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质保障机制:志愿服务资金筹集

物质保障机制:志愿服务资金筹集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金一直是制约中国当前志愿服务的重要瓶颈,完善资金的多元筹集机制,加强资金的内部管理是志愿服务最终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志愿组织的筹资就像一个商业组织必须找到愿意购买自己商品和服务的顾客,志愿组织的潜在顾客包括: 政府、企业、基金会、私人。

物质保障机制:志愿服务资金筹集

资金一直是制约中国当前志愿服务的重要瓶颈,完善资金的多元筹集机制,加强资金的内部管理是志愿服务最终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

1. 资金的多元筹集机制

一个组织仅有价值目标,没有稳定的财源支持,组织的工作与发展是无法进行的。志愿组织的筹资就像一个商业组织必须找到愿意购买自己商品和服务的顾客,志愿组织的潜在顾客包括: 政府、企业、基金会、私人。

(1) 政府: 目前,在中国,志愿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政府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供给志愿组织经费[2]

①政府财政拨款。财政拨款和补贴广泛存在于一些“自上而下”的志愿组织,如共青团下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就有来自政府的专项拨款。但对于更多的“自下而上”的志愿组织而言,要获得政府的这类专项资助很难。这类财政拨款覆盖面较窄,不是政府与志愿组织之间主要的合作方式。

②政府购买服务付费。在国际社会,很多发达国家都鼓励非政府组织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或开展一些特殊方面的工作,然后由政府来购买非政府组织的服务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政府购买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并被逐渐接纳和推广。在这里,政府购买服务付费,指的有资格享受某些政府项目的人不是由公共机构提供服务,而是由志愿组织提供服务,或是向志愿组织购买了服务,然后由政府公共机构向志愿组织支付服务费或者给从志愿组织购买服务的人支付一定的补偿费。这种方式,不同于直接提供财政补贴,一方面有利于政府资金的高效使用,另一方面促使志愿组织为了获得后续的服务购买支付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③政府提供项目经费。从国外很多非政府组织的实践经验来看,开发项目以弥补资金缺口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志愿组织要寻找政府提供项目经费,首先要策划一份项目申请书,申请书中详细说明该项目与政府的关注点的密切性,项目的实施可以为政府带来的好处以及社会效益; 其次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密切的联系,收集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熟知申请资助的相关程序,确保本组织的行动适应政府工作部门的工作重点和兴趣愿望。

(2) 企业: 对于企业而言,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和美誉度,有利于企业实现长期的商业目标。一家有远见的公司往往会有一套全面性的捐赠指导,并时常更新[3]

企业捐赠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捐款的动机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是为了获得税收的减免; 二是为了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三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基于以上动机,志愿组织在争取企业捐款的时候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①要明确志愿服务活动的收益。志愿组织要明确自己的志愿服务活动能给合作企业带来的利益; 否则,很难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些志愿组织认为自己从事的志愿活动很高尚、很美好,总觉得会有一批人急于施舍资金,于是在那边守株待兔。其实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为志愿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的个人和团体并不多,特别是在我国,由于捐献免税方面的相关法律不完善,企业和个人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问题,捐助的意识较弱。为此,志愿组织要吸引企业的目光,就得设计出完美的资助申请方案和实施方案,使企业确信向本组织捐赠是最合适、最正确的选择。

②要选择合适的企业。志愿组织在寻找企业资助的时候,要有的放矢,志愿组织与企业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只有当志愿组织的项目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利益一致的时候,才能获得资金资助。如一个环保志愿组织的潜在支持者就可能是关注环保的企业。所以,志愿组织首先要选与自己有地缘关系的企业,同时,也可以选择与自己关系好、有业务关系、有良好形象的企业,并且要根据不同的项目寻找不同的企业。

③要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交流。在合作时双方要明确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在合作伊始就要制订比较详细的合作计划,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明晰的界定,并对活动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志愿组织要积极与合作企业交流,并及时地将项目的执行情况反馈给企业。

(3) 基金会: 基金会是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基金会的宗旨是通过资金资助推进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基金会组织,并掌握着大量的资金。每个基金会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资助的领域,而且现在的基金会管理人员的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对基金资助项目有着明确的方向。如由李亚鹏、王菲夫妇发起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嫣然天使”专项救助基金,就是专为援助贫困的唇腭裂儿童而设立的。因此,要获得基金会的资助,志愿组织规定的计划目标必须与基金会的吻合,在众多基金会中确定了少量可能对项目感兴趣的基金会或国家资助组织后,精确分析这些基金会的兴趣,以提高获得资助的成功率。

基金会的资助是志愿组织募集资金的重要途径。

(4) 个人: 向个人募集资金是志愿组织获得经费的一个传统途径。个人对于组织的捐赠往往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经济状况相关。在经济条件和道德意识允许的情况下,个人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以履行社会责任。志愿组织向个人募集资金,是以满足捐赠者的心理需要为前提的。主要有通过以下方式:

会员制。向志愿组织的每个会员征收会员费,并用这会员费作为志愿组织的活动经费,这可以成为志愿组织最稳定的资金来源。每个志愿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组织的发展情况制定会员费的收费标准。(www.xing528.com)

②个人捐助。向个人募捐需要志愿组织通过真诚的努力挖掘潜在的群体。可以通过下述途径:

第一,发挥志愿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和理事会成员在募捐中的作用。目前志愿组织的理事会成员和领导都由一些比较知名的人士担任,通过这些人直接向潜在捐赠者发出请求,因为这些成员都是有影响力的个人,所以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邀请的也是经济实力较强的个人。

第二,电话、邮件或信函募捐。志愿组织事先把握顾客的潜在需求,对潜在顾客群体进行详细的划分。有针对性地用电话、邮件或信函方式募捐。相对来讲,邮件或信函方式筹款成本比较高,但这种方式需要志愿组织整理出募捐者的详细资料,便于志愿组织归档,可以为下一次募捐活动奠定基础。这种募捐方式能获得的资金量带有不稳定性。

第三,通过公益活动进行募捐。常见的有义演义卖等大型公益活动,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号召公众进行捐赠。这类募捐往往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涉及资金数额巨大,往往要求志愿组织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宣传工作,事后要及时公布捐款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进展状况。

除了以上列举的向政府、基金会、企业、个人募集资金以外,志愿组织经费的来源还有一种方式来自志愿组织自身的创收。比如各志愿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办相关的语言、技能培训班所获得的收入; 还有些志愿组织将所获得的资金在实行志愿服务之前,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投资所获得的收入。

志愿组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组织的规模和组织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以及项目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单一的筹集方式,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组合。

2. 资金监管机制[4]

在这里,资金监管机制指的是志愿组织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资金监管机制有助于提高志愿组织的财务使用率,提高志愿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从而筹集更多的资金,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1) 财务管理。要实现志愿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规范财务管理,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志愿组织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财务会计层次,主要记录一个组织的财务开支,其中主要包括财务记录和财务报告两部分。第二层次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筹资决策、项目投资管理、成本分析和财务分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支出管理,志愿组织支出是志愿组织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各种资金消耗,包括项目支出、日常的办公支出、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以及基本建设支出等。志愿组织支出不同于企业支出,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因此在支出的时候要注重四个坚持,即坚持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计划办理; 坚持按照规定的定额和开支标准办理; 坚持按照合法的原始凭证办理; 坚持按照规定的资金渠道办理。第三层次是财务预算和控制。预算是志愿组织财务管理的计划环节,预算可以为志愿组织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打下基础,也可以指明未来筹资需求的规模和时间,更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2) 财务监督。志愿组织的财务监督是指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对志愿组织的财务活动和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察和维护。这种监督包括组织内部、外部对财务的审核和监督。财务监督的内容涉及志愿组织预算、收入、支出、财产物资方面的监督。在我国目前的实践中,时下对志愿组织起到财务监督作用的主要是媒体,各类媒体成为社会公众了解志愿组织资金管理的唯一渠道。但媒体由于自身的特性,只会关注特定事件或突发事件,不能持续关注志愿组织的财务管理情况。因此,单纯依靠媒体很难实现财务监督,借鉴国外的经验,这些工作应由专门的或专业化的评估组织来完成,这些组织也应是志愿组织。

[1] 沈杰: 《志愿行动: 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292页。

[2] 陆士祯、张晓红、郭新: 《北京志愿服务模式研究》,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150页。

[3] 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144页。

[4] 北京志愿者协会: 《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1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