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在意象-朱光潜与《谈美》

美在意象-朱光潜与《谈美》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光潜先生继王国维先生在中国确立美学学科之后,进一步引入、移植西方美学理论,中西汇通,吸收中国传统美学“意象”的思想,提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谈美》从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为例开篇,阐述实用、科学、美感对同一对象的不同态度,对比引出对“美感”的释义。

美在意象-朱光潜与《谈美》

探“美”字起源,一般根据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大则美”的说法;《说文》在解说美“从羊从大”后进一步说,“甘,美也,从口含一”,“美与善同意”。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中,依许慎的说法对“美”字作解释,探讨统一“羊大则美”“羊人为美”这两种解释的可能性(从甲骨文金文这些最早的文字看,“大”是正面而立的人,很可能“羊”是古人祭祀时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在传统文献里,因羊温顺之秉性,更有“跪乳之恩”,常常被描述为知仁、知义、知礼等各种美德的义畜,“羊”成为“美”的化身并人格化了。总之,“美”字原意似有好吃、温顺、吉祥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究竟什么是“美”,一直以来笔者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或答“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是美的,《诗·鄘风·桑中》中的孟姜、《庄子·齐物论》中的毛嫱和丽姬是美的,又或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美的,钟灵毓秀峨眉山是美的。答的都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道不明“美是什么”。日常生活中,“美”除多形容德才、相貌,最常用于修饰人因味、色、声、态产生的味觉、视觉、听觉等,大概多以感觉、直觉、体验、心理活动等精神形式或文化、艺术活动而存在,即所谓“美感”;但人们对美与丑的界定、美的标准、美的程度等看法却不尽相同,犹唐人喜肥胖,当今中国社会却崇尚减肥、骨感一般,“美”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以上应是笔者在读《谈美》之前关于“美”所能达到的“最高级”认知;然一个“美”字,承载之丰、蕴含之深,远超所想。

对于不做学术之人,不会将“美”作为区别于文艺批评、哲学自然科学独立人文学科、交叉学科加以研究,更难以哲学眼光、理论形态将“美”作为美学(属哲学二级学科)的基本范畴与中心问题加以剖析,从而获得新知。在美学界,“美是什么”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至今人们都在争论的问题。古希腊因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并逐渐形成了西方最早的美学思想;西方美学史源远流长,著名的美学家、著作和流派极多(多是著名的哲学家、哲学著作、哲学流派),影响遍及世界。而中国美学的历史至少从老子孔子的时代就开始了,纵观见于哲学、宗教、绘画、书法、诗词歌赋等形态之中的中国传统美学,在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亦有着极深刻的思想,贯穿着泱泱大国独特的哲学观念。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博克、黑格尔、休谟叔本华胡塞尔海德格尔、杜夫海纳,从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孔子、庄子,到王夫之、叶燮、石涛、刘熙载、梁启超王国维等,中西方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灿若星辰。如黑格尔说:“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海德格尔说:“美是作为无弊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庄子说:“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柳宗元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张彦远说:“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王夫之说:“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在这些关于“美”的论述中,“美”已然“哲学化”了,其深刻之处就是哲学世界,一具体就深入、一深入就生动,玄之又玄却自成体系、充满力量。显然,我们日常生活中“美”(Beauty)与美学(Aesthetics)学科中“美”的概念相去甚远;正如《美学原理》一书所述,美学学科领域讨论的“美”不仅仅指优美,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和谐的、完整的美(如西湖、西施之美),还包含了崇高、荒诞、丑、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如杜甫韩愈等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艺术家着意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丑怪形象),是一种广义的美。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美在意象(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传》,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其所著《文心雕龙》第一次铸成这个词,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意象说”),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其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朱光潜先生继王国维先生在中国确立美学学科之后,进一步引入、移植西方美学理论,中西汇通,吸收中国传统美学“意象”的思想,提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美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是一个创造;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不虚景,景总含情),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谈美》从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为例开篇,阐述实用、科学、美感对同一对象的不同态度,对比引出对“美感”的释义。“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美感是一种超理性(科学的态度)的精神活动,同时又是一个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实用的态度)的精神活动;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而不是反省),思考和欲念都暂时失其作用,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艺术家和审美者在观赏这种意象时,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人的情趣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宇宙的人情化”),这是一种极自由的活动,美就是这种活动的产品。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中的月亮显然不是一个实在的物,更不是天文学研究之对象,而是一个纯粹的意象世界,诗句所呈现出的月亮之美就在于这个意象世界。(www.xing528.com)

先生为尽晓畅,又进一步辨析快感、联想与美感,考证、批评与欣赏的关系,纠常人之于美的一般性误解,并通过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统一性、美的社会性,再谈“美是什么”的问题,他形象地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只有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不带占有欲”。正如北大哲学系叶朗教授所说,美(意象世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显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中国哲学中的“自然”),即“情景契合”“物我交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又如杜夫海纳所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他需要美,是因为他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正是这个创造照亮了生活世界的本来面貌;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美与不美,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也就在于能不能生成审美意象。照此看来,当今社会,有人以感官刺激、怪诞离奇为美(行为艺术),有人以模糊艺术品与日常物品的界限为美(波普艺术),有人以光鲜亮丽、追求时髦为美,有人以故弄玄虚、让人不懂为美,或许这些都是对“美”片面误解后地追求,而得不到真真正正的美感观念。

书中还有关于情感、模仿、想象、格律、灵感等“美的创造”的话题,即使不懂音律、诗学、绘画技法,亦可从诸多实例中了解艺术家“庖丁解牛”的历程,享受“美感”带来的精神饕餮;若本就从事艺术,则更能感同身受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审美创造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