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实用预防医学:乙型肝炎的防治进展

现代实用预防医学:乙型肝炎的防治进展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居我国慢性传染病之首。中医学中并无“慢性乙型肝炎”诊断病名,根据主要症状及体征将其归属为“黄疸”“胁痛”“积聚”“鼓胀”“疫毒”“郁证”“血证”等范畴,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现代实用预防医学:乙型肝炎的防治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居我国慢性传染病之首。中医学中并无“慢性乙型肝炎”诊断病名,根据主要症状及体征将其归属为“黄疸”“胁痛”“积聚”“鼓胀”“疫毒”“郁证”“血证”等范畴,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

(一)流行特征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WHO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肝癌。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2012年,我国疾病监测系统报告,25~29岁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最高(0.1‰),其次为20~24岁和30~34岁,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按照WHO乙肝流行区的划分,我国已经从高地方性流行区,进入中地方性流行区。

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器具也可传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HBV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亦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引起。

(二)危险因素

有学者采用Meta分析对1994—2008年国内有关乙型肝炎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显示我国人群乙型肝炎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乙肝家族史、注射史、共用剃刀、乙肝患者接触史、在外就餐史、输血史、创伤性美容、口腔诊疗史、手术史等,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1.无乙肝疫苗接种史

无乙肝疫苗接种史的人群患乙肝的风险OR值为7.82,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此外,将疫苗接种推广到新生儿以外的重点高危人群也应该是乙肝预防工作的重点。

2.乙肝家族史

有乙肝家族史的人群发生乙肝的风险是无乙肝家族史的6.94倍,家族性乙肝家庭中父母双方都可以将HBV传播给子女,尤其是母亲具有更大的传播概率,母亲可通过孕期、围产期及生后密切接触等途径感染子代。(www.xing528.com)

3.侵入性操作

如注射史、输血史、创伤性美容、口腔诊疗史、手术史,这些因素均为乙肝的危险因素。注射史的OR值为4.33,输血史的OR值为2.36,创伤性美容的OR值为2.22,口腔诊疗史的OR值为2.12,手术史的OR值为2.10。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及求医就诊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

4.其他

虽然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但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感染乙肝病毒。有研究显示:共用剃刀、在外就餐史、乙肝患者接触史均是乙肝的危险因素。共用剃刀的OR值为3.58,在外就餐史的OR值为2.85,乙肝患者接触史的OR值为3.49。为了有效预防乙肝应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要与他人共用个人生活用品,不食用不洁食物,在与乙肝患者接触中做好自我防护。

(三)预防与控制

(1)继续强化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适龄儿童乙肝疫苗覆盖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在做好新生儿免疫规划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2)控制HBV传播。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献血法,继续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介入性医疗器械的管理,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

(3)建立完善全国乙肝常规疫情监测系统,适时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人群乙肝感染状况监测,了解我国乙肝感染流行态势及变迁。

(4)依法加强准入和监管,规范临床抗病毒治疗,积极开展相关研究,研制新的有效抗乙肝病毒药物,降低由乙肝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的病死率。

(5)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全民乙肝防治意识,改变公民不良危险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