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管理思想体系:《管理学》一书

老子管理思想体系:《管理学》一书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老子关于“道”的理念老子与先秦其他思想家一样重视对“治国之道”的思考和阐述。相比之下,老子有关“道”的理念所涵盖的空间更为广大。(二)老子关于人性的理念每一种管理思想都与其对人性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依此观之,老子应属于“性本恶”范畴中的思想家。这是我们运用老子管理思想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一般研究老子管理思想的人往往只注意到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而忽略或不注意他的“百谷王”思想。

老子管理思想体系:《管理学》一书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清净无为”的思想具有很深刻的哲理和魅力,其影响十分深远和广泛。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

长期以来,人们把《道德经》当做哲学著作,也有把它当做兵书的。根据《道德经》上、下两篇共81章的主导思想内容来判断,它不单纯是哲学和文学著作,更不是兵书,而是一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方面的国家(或社会)管理的专著。全书的每一章都是围绕着人类社会出现了国家、阶级和私有财产之后的状况,针对诸如统治阶级应该怎样管理国家,应该怎样安排人民的生活,最高层管理人员(圣人、侯王)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功绩,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怎样驾驭军事力量,怎样面对声、色和财富的诱惑而正确控制个人私欲的膨胀等国家(或社会)管理方面重大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子创立的一家之言,历史上称之为道家,以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而得名。

(一)老子关于“道”的理念

老子与先秦其他思想家一样重视对“治国之道”的思考和阐述。相比之下,老子有关“道”的理念所涵盖的空间更为广大。老子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显然,老子所讲的“道”,不仅仅限于人类社会的范围,即所谓“人道”,而且还包括“天道”、“地道”,最后,天道、地道、人道都要服从于自然。所以,老子关于“道”的理念是一个“大自然法则支配一切”的概念。这就是有名的“道法自然”这一命题的由来。在老子看来,“道”先于物质生成之前就存在了。他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这段话可以说是老子全书有关“道”的一个主旨。2500多年前,老子就朦胧地感觉到有一种支配天、地、人间运行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之为“道”。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所表现的“道”的理念完全突破了西周以来天道观念的束缚。他明确意识到有一种“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力量,这是老子讲“道”的精华所在。他接近于发现自然界存在着不受任何神力主宰的客观规律,这是对原始朴素的唯物论的重大贡献。然而,带有宗教性的孔子墨子的天道思想,并没有使其成为宗教;而带有义理性的老子大宇宙的自然观后来却成为中国本土惟一宗教(道教)的理论基础,这与老子所主张的“清静无为”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只有在宗教领域内,“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才能成为真正的戒律。因此,我们从管理学角度就不必像哲学家那样仔细鉴定老子的“道”里有哪些唯物因素、有哪些唯心因素,但不可忽略对类似“道法自然”这样对国家管理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观点的应用。

(二)老子关于人性的理念

每一种管理思想都与其对人性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如认为人性善者,多主张实行仁政、德治;如认为人性恶者,多主张实行法治。纵观老子全书,并没有直接谈论人性善恶问题,但是从他的一些言论中却可以分析出老子对人性是有认识和有要求的。

老子对人的本性有他自己的认识,只是没有直接说出来而已。从下面一段文字里,我们可以判断老子对人性的认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有欲、有私、贪财货的,特别受不得外界物质享受如五色、五音、五味、田猎和难得之货的刺激,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和争斗都源于此。依此观之,老子应属于“性本恶”范畴中的思想家。但是,老子根本拒绝用仁义、孝慈、隆礼、重法这些管理和教育手段来矫正人性方面的缺陷,他认为这些手段是加重社会纷争和冲突的原因之一。

老子认为,在人类社会里应该重新恢复大道的运行,废除仁义、孝慈、礼法等人为的干扰,净化人类的本性,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境界,尤其是国家管理者(圣人)要具有这样真正的人性,才能实现理想的、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

老子管理思想上的误区恐怕就在于没有区别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各自不同的性质,要求人类社会完全按自然界的规律办事,那是难以实现的空想。(www.xing528.com)

(三)老子关于管理方法论的理念

通读老子的《道德经》,从管理方法方面而言,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矛盾对立统一法则的运用,有和无、生和死、刚和柔、美和丑、善和恶、为和不为、私和不私、取和予等等相互对立的矛盾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必然性。

老子要求最高层的管理者不应该为了张扬美名而去搞管理,这样的美名反而会转化为丑名;不应该张扬善行而去搞管理,这样的善行就会演变为恶行。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会相互转化的,所以,圣人治理国家应取“无为”的思想,有了这种“为无为”的理念,最后就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怎样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很重要的。把老子的“无为”思想理解成什么事也不做、什么话也不说,显然是过于肤浅了。很多人在读《老子》时,往往只抓住“无为”二字,而忽略在此二字之前还有一个“为”字,老子说的是:“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所以,老子讲的还是“为”,全书最后的结论也在“为”上。这是我们运用老子管理思想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所以,“无为”和“有为”都是“为”的表现形式。老子在方法论上主张“无为”,大概是因为他认为“无为”要比“有为”更高明一些、效果更好一些。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老子似乎已经意识到要把有形的干预更多地变成无形的手。这个道理是很值得我们深刻领会的。

(四)老子关于管理目标的理念

在《道德经》中有两个相互对立而只在理论上可以达到统一的管理目标。一个是实现“小国寡民”,另一个就是实现能纳百川之水的“百谷王”。

一般研究老子管理思想的人往往只注意到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而忽略或不注意他的“百谷王”思想。看来“小国寡民”是他的近期目标,而“百谷王”则是他的远大的长期目标,“百谷王”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实际上老子也主张实现统一天下的。他认为,按照他的管理理论的实践运用,通过“小国寡民”阶段是能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百谷王”阶段的。

尽管中国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按照老子的理想发展,但这并不能证明老子的上述思路中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思想因素可以为今天的管理服务。

(五)老子关于管理稽式的理念

什么是“稽式”?这是老子独创的术语。据注家注释,“稽式”即“楷式”。先秦诸子的管理楷式不外乎集权管理型、分权管理型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而老子却独创出一种“无智型”来。

尽管老子创造了这么一种管理思想,但他毕竟没有把他的管理理念付诸实践,我们无法肯定他的这种“无智型”管理理念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是像有些学者领会的那样,他的“无智型”就是实行“愚民”政策,那么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应将其作为糟粕思想加以抛弃。如果可以把他的“无智型”理解为“傻瓜型”的话,即不论是谁都可以使用这种管理形式对多智人群进行管理,那么这种管理形式的创意倒还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