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西武北村落的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研究成果

闽西武北村落的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客家村落社会生活的研究中,人们较多地关注村落社会生活中的生产、衣食住行、婚丧节庆、宗族与神明祭祀等活动,而对一般百姓的消闲娱乐却注意较少。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闽西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就此作一简要的描述和论述。武北村落的消闲较常见的有闲暇聚合和赌博场聚合,而武北村落的娱乐则主要表现为春节期间的各种文艺活动。赌博场在农闲和年节期间最为兴盛。

闽西武北村落的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研究成果

客家村落社会生活的研究中,人们较多地关注村落社会生活中的生产、衣食住行、婚丧节庆、宗族与神明祭祀等活动,而对一般百姓的消闲娱乐却注意较少。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闽西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就此作一简要的描述和论述。

武北村落的消闲较常见的有闲暇聚合和赌博场聚合,而武北村落的娱乐则主要表现为春节期间的各种文艺活动。

一、闲暇聚合和赌博场聚合

武北村落闲暇聚合主要形式之一,是村民在闲暇时聚合在村内的公共场所闲谈消遣,如在夏季天热时,晚饭后部分村民会聚集在晒谷场上,一边休息,一边闲聊。在冬季时,田间无事,家中也无工可做,就聚合在墙边向阳处,一方面向日取暖,一方面闲谈家常或地方上的大事。这种闲谈聚合不是偶然的,而是成了惯例,随季节的变化而变换形式。当然,这样的聚合更多的是在村落中心的小店铺、祠堂、寺庙内进行。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村落都有这种场所,如小澜村的土地坪、湘村村的妈祖庙、湘湖村的德川公祠门口、亭头村旧街边的小店等。村民在晚饭后或不忙时,聚集在这些地方。在这样的时刻,不只屋里面有一群人,其门外附近处也三五成群。在这种聚合中,各类村民都有,既有严肃认真的族长、房长,也有能讲传本、三国水浒的乡村知识分子,更有无所事事的光棍、喜欢辩嘴饶舌的年轻人,以及最喜欢听、讲东家长西家短的人,各种类型的人都聚合在一起

“打平伙”是武北村落闲暇聚合的另一种形式。闲暇无事时,平素要好的朋友相遇,恰好口袋里又有点闲钱,便邀集起来打牙祭一饱口福,还借此机会喝酒聊天、叙叙旧。“打平伙”的菜肴一般选择时令牲禽,如“春羊、夏狗、秋鸭、冬鸡”等。“打平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平均,每块肉切得十分均匀,吃的时候每人一次夹一块,绝对公平合理,绝不允许多吃多占。而在酒足饭饱之后立即进行结账,凡菜肴油盐,以及柴火佐料酒等统统计算在内,最后平均分摊付款。“打平伙”的另一个特点是气氛融洽,参加“打平伙”的人必定是平时关系很好的朋友,少有交往或互有芥蒂者绝不会勉强凑合在一起。参加的人数视菜肴的多少而定,但一般不超过一桌八人。吃的气氛非常融洽,席间谈笑风生、纵横讽议,兴致来时往往猜拳行令,直至尽兴始散。“打平伙”的聚合也见于村中妇女,但她们“打平伙”的情形略有不同。妇女们凑在一起大多是做粄,做起粄来,往往兴师动众,热闹非常,并且讲究量多味美,不但参加者要吃饱,而且还要带回家让儿女们也饱餐一顿。

赌博场的聚合是由参加赌博的人与看热闹者两部分人组成,地点是几间空屋。如其空间比较宽敞,且分内外两部分,则里面一部分为赌博者与旁观者,外面一部分则是既不赌博也不喜欢看赌博的人。他们是来此消磨时间,兼和别人闲聊的。赌博场在农闲和年节期间最为兴盛。如果在赌场旁边还兼有小店铺,则聚集的人数更多,成为村中男人一时的社会活动中心。

这些完全出于自由意愿的村民聚合,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第一,这种聚合能供给村民自由、纯朴、无代价的社会生活,以调节农作、家庭生活的单调与劳苦。因为在这样的场合,村民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或嬉笑谐谑、乐趣横生,或畅谈怅闷、直抒胸臆,从中能获得社会的、理智的及感情的滋养。第二,这种聚合是村民获得有关村中、社区中以及外面世界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对所见所闻表达看法与意见的重要之地。他们在这里交流见闻,品评人物,论断是非,使这种场合成为村落舆论的发源地和村落信息的传播区,从而在村落社会中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丰富多彩的春节文艺活动

武北村落日常的文化娱乐比较贫乏,但在春节期间就不同了,正如《元初一》中所说的:“大闹花灯喜者多,抹浆褙纸小心摹。破开竹篾扎圈子,龙灯马灯去穿梭。转珑窍妙有消息,船灯扇灯闹阳歌。碗锣铜鼓并色板,打起大钹大铜锣。笙箫笛子同吹起,弹琴唱曲两相和。风流浪子台上跳,花鼓双双两公婆。上乡游到下乡转,点心食得也还多。三更半夜归来睡,十分辛苦论蛮拖。也有阵班去打狮,装成小鬼极丑粗。举棍之人做猴子,钯头钩刀爱学师。藤牌短刀手中执,钻过剑门险且痴。”[43]形式多样的花灯表演美不胜收,给平常宁静的村落增添了许多欢快的节日气氛。武北村落的花灯主要有如下几种:

1.船灯

船灯的制作是用杉木条制成船形木架,架长约2.3米,高约1.66米,用花布作船篷,外裱人头画和山水画,贴上几首诗或几首对联,装饰得美观耐看。比较讲究的船灯还在船头、船尾的左右两侧扎上花鸟虫鱼等装饰,此外还雕饰有传统的故事人物如《渭水访贤》《水漫金山》《三元及第》等。

船灯表演一般为3人,即船头(艄公)、船尾(艄婆)、船心(驭船者),也有加副船和帮手的,常用的曲调有20多首。演出时,锣鼓开场,笛子起调,艄公喊话,艄婆搭腔。接着,乐奏《八板头》,人动船摇,艄公艄婆划桨起舞。奏完《八板头》,开唱《渔家乐》,艄公艄婆边歌边舞,眉来眼去,相互照应。划船时,时而左侧斜靠,时而右侧斜靠;时而快走,时而慢行。唱完《渔家乐》,再唱《十二月古人》等三五首小调。最后,曲终船到,拖船上滩,边拖边唱螃蟹歌和猜字歌。有时还表演落地花鼓和船上花鼓。全场大约一个半小时。

由于船灯装饰鲜艳,曲调悠扬动听,容易形成欢乐祥和的气氛,加上艄公、艄婆及拖船丑角的表演活泼、戏谑,所以男女老少均乐于观赏。

2.龙灯

龙灯也是一种为武北村落居民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据桃溪村一位报告人说,龙灯在武北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有五节、七节、九节之分,其中九节龙灯要历史上出过皇帝的姓氏才能出演。但据另一位报告人说,出了状元、榜眼、探花或翰林的地方也可以出演九节龙灯。七节龙灯则要出过举人的才可以上演,而一般村落或小姓人只能演五节龙灯。

龙灯有纸龙和布龙两种。纸龙又叫漏子龙,是用竹篾扎筐,色纸(包括金纸、银纸、皱纹纸)盖面的。而布龙则是用竹或杉木扎筐,用布盖面的,又分有各节连接和不连接的两种。各种形式的龙灯从龙头到龙尾都分别贴上鳞片、天鳞、各种花朵或人物图画,每节空腹中有灯火装置。点上灯火后,外表为黄色的叫黄龙,外表为青色的叫青龙

龙灯的锣鼓多数有堂鼓、大钹、小钹、沙锣、丁锣(俗称狗吠锣)、铜公等。龙灯从人员组织到演出均与船灯有所不同。表现在:第一,在人员组成方面,龙灯队伍要同一房族的人才能参加,所以其演出所需经费也由房族蒸尝支付,同一村落如果某房扎了龙灯,其他房一般也不甘示弱,如历史上湘湖村曾同时出演过13队龙灯,桃溪村同时出演过14队龙灯。而船灯不分房族,一般愿意参加者均可参加。第二,在演出时间上,龙灯一般晚上演出(布龙也有白天演出的),并且只能在正月初一至十五半个月期间,而船灯一般在白天演出,日期上也没有严格的限制。第三,在演出场地上,船灯不能入屋演出,而龙灯则一定要入屋。龙灯入屋被认为是极好的兆头,故当地民谚说:“龙灯入屋,买田做屋。”龙灯入“屋”时,要先缠绕桅杆再进入厅堂、祠堂;拜完厅堂、祠堂后还要绕着柱子走,叫“龙缠柱”,接着再沿着祠堂周围走一圈。这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龙灯飞舞,极为热闹,此叫“赠龙”。如果上一年谁家乔迁新居,龙灯去给他“赠龙”,他办的点心会比较排场,给的红包金额也比较大。

龙灯演出时,由司鼓者指挥,锣鼓起,鞭炮响,珠灯出。珠灯先行表演,时而在空中翻腾,时而在地上滚行,真如明珠耀眼,光彩夺目。珠灯演后,引龙上场,表演“走园”“穿太极圈”“织字”等节目。织字多织“天下太平”“平天一字王”,珠起龙跃,珠落龙伏,珠滚龙追,珠跳龙舞,呈现出各种精彩的场面。双龙抢珠还演“黄龙出洞”“雪花盖顶”“鲤鱼跳龙门”“青龙下山”等节目。这时,主家燃放鞭炮以示鼓励。演出完毕,龙灯到主家回拜,主家则把红包交给提灯笼者表示慰劳。

但对于村里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活动还远未结束,因为他们认为龙灯的高潮是拔龙须。当龙灯离开厅堂或祠堂出门时,一群群十来岁的小孩早已守候在大门口,等龙灯一经过大门,他们便争先恐后地抢拔龙头上的龙须,而舞龙头者则想方设法不让他们把龙须拔走,但大多数情况是龙须被一哄而上的孩子们拔得精光。当然,这项活动实际上是为大人们所鼓励的,甚至还为舞龙者所默许——私下里多带了大量的龙须以备孩子们来拔。据说,龙须象征着福气,舞龙灯的真正目的是将福气送到每家每户。

3.马灯(www.xing528.com)

马灯传入武北村落据说也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据桃溪村一位王姓报告人说,武平的马灯最早出自于中堡的新湖村,后传到本镇的朝岭和武北的一些村落。马灯的制作用竹篾扎马架,色纸盖面,白马用白纸、赤马用红纸、青马则用青纸糊盖于全身,杂以其他色纸,整个马灯由两节合并,从马头至马鞍的前半段为第一节,从马鞍后半段至马尾为第二节。前后两节都不装马脚,而是把前节挂在舞灯者面前,后节挂在舞灯者后面;马鞍前段齐腰部,马鞍后半段齐腰椎,下面用布或纸围起来,这样连起来看像人骑在马上。通过鼓灯者的腰、身、手脚的动作,使马活灵活现,有如真马一样。

据一位舞过马灯的人说,最早的马灯只有两只,一边一只为一队,各有牵马人、牧马人和拾粪人(丑角),骑在马上的人大多扮演历史人物,如关公、张飞等人物形象。马灯表演无固定曲调,不像船灯有《八板头》《渔家乐》《摇船》《到滩》等,而是大都采用民间小调,如《十二月古人》《十月怀胎》等。表演时锣鼓起板,舞灯者按鼓点步蹈、起舞,步以小跑为主,两队各一边同时上场穿花、造型,边歌边舞,具有浓郁的乡村风味。

4.鱼灯

鱼灯传入武北的最早时间现已无从考证,据一位报告人说,亭头、湘洋两村在1930年前后扎过鱼灯;新田村则在民国三十年(1941)由吴立和从外地传回戏本开始制作鱼灯;岗背村在1950年前后也扎过鱼灯。

鱼灯由红鲤、青鲤、螃蟹、大虾四部分组成。它的制作是先用竹篾扎成实物形状,其中鱼分成鱼头、鱼身、鱼尾三段四节(其中鱼尾分成两节),全长约1.2米,高约0.4米,腹中最宽处约0.25米,然后外表底层用油光纸糊盖,红鲤用红色,青鲤则用青色,鱼鳞用反光圆形镜子纸。这些鱼、蟹、虾均有灯火、活动装置,形似活物,表演时加上灯光显影及艺人的灵活摇摆,更是形象逼真,十分耐看。

鱼灯所用的乐器有唐鼓、铜锣、碎锣、大钹、小钹、笛子、二胡、吊规、扬琴、提胡、木鱼、碰铃、片鼓、木夹板、树叶唢等。鱼灯的表演人物则主要有鱼、柴、耕、读四个,鱼为花旦,即两个执鱼人,由两位女孩扮演,头戴花花绿绿的反光珠联帽,上身穿时装,下身穿罗裙;柴和耕为丑角,柴者身穿便服,肩扛扁担携带柴夹和柴刀,装上鼻子髯;耕者头戴斗笠肩扛锄头,乌髯长1尺(3尺为1米)余,活像个老头。读为小生,由两个小青年扮演,头戴礼帽,身穿长衣套马褂,双手端扇(书)灯,称为文曲星和武曲星。扇灯像大白扇,里面点有灯火,外面写上几首唐诗匝龙门旗。龙门旗有2米宽、3米高,横幅用红面贴上“恭贺新禧”四个大字,一边一个小灯笼,外表用五色纸装点得五颜六色。

鱼灯拜年贺喜的形式与船灯类似,演出时锣鼓开场,笛子起调,排好队形,龙门旗在前面跨竖,左片排列着耕、读(文曲星)、鱼(红鲤)、螃蟹,右片排列着柴、读(武曲星)、鱼(青鲤)、大虾。乐队奏完八板头后,耕放下锄头开口恭贺道:“新扎鱼灯闹连连,一心扎来拜新年,拜得老大添福寿,拜得后生赚大钱。”或曰:“新扎鱼灯闹洋洋,来到贵地拜厅堂,拜得青年添贵子,拜得各户谷满仓。”接着小生摇起灯来,左右两边列队绕着龙门从内到外,又从外到内,载歌载舞,先后显示上滩、退滩、跳滩、跳龙门等情形,一般情况唱3~5首小调,常用歌曲有《渔家乐》《瓜子仁》《螃蟹歌》《洒金扇》《送寒衣》《十二月古人》等。如果时间允许还会加唱《十月怀胎》等小调。最后唱猜字歌《天下太平》等。全场演出一般40分钟,多则一个小时。

5.狮灯

狮灯表演的实质是武艺表演和杂技表演。以往武北村落演狮灯的多半是小姓和大姓中的弱房人,他们为了防范别人欺负而借狮灯习武。狮灯何时、何人经由何途径传入武北现已无从考证。据一位报告人说,他所知道武北村落最早的狮灯有两处:一是大约160年前桃溪磜下(现新磜村)的王则忠先生等人从外地请来的石发老、郭太祥两位师傅传授狮灯,此后出过两盘狮灯;另一处也是大约在160年前,江坑村的蓝桂益先生从11岁开始练武演狮。

狮灯分为双人狮和单人狮两种,双人狮有青狮(青蹈狮、登桌狮)和黄狮(睡地狮),单人狮则有蛤蟆狮、猫头狮(指头型)。

狮灯的制作是,首先用泥巴作狮头模型,然后糊盖上多层棉毡纸,待泥巴风干后将泥去掉。狮头呈圆形,直径约0.5米,头顶上有五个墩表示五湖四海,两侧各有一个笔架山为耳朵,面部有眼、鼻、嘴,舌能伸缩。颜色视狮名而定,青狮为青黄色,黄狮为黄红色,猫头狮为灰色,蛤蟆狮为青色。狮身没有框架,一块狮被(布)约2.66米长,黄狮用黄布,青狮用青布。

狮灯的道具有耙头1把(约3斤)、勾刀1把、木(铁)梗2条(每条长约0.8米)、木棍4条(每条长约2米)等。乐器则有鼓、大钹、锣2副(一大一小)。

狮灯的人员组成分别为司锣鼓4人(其中司鼓者为师傅),执狮头、狮尾1~2人,扛道具、扮演弥黎(类似于沙和尚)、猴子各1人,全队共10~12人。

狮灯演出前先有三次催锣,表演时由鼓声指挥,其鼓调很多,从狮灯出门、途中、入门、敬神、拜新年、开场,到演出中的出狮、出猴,以及舞狮登桌、跃桌、拳术、棍术等表演都有不同的调子。舞狮的基本动作有点头敬礼、摇头摆耳、头昂垫座、左右侧卧、前冲后退、跃身腾空、登桌跃桌、欲咬弥黎等花样。演出的过程大致为狮灯登场,弥黎同时出场;狮子想咬住弥黎,弥黎则想捉拿狮子,相互之间扑来扑去;接着弥黎请来猴子帮忙,猴子有意刁难并作弄弥黎;弥黎拿了1把扇子,猴拿着1根绳子,两端各结1个三角红布包伸来收去,十分灵活。由于狮子不断地扑向弥黎,弄得弥黎精疲力倦,最后还是猴子帮助了他,弥黎和猴子同时上前勇扑,从而抓住了狮子。这时狮身伏地,狮头点头回敬,狮灯演出宣告结束。接着,开始武术表演,先是单人表演,依次为拳、棍、梗、耙、勾刀;后为双人表演(又叫五色武艺),依次为拳搏拳、棍搏棍、棍搏耙头、梗搏棍、耙头搏勾刀。五色武艺演完,全场便宣告结束。

在众多的花灯中,狮灯的规矩最多,主要的有如下几点:①每天早晚要到狮灯前烧香,叫养狮。②狮灯外出前要到公王神位前烧香安狮,从福主公王处降点香灰用红布包挂在狮头上,祈保出外平安。③狮灯如遇到另一队狮灯要让对方大片(左片)先行,或让其先进厅堂、祠堂。④狮灯每到一村,要先敬当地的福主公王,后到祠堂,再进厅堂。⑤敬神、敬祠时,狮头要放在神桌上同时受敬。⑥狮灯到了某村,如该村也有狮灯,就要主动前往拜狮。⑦狮灯演出时要讲好话,每演完一场都要回敬。⑧青蹈狮可以常年演出,尤其以卖伤膏药为主,其余狮灯只能在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之间演出。⑨青蹈狮要登桌,黄狮(睡地狮)不能上桌。⑩狮灯到二月初二结束后要到公王神位前回神。这些规矩如果因疏忽未做到,一旦遇到另一队狮灯,对方就会加以责备,还要进行比武。

在1949年以前,武北村落的狮灯在全县算是比较多的一个地区,其中武艺高的要数江坑的蓝桂益,其耙头搏勾刀打得铁冒火星格格响,勾刀一挥能割掉灯心焦而灯火照样在亮。

除了这些船灯、龙灯、马灯、鱼灯、狮灯外,还有其他不同名目的灯,如湘湖村、小澜村、岗背村的故事灯,新田村的荷花灯,因在武北村落相对较少,在此不赘述。

这些丰富多彩的“花灯”,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增添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发挥了它固有的娱乐功能。同时,不同的花灯还发挥了不同的社会功能,如龙灯有助于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船灯则具有跨宗族的协调功能,而狮灯则是弱势群体借以自卫的一种娱乐形式。通过花灯的组织、表演、拜年等活动,对于协调宗族内部之间、宗族与宗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