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美术教育机制的探索-中国美术研究最新成果

学校美术教育机制的探索-中国美术研究最新成果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美术教育伊始,图画科教师尤其是中高等学堂图画教师多由日本教习担任,但随着归国留日美术生及本土师范毕业生的加入,图画科师资结构由原先的以日本教习为主逐渐演变成留学生与师范生为主。图1清末美术教育机制示意图

学校美术教育机制的探索-中国美术研究最新成果

图画手工科作为一个新兴的科目,它的发展仅有制度层面的规定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与课程教材等,换言之,还得有将教育活动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从而使教育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机制[14]。如果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是美术教育机制的外部要素的话,那么美术教育思想、美术学校、教学师资等则是美术教育机制的内部要素。而美术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内外部各种要素有机地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随着癸卯学制中有关图画手工科的相关规定出台,一个能贯彻美术教育制度、促进美术教学的美术教育教学机制在艰难的摸索中开始酝酿并逐步形成。

根据我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施良方的课程理论,教育活动通常由四部分组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15],其中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密切相关。各阶段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学制中已有明文规定,属于思想与制度层面的机制要素,在特定时期它是固定不可变的,对所有的美术教育活动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一方面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从业人员美术观念、业务水平以及教学场地及文化出版等因素的制约。

清末各级学校开设的图画科是直接从日本引进的“洋画”,因此开设之初教学内容如自在画、用器画等基本照搬日本相关院校的图画科,教材则既有日本教员编写,也有中国人自行编写的各类画帖。清末上海出版业的发展与本土美术人才的参与,使得上海成为教科书编写与出版的中心。1902年上海的文明书局印发了一套学堂蒙学课本,其中有丁宝书编写的《新习画帖》五种、《铅笔画帖》四种、《高小铅笔画帖》三种。商务印书馆则出版了徐讠永青编绘的《中学用铅笔画帖》八种。1906年即清光绪三十二年,江苏的留日学生唐人桀等人译出“手工教科书请审定禀批”。1910年即清宣统二年,留学日本归国的美术专科毕业生王诗新向清朝学部呈交了“中学图画范本请审定批”[16]

学校美术教育伊始,图画科教师尤其是中高等学堂图画教师多由日本教习担任,但随着归国留日美术生及本土师范毕业生的加入,图画科师资结构由原先的以日本教习为主逐渐演变成留学生与师范生为主。如浙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的师资结构与两江师范的相比,日籍教师人数已大幅下降。随着图画科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不仅图画科的开设有了师资保障,而且教学方式也得以更新。李叔同于1914年在课堂进行人体写生,开中国人体写生教学的先河。他还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发行的《白阳》杂志上撰写《石膏模型用法》,介绍了这种当时国内尚属新的绘画教学方法,包括石膏模型写生的优点、模型的收藏方法、写生教师的选定等教学细节,让广大师生首先从理论上熟悉素描石膏的写生方法。(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清末的美术教育机制如图1所示:在教育救国、实业强国、美术革命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潮的影响下,清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中国第一个癸卯学制,其中对图画科的规定奠定了清末美术教育制度的基础。学制颁布实施后,新式学堂在各地兴建起来,图画科在初、中、高等学堂陆续开设。图画科开设伊始,教材及师资都很稀缺,只能引进或翻译出版日本图画教材、聘请日本教习担任图画科教师。随着留学生、师范美术教育及文化出版业的发展,图画科的师资及教材问题得以改观,但图画科的具体科目如用器画、自在画等科目名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标准仍然主要沿袭日本图画科,暴露出对日本教学模式的依赖及过度注重实用技能培养的时代局限性。

图1 清末美术教育机制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