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受挫后的反应与逃避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受挫后的反应与逃避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逃避是个体没有勇气或者没有能力应对挫折情境时,通过回避现实困难来避免或减轻挫折带来的打击的行为反应,主要有压抑、否认和合理化、“白日梦”等表现形式。④“白日梦”即个体遭受挫折后,进入自己想象虚构的精神世界中应对挫折。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受挫后的反应与逃避

挫折一旦形成后,会给个体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同时个体也会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应对。正如美国作家威尔所言:“人生不幸之事犹如一把刀,它既可以为我们所用,又可以把我们割伤。”挫折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们的应对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受挫后的生理反应

个体受挫后,生理上的反应一般包括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胃液分泌减少、失眠等。此时,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将会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在能力,以维持超常状态下的正常生命活动,有效地应付外界环境的变化。受挫初期的紧张、焦虑情绪可使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于是神经末梢释放生物信息,刺激各种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分解;刺激心肌收缩力增强,血液循环加快,血压升高;刺激呼吸加快,以保证氧气供应。体内潜能大量消耗的同时,机体内部那些与情绪反应无直接联系的器官或系统则得不到必要的能量而不能维持正常功能,如消化道蠕动减慢,胃肠液分泌减少等。如果长期处于挫折情境中得不到解脱,上述生理变化将会进一步增强,从而引起身心病变。医学研究表明: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消化道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失眠等疾病多与受挫后的生理反应有关。

(二)受挫后的心理反应

受挫后,人们一般产生的情绪反应有紧张焦虑、心神不宁、困惑不已、寝食难安,还有人会产生难以名状的愤怒情绪。如果上述情绪长期累积,得不到合理的宣泄,达到无法控制的程度,或者是个体遭受到的打击非常突然,其程度远远超出了其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有些人就可能进入非理性的冲动状态,心理严重失衡、意识紊乱、行为失控,甚至做出伤害攻击他人或者自伤的行为。心理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为心理危机。曾经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心理危机现象的一个典型案例,而大学生自杀事件,也是心理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伴随着挫折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退,人的心理变化一般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1)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2)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损害的认知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

(3)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减轻焦虑、增加自信,恢复社会功能。

(4)成长期。经历了危机,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行为。

(三)受挫后的行为反应

每个人在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尝试摆脱困境、减轻不安和稳定情绪,但由于每个人的自我调适能力、价值观、态度、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应对挫折的行为反应也会不同。从行为应对的效果而言,有积极行为反应和消极行为反应之别。

1.消极的行为反应

消极的行为反应是指失常的、失控的、没有合理目标导向的,甚至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一定程度危害的情绪性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攻击。当个体受挫后,常常会产生愤怒情绪和敌视心理。为了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出去,便可能出现攻击行为。根据攻击的目标不同,分为直接指向对象物的攻击和转向攻击。

①直接指向对象物的攻击是个体直接将攻击目标指向给自己造成挫折的人或事物,表现为怒目而视、谩骂或殴打等暴力行为。一般来讲,平时有较强的自我优越感或者脾气鲁莽、冲动、缺乏生活经验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这种行为反应。例如大学生因感情纠葛,直接将怨恨发泄在自己的情敌身上,甚至夺人性命。

②转向攻击是指将挫折情绪向自己或与挫折无关的其他人或事物发泄的行为。通常来讲,当个体察觉到自己没有能力去直接攻击给自己造成挫折的人时,就会通过转向攻击来发泄愤怒。如某学生因成绩不佳受到了家长的训斥,而他又对父母的权威有畏惧心理,那么他可能用力将家里的小猫踢开,或者猛力击打墙壁,或者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而那些缺乏自信、有悲观情绪的人则更容易将攻击对象指向自身,产生自责、自罪心理,甚至发生自杀行为。(www.xing528.com)

攻击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泄了内心的愤怒和挫败感,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失败,甚至造成恶劣的后果和社会影响。

(2)逃避。逃避是个体没有勇气或者没有能力应对挫折情境时,通过回避现实困难来避免或减轻挫折带来的打击的行为反应,主要有压抑、否认和合理化、“白日梦”等表现形式。

①压抑是个体把因挫折引起的痛苦情绪、记忆等从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无意识中。压抑之后,表面上看已经把挫折带来的痛苦忘记了,其实它隐藏在无意识中,依然影响着行为。适度的压抑可以令我们暂时忘却痛苦和烦恼,但过度的压抑需要耗费掉大量的心理能量,久之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

②否认指的是拒绝感知和接受已经发生的现实。它不同于说谎,说谎是有意识的歪曲事实,而否认是无意识的。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有时会否认亲人已遇难的事实,依然每天为亲人做好饭,摆好碗筷,不准别人谈论亲人的死亡等。

③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的是当人受到挫折后,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为挫折创造一个可以接受的借口,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开脱,从而维持内心的平衡状态。如果客观地分析这些理由和借口,我们发现这些理由和借口往往是不合逻辑的或者不符合实际的,甚至是自欺欺人的。例如,有些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会说:“我才不为了得到那么一点奖学金,把自己变成个书呆子呢。”这就是典型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酸葡萄”心理。再如,有些同学本想在演讲比赛中拿一等奖,但最终只得了三等奖,他会说:“三等奖也不错嘛,有很多人还拿不到呢”。这就是“如果吃不到甜葡萄,那么,酸柠檬也是甜的”的“甜柠檬”心理。

④“白日梦”即个体遭受挫折后,进入自己想象虚构的精神世界中应对挫折。如有些大学生因为感情挫折整日酗酒或者沉迷于网络,把幻想当成逃避现实的手段。

以上四种方式都能够使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挫折带来的焦虑情绪,但是过度使用,会使个体不能正视现实,也就进一步妨碍了个体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挫折,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甚至陷入更为复杂的困境中。

(3)自哀自怜、冷漠退缩。个体遭受挫折,特别是屡次遭受挫折之后,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对自身的评价降低、哀叹自己的命运不济、离群独居或者对外界环境失去兴趣,其表现形式有冷漠、退行。

①冷漠是对挫折情境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行为反应,它往往是由于个体长期处于挫折情境中,且无力改变现状,因而对未来不抱希望、自暴自弃。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更值得关注的挫折反应。

②退行是指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放弃自身比较成熟的应对技巧和方式,而使用早期年龄阶段的那种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以此来满足当前的欲望、减轻焦虑,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比如,有的大学生在遭到异性朋友情感的拒绝后,哭闹、喋喋不休、反复向人哭诉等,这都是退行的表现。

事实上,退行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作用,比如夫妻恩爱、彼此撒娇以寻求心理的安慰;父子嬉戏,父亲在地上爬,这些暂时的退行行为是正常的,也是需要的。但一个成年人经常用退行的方式应对挫折,则是一种退缩的表现,久之就成了心理问题了。

(4)固执。固执也被称作固着,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不去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反复进行某种无效的动作。固执行为有呆板性、无效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行为者既不能停止这种无效行为,也不能用更有效的方式代替这种行为。

2.积极的行为反应

积极的反应行为是指在受挫后,不失常态的、有控制的、转向摆脱挫折情境为目标的理性行为,主要包括补偿、升华等形式。

(1)补偿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因主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达成时,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来的目标,以新的成功体验弥补原来失败的痛苦,以达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例如,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无法在容貌上与其他漂亮女孩相比,就通过发奋学习,在学术研究上取得较大的成就,从而赢得了凭借容貌所不能赢得的声望,这就是补偿作用。

(2)升华指的是个体在某件事上受到阻碍后,把其能量与愿望以另外的、能被社会接受的建设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歌德等伟大的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等因为在爱情上受到挫折,将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为人类的艺术殿堂献上了瑰丽的珍宝;司马迁遭受凌辱、身陷囹圄,撰写了史家之绝唱《史记》;华罗庚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又因疾病而残疾,但他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终因在数学方面的骄人成绩被清华大学聘请为教授。“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许多人都是从这所大学走出,迈向了成功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