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外交:中国海外利益

中国文化外交:中国海外利益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组织近年来,中国通过国际区域组织进行文化合作成为文化外交的一个亮点。文化代表团互访曾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国与广大亚非拉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当前文化代表团出访仍然是中国文化外交重要途径。应该说中国文化年是两国良好关系的体现,是两国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关系的体现,是双方文化机构和艺术家实现共识的体现。

中国文化外交:中国海外利益

通常来讲,当前各国政府推行文化外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参加国际文化组织、召集和参与国际文化会议、签订双边或多边文化协定等外交活动;二是通过文化代表团互访,其中包括艺术表演、文化作品展览、文物展览、举办体育赛事等外交活动;三是教育交流活动,其中包括留学生培养、语言教学、艺术人才交流、学术交流等;四是信息交流活动,包括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脑软件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来传播文化的活动。其他部分如青年和体育交流通常也包括在文化项目中。这是双边文化协定以及执行文化交流的议定书或者附属协议里通常的工作定义。[25]

(一)政府层面的文化外交

政府既是文化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文化外交项目的具体施行者。商谈和签订文化协定、组建和参加国际文化组织、召开和参加国际文化会议,以及各种文化代表团的互访等都离不开政府的直接参与。

1.国际组织与多边文化外交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是教科文组织创始会员国之一。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后,同年10月29日,执行局第88届会议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为中国在该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恢复了中国在该组织中的合法席位。然而,在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中国的主要工作是出席教科文组织大会和执行局会议,基本上未参与该组织业务活动或开展合作。直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才开始比较广泛地参与该组织各业务领域的活动,逐步进入了一个全面合作的新阶段。中国与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涉及人员培训、教育、科学等方方面面,而文化领域一直是双方合作的重点。中国文化界和政府有关部门一向重视与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领域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这一合作稳步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区域组织

近年来,中国通过国际区域组织进行文化合作成为文化外交的一个亮点。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机制、10+3机制都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渠道。譬如2002年4月12日,上海合作组织六个成员国的文化部长在北京会晤,就未来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原则、方向和相应的工作机制等方面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联合声明》。上海合作组织北京文化会议的召开,进一步落实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原则的“上海精神”,有力推动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

2.文化代表团的互访

文化代表团的互访是政府层面文化外交的主要形式,也是双边文化关系重要标志。除了展示本国文化艺术之外,文化代表团负责签订文化合作协定、参加国际文化会议,等等工作。

文化代表团互访曾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国与广大亚非拉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文化代表团的访问对于巩固和发展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友好国家的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文化代表团出访仍然是中国文化外交重要途径。仅2000年出访的政府文化代表团和文化官员代表团70起,派出的艺术表演团组391起,约9950人次。[26]

3.对外艺术展览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世界艺术殿堂的瑰宝,对外艺术展览一直是中国对外文化外交的特色之一。新时期,随着国内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外艺术展览出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崭新局面。不仅对外展览项目剧增,展出作品的艺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展览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区性或个人作品展;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对外艺术展览的形式主要有:绘画展、工艺品展和文物展。

4.友好城市

友好城市是中国地方政府文化外交主要途径。以友好城市交往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而文化外交是城市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1973年,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结成中国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1979年至1990年的12年间,结好城市发展到350对,扩展到许多国家,相互交流也由当初的共叙友情拓展到经济、文化、教育、人才培训等领域;1990年至今,与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同步,随着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友好城市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

随着城市之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地方政府注重利用文化交流来宣传城市,扩大影响。天津市与日本神户结为友好城市以后,每逢重要的节庆尤其有关中日友好的活动,神户方面都要邀请天津的艺术团体前往演出。天津市经常通过组织文艺团体演出、举办历史文物展、电影周等活动来宣传天津。

5.文化年、文化节

2003~2005年,中国与法国互办文化年,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此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此起彼伏。最近几年,我国陆续在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节。早期的文化年主要以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文物展览等为主,现已逐步扩展到影视、出版、文化贸易等领域,并逐步向思想对话、文化论坛、艺术家和智库交流、联合创作、文物保护合作等深层次、新方向深入发展。应该说中国文化年是两国良好关系的体现,是两国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关系的体现,是双方文化机构和艺术家实现共识的体现。近年来,中国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不同规模近200多个中国文化节、艺术节。这些中国年、中国节不仅在展现我国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文化交流活动

教育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外交的手段,更加着重于“长远目标”,因为留学生培养和语言文化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对文化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

1.留学生培养(www.xing528.com)

吸引国外学生来华留学一直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形式,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政府为吸引国外学生来华留学,提供了坚定、稳定和连续性的政策鼓励以及专项的经费支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华留学工作发展迅速。1978年至2004年,中国共接受了73万来华留学生。特别是近10年来,来华留学工作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6万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66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四项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27]

中国的留学生制度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教育、外交和管理人才。不少来华留学生学成毕业后,有的成为驻华使节,有的成为所在国的政府要员。还有一大批留华毕业生,在教育、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直接从事着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在韩国、日本、越南、蒙古、泰国、尼泊尔等国,由来华留学生建立的来华留学服务机构和留华毕业生组织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各项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为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合作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发展和巩固中国同世界各国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开展文化、教育和人员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2.国家汉语战略

输出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育一批海外拥护者,并影响他们对当前诸问题的看法。因此,希望别国对其思想更为包容、理解和支持其政策的国家将会做出必要投资,以便利外国人接触本国语言与文化。[28]

拓展语言有多种途径。一是通过向外国留学生讲授该国语言;二是在国外创办语言学校,派遣语言老师出国讲授;三是通过鼓励出口书籍、广播媒体、影像及表演艺术来传授;四是先通过翻译出版物传播思想进而吸引国外读者学习本国语言。

当前,随着“中国热”的不断升温,关注中国并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为中国实施汉语战略提供了契机。为了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是其日常办事机构,设置在中国教育部内。其宗旨是向世界推广汉语,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

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语战略的重要内容。设立“孔子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向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料。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举行挂牌仪式。此后,其他国家纷至沓来,表达承办“孔子学院”的意向。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29]

向海外派遣汉语教学志愿者也是国家汉语战略的一项内容。由于目前在全球存在着对汉语的强劲需求,出现了“汉语教师荒”的现象,一些国家希望在汉语教师方面得到中国的帮助。而国内专业汉语教师资源相对有限,起用志愿者计划无疑可以缓解燃眉之急。2004年4月15日,中国正式启动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其宗旨是通过有一定汉语教学水平的中国公民,发扬奉献精神,走出国门,在世界有需要的地方承担汉语教学的任务。

3.设立国外文化中心

正当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涌现的时候,中国文化中心也活跃在文化外交的舞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根据毛里求斯和贝宁政府的要求,在两个国家的首都分别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并先后于1988年7月和9月对外开放,至今有20多个年头。作为中国文化的窗口,上述两个中心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的外交工作,通过长流水、不断线的工作,培养了大批驻在国汉语人才和对中国友好的力量,并为日后我国文化中心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自2000年开始,海外建立中国文化中心工作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被提到十分显著的位置,成为国事访问的重要议题,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截至目前,正式开放的文化中心已达9个,建设中的有4个,还有7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互设文化中心政府文件。[30]

(三)信息交流活动

信息交流活动的是多方面的,包括新闻、出版、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音像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

1.图书报刊

图书作为文化传播可以起到对外宣传的效果。出版外文书籍是国内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出版和发行两个方面来着手。新中国的外文书刊编译出版以及对外发行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中国从事外文书刊编译的出版社,1978年以前只有外文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两家,1979年以后,先后成立了中国世界语出版社等10家单位。中国政府层面的图书捐赠活动也在逐步开展,近年来,先后向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南澳大利亚州政府捐赠图书,为当地的汉语教学和研究提供帮助。1981年6月创刊的《中国日报》是当前中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已经发行到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7月创刊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主要面向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和中国留学生,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

2.广播电视电影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中国唯一向世界广播的国家电台。1978年,国际广播电台从中央广播电台分离出来日益发展壮大,不仅成为中国境内受众最广的传媒之一,也是世界三大国际广播电台之一。每天使用38种外语和5种方言向世界五大洲广播。全球共设27个海外记者站,11个海外转播站,并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播电视机构建立了节目和信息互换,海外听众超过2亿人。

改革开放前,中国电视对外宣传的主要方式是向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少数海外电视机构寄送节目。8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电视对外宣传逐渐从寄送节目转变为播出节目。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和英语频道完成了对全球的电视信号覆盖,节目落地范围达到119个国家。[31]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蓬勃发展,电影作为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生活的窗口受到文化外交部门的重视。通过在国外举办一系列电影周活动,使之真正成为艺术窗口,并使外国民众能从中领略到我国的历史、社会、艺术和人民生活。

3.互联网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世纪以来,中国加强了信息技术的更新和改造,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传媒手段。到2000年,全国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单位已达700多家,驻外使领馆至少有21家开设了网页。[32] 2005年,国务院外文局建立了拥有9种语言、10个文版的中国网,成为国家重点对外宣传的国情网站。国务院新闻办利用网络发布新闻和时事评论反应快、针对性强、方式灵活、互动性强的独特优势,对大型的文化外交活动都设有综合性和专题性的主页;对国际上涉及中国的舆论热点问题进行网络报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