态度也不十分明朗,这时舆论从潜伏状态逐步显现,成为显舆论。这种舆论对社会不具有现实的破坏性,但是,舆论引导主体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引导负向舆论。如果这种舆论没有被及时预警,一旦社会情绪积累下来,遇到可能引燃社会舆论的突发事件,这种负向的社会情绪就可能集中爆发,破坏社会稳定。

舆情处于中度警级时,社会公众对某一突发事件或问题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并在某一区域内公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通过新闻媒体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批评政府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或者违反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的人,比如霸座男,形成对个人、政府或者官员比较负面的印象。这种舆情的预警级别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及时解决突发事件或者改变某一社会政策,疏导社会情绪。比如,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就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传播,针对社会道德展开社会讨论,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和舆情的。这种级别的舆情需要认真监测舆情走势,随时调整舆情预警级别。

舆情重警级时,一般公众对某一社会问题或者事件已形成较一致的意见和社会诉求,往往由于诉求得不到满足,造成社会不满情绪高涨,谣言盛行,公众会通过群众集会等抗议手段表达自己的态度。这类舆情事件牵涉人数众多,事发突然,声势强烈,往往容易失控,如果遇上信息不公开的情形,很容易引起社会群体对抗或者社会恐慌,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构成一定影响。

舆情处于特重警级时,公众不仅通过肢体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还可能通过理论争鸣、示威游行、武装暴动等行为冲击国家、政党和政府部门及其意识形态系统,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都构成严重威胁,这种级别的舆情可能会造成社会意识形态的动荡和瓦解,族群的撕裂,政党或者政府的更迭等。面对此类舆情预警,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及时果断行动,采取措施,化危为机。在一些国家有处置国家突发事件的“国家紧急状态法律”,就是为了应对这种严重级别的突发事件及其引发的舆情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