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民初戏剧传播研究

清末民初戏剧传播研究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民初报刊戏剧图画,是指刊载于清末民初时期发行的报刊之上,且与戏剧信息相关联的图画。清末民初报刊戏剧图画的盛行源于近代报刊的发展与报刊图画形式的兴盛。中国近代报刊应始于1872年于上海创立的《申报》,其报刊内容、样式及商业理念不仅为对当时社会造成巨大影响,更开启了清末民初报刊媒介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全新局面。

清末民初戏剧传播研究

清末民初报刊戏剧图画,是指刊载于清末民初时期(1884—1920)发行的报刊之上,且与戏剧信息相关联的图画。从所载内容上来看,或直接呈现戏剧人物、戏剧故事,或记录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戏剧演出活动所涉及的剧种、剧目、演员剧场、新旧戏改革等信息;从图画的绘制完成方式来看,报刊戏剧图画是指画家采用中、西绘画的构图方式与绘画技法手工绘制完成戏剧图画,而非采用摄影图片的机械方式来完成图画的构思及绘制。关于报刊戏剧图画的确认必须进行三部分的考量:其一是图片所直接呈现的内容是否与戏剧相关;其二是图片的名称、隐藏在图画中的文字和新闻文字是否与戏剧相关,刊载在图画中或者图画外的文字不仅是画报区别于画册的主要特点,更是画家为读者提供的线索与背景资料,从文字中可以更完整地理解图画所载内容信息是否与戏剧活动相关;其三是通过相关背景文献资料的掌握,划分报刊中戏剧图片与其他图片。

清末民初报刊戏剧图画的盛行源于近代报刊的发展与报刊图画形式的兴盛。报刊在中国古已有之,但古代报刊多为官府发布日常公文告示的“邸报”,其内容、受众皆与后世报刊相异。中国近代报刊源于人所办的教会报刊,早期报刊以英文报纸为主,少有中文报刊,内容上多为传播宗教教义、商业新闻或绍介中国历史宗教语言等,并未对中国民众造成显著影响。中国近代报刊应始于1872年于上海创立的《申报》,其报刊内容、样式及商业理念不仅为对当时社会造成巨大影响,更开启了清末民初报刊媒介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全新局面。随着报刊媒介的盛行,报刊图画也步入民众的视野中。虽然早在1872年的《小孩月报》及1877年的《瀛寰画报》开始,报刊图画就已步入读者大众的阅读视域,但是由于其刊载内容及绘图方式的欧化气息过于明显,很难获得普通大众的青睐,这种境况直到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办后才得以改善。随着《点石斋画报》取得巨大成功,报刊图画的传播样式获取大众的普遍认可并被上海新闻报馆、上海时报馆等效仿,开启了沪上报刊的读图时代。随着1902年《启蒙画报》的创办,宣告了报刊图画宣告正式踏足京城,并在京、津地区掀起新的报刊读图热潮。

而清末的戏剧活动本就作为社会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村落,戏剧演出活动随处可见,发挥着其巨大的娱乐作用。因此,在民办报刊创办的初期,报刊大都以赢利目的为主,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且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戏剧自然成为清末报刊报道的内容之一。随着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改革浪潮的兴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学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尤其开始关注戏剧、小说一类俗文学的地位及价值,戏剧开始摆脱民间消遣娱乐的“小道”身份,并转变为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利器,戏剧活动不仅充分发挥着关注现实、干预社会的作用,其自身也迎来全新的变革。在当时以报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视觉传播时代,戏剧以其集改良与娱乐为一体的双重属性获得了大众传媒的青睐,因此报刊戏剧图画在当时的报刊图画中也占据了不少的分量。(www.xing528.com)

本节以《清代报刊图画集成》《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及《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续编》[132]为原始资料,通过对其所收录清末民初报刊戏剧图画信息的梳理,并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探讨报刊戏剧图画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特点,并通过清末民初报刊戏剧图画的传播者及传播内容还原这一时期戏剧活动的社会景象。总体来看,“报刊图画集成”在收录方面涵盖了清末民初京、津、沪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图画报刊,其优势是报刊图画集成在选取图画报刊方面并未采用严格的限定标准,其中既收录了在图画报刊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刊物,如《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图画日报》等,也包括了一些少为人知的图画报刊,如《京师教育画报》《绘图骗术奇谈》《通俗谐语图画》,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报刊图画集成的多样性,能真实还原清末民初报刊图画的样貌,并对清末民初的戏剧传播研究问题,提供一定的资料佐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