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山区信息化:为什么要这样做

推进山区信息化:为什么要这样做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党的重要文献上这样重点论述信息化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推进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信心。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推动山区信息化建设”。(三)推进山区信息化是消除“数字鸿沟”的积极探索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数字鸿沟”的出现。

推进山区信息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推进山区信息化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具体措施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动力。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来看,还是从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无论是实施科教兴粤、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改善人民生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离不开信息化。十六大进一步阐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赋予了信息化新的内涵,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紧紧结合在一起,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党的重要文献上这样重点论述信息化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推进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信心。

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代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推动山区信息化建设”。

推进信息化,以带动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所有产业,既包括工业,也包括农业和第三产业,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方方面面,是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山区信息化是我省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信息化发展直接关系到我省信息化乃至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没有山区信息化,就谈不上信息化带动,谈不上全社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就是说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容量。目前,山区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最短一块“木板”,因此,只有山区实现小康社会,我省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山区信息化适应广大山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需求,是山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提高山区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我省的山区信息化建设不仅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也关系到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如果我省山区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将对我国广大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推进山区信息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省委、省政府非常关心山区发展,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全省共同富裕。要加快山区开发步伐,增强东西两翼地区发展后劲,提高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实现各种类型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表明我们已经把山区开发摆上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山区作为我省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是我省的主要生态屏障、重要后备资源和发展后劲之所在,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得快一些,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得相对慢一些,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如果山区与发达地区在绝对经济总量和相对发展速度上的差距越拉越大的话,就将影响全省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拖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经济强省”的步伐;也与“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不相符。可以这样说,加快山区发展已经成为我省区域协调发展中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山区发展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山区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山区要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奔康问题,进而实现宽裕的小康,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同时,信息化是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我省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推进信息化能够有效改善山区的投资环境,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有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山区信息化不但对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局有重大的影响,对珠三角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加速拓展经济腹地也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www.xing528.com)

(三)推进山区信息化是消除“数字鸿沟”的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数字鸿沟”的出现。“数字鸿沟”是指由于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不同地区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能力上的出现的巨大差距。近年来的情况表明,就全球范围来看,“数字鸿沟”的巨大差距甚至大大超过了世界上的贫富差距。全球高收入国家(约占全球人口18%)的人均GDP为最低收入国家(约占全球人口20%)的人均GDP的100倍,而按信息化指标(如人均计算机数,人均上网人数)衡量的差距则高达500倍以上。美国一国拥有的计算机数为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世界上95%的互联网用户集中在不到5%的人口中。世界舆论普遍认为,巨大的“数字鸿沟”即巨大的信息化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使全世界近年来为缩小贫富差距的巨大努力化为乌有。在竞争日益剧烈的国际社会中,“数字鸿沟”已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权和生存权问题。

“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与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年龄段的人员之间。在我国,85%以上的互联网用户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网络的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数字鸿沟”在我省具体表现为东西两翼和珠江三角洲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例如,东西两翼和山区占了全省77%的面积,但是电话拥有量和互联网用户分别只占全省的32%和30%。“数字鸿沟”会影响落后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加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能否有效迅速地缩小数字鸿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

“数字鸿沟”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001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旨在缩小“数字鸿沟”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工作组。无论是APEC的首脑会议,还是瑞士达沃斯的经济年会,都把“数字鸿沟”作为影响当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消除“数字鸿沟”是一个牵涉到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工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目标,也是全球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山区信息化,就是向“数字鸿沟”宣战,就是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对我省继续当好“排头兵”的号召,力争我省在跨越“数字鸿沟”这项艰巨任务中走在全国前列的具体行动,是我省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举措,在我省的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多项指标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推进山区信息化将进一步提升我省的信息化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动力,也将使我省赢得山区发展先机,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加快建设山区小康的进程。

(四)推进山区信息化也是山区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省有51个山区县(区)、900多个镇、12000多个村,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山区综合开发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山区经济的整体实力仍然薄弱,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山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是山区落后的原因所在,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解决山区信息不灵的现状,推动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山区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山区信息化是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缩小差距,提高山区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改善山区生产和投资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振兴农村经济;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加强和改善政务公开工作,推进农村村务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山区要彻底摘掉经济落后的帽子,就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铺好信息高速公路,以信息化建设的倍增效应带动山区社会经济实现后发跨越式发展。

我省的经济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已经为发展山区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省的信息化建设已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邮电业务总量、电话用户、有线电视用户、互联网用户等多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入,信息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全省已经形成空中、地面、水底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广播电视专用传输网络基本建成,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尤其是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建设,已实现全省所有地级市高速宽带互联,这些都为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事实上,广大山区地区已经认识到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纷纷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欠发达地区推进信息化、实现后发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例如,廉江的农业信息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遂溪县正在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推进农村的社会管理工作;新兴县的温氏集团应用信息技术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韶关市引入企业投资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解决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