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雕塑表现语言|形体造型在空间的存在方式

雕塑表现语言|形体造型在空间的存在方式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积在雕塑中的表现就是形体造型在空间中的存在方式。不同的雕塑家因气质、禀性、爱好和审美追求不同,对形体的敏感度和感知性常常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偏好,并独树一帜,个性鲜明。不同民族的雕塑,在不同的体量中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雕塑无论人物还是动物,多呈圆润饱满的体量感,体现出“充实为美”的审美精神。

雕塑表现语言|形体造型在空间的存在方式

形体——作为造型艺术雕塑,形体是表现、传达一定审美理念以及情感等诸多信息,达到感染人、教育人、激动人,实现美化心灵、升华精神最首要的手段和要素。

形体按形象可分为:

(1)自然形:人物、动物树木、山水、花草等(图2-1-27)。

图2-1-27 (自然形)上帝之手[瑞典]米勒斯

(2)几何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2-1-28)。

(3)有机形:即偶发的、随意的无规则形体形成的一些形象。体积在雕塑中的表现就是形体造型在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图2-1-29)。

图2-1-28 (几何形)躯干[罗马尼亚]布朗库西

图2-1-29 (有机形)鸟的骨骼[法]阿尔普

因此,形体包含着两个方面:形即指形象、造型、形态、动态等,体味体积与空间的关系效果。好的形体能充分表达内涵深刻而丰富的主题思想,并以和谐的比例和空间关系,使造型完美地呈现出或优雅平静,或激烈冲突,或节奏分明,或韵律优质等多种多样的视觉效果

不同的雕塑家因气质、禀性、爱好和审美追求不同,对形体的敏感度和感知性常常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偏好,并独树一帜,个性鲜明。例如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人物雕塑,形体多扭动,富有变化,激情外溢,充满浪漫的气息(图2-1-30)。他的弟子布德尔和马约尔则与其不同,各有建树。布德尔的人物雕塑形体张扬、气势宏大(图2-1-31)。马约尔的人物雕塑,形体变化较小,沉静含蓄中内蕴生命的活力(图2-1-32)。

图2-1-30 吻 [法]罗丹

空间——雕塑艺术又称空间艺术,是以物质材料构成的实体占有空间的造型艺术。雕塑空间又分为:雕塑形体本身实际占有的空间,一般称为“实空间”;在雕塑实体空间之外所互为关联的或产生一定空间作用和效果的空间,又称为“虚空间”或“负空间”。立体的雕塑造型,不仅可以观赏、触摸,也可以直接进入其中去真切感受雕塑的美感,体验雕塑空间所呈现的丰富变化。古往今来,雕塑家们孜孜不倦地倾心于对雕塑空间的探索,使雕塑的空间不断呈现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充满了诱人的艺术魅力。

图2-1-31 拉弓的赫格列斯 [法]布德尔

图2-1-32 夜 [法]马约尔

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品《掷铁饼者》(图2-1-33),表现一位年轻的运动员正在弓身扬臂,准备抛出铁饼的瞬间造型。其全身重心由右脚支撑,成为整个造型产生旋转的支点,动静对比强烈但又和谐完美地统一在一个整体的造型空间之中,充分体现出古希腊人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

文艺复兴的艺术巨匠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被缚的奴隶》(图3-1-34),与他创作的其他雕塑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的造型特点,即强调人体腰部的扭动,加大了人物的动势,与造型呆板的中世纪雕塑相比,愈显发达的肌肉和健美的身躯中蕴含着一股不可遏制的生命活力,昭示着人文精神的伟大复兴。

图2-1-33 掷铁饼者 [古希腊]米隆

图2-1-34 被缚的奴隶(圆雕 大理石)[意大利]米开朗琪罗(www.xing528.com)

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利用凸凹的造型和“孔洞”的空间变化,将虚空间与实空间互为映衬和转换,突破了传统雕塑的实体空间的表现模式(图2-1-35)。现代雕塑家考尔德创作的巨大的钢铁雕塑,构成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人们可以走进雕塑空间中多角度地观赏雕塑。他所创作的“活动雕塑”的出现,将“时间”引入“空间”,使雕塑具有四维空间的意义(图2-1-36)。随着人们对空间认识的愈臻深入,雕塑空间必将会有更新的突破。

图2-1-35 斜倚的人体(架上雕塑 现代)[英国]亨利·摩尔

图2-1-36 活动雕塑 [美]考尔德

体量——立体造型的雕塑必然具有长、宽、高的体积,而体积的大小,又给人或轻或重的视知觉的不同感受,通常又称为“量感”。体量的变化直接作用于对雕塑的审美与视觉感受,体量中也凝聚着不同雕塑家的艺术个性。如现代雕塑家马约尔创作的女人体,饱满充盈,富有一种圆浑而凝重的美感(图2-1-37)。而贾科梅蒂的人体雕塑因极其纤细和瘦长,而别具特色,风格独树。

不同民族的雕塑,在不同的体量中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西方古代雕塑恪守“模仿说”,人物造型以写实为特征,雕塑的体量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中国古代雕塑无论人物还是动物,多呈圆润饱满的体量感,体现出“充实为美”的审美精神。

雕塑的体量中同样也浓缩着不同时代的风采神韵。如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佛像雕塑“秀骨清像”,飘逸洒脱;而唐代著名的侍女陶俑造像个个体态丰满肥腴,气度不凡,体现出“魏晋风度”和雍容华贵的大唐气象(图2-1-38)。

图2-1-37 被束缚的自由 [法]马约尔

图2-1-38 女佣(陶)唐代

质感——不同物质材料本身具有的特质,通过不同表现手段,赋予雕塑质地不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玉石的光滑、花岗岩的粗犷、汉白玉的洁净、青铜的凝重、木头的淳朴、不锈钢的亮丽、玻璃的晶莹、金银的华贵,使不同材质的雕塑散发着异样的光彩。手工制作、机器加工,或粗或细,或软或硬,从视觉上、触觉上直接给人们强烈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雕塑家对质感的主动、刻意的追求,在作品的艺术效果中,成为个性风格乃至时代风尚特色的显著标志。

米开朗琪罗的大理石雕塑细腻润泽,人的皮肤犹如下有血脉流动,逼真地再现了人体之美,洋溢着人性的光芒(图2-1-39)。罗丹的青铜雕塑中挥洒自如的“泥性”特点,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大师驾轻就熟的把握能力和敏锐精深的洞察力,使作品感人至深(图2-1-40)。

图2-1-39 摩西像(大理石)[意大利]米开朗琪罗

图2-1-40 巴尔扎克像(青铜)[法]

色彩——色彩作为一大视觉现象,自然存在于雕塑之中,并自古至今一直广为雕塑家所重视。古希腊的雕塑,原饰有鲜艳的色彩;中国“秦兵马俑”的身上现在仍依稀可见斑斑色彩;敦煌彩塑更是闻名于世。兴盛于我国清代的“南有惠山泥人、北有泥人张彩塑”,都是以泥制彩绘为主的彩塑艺术,流传至今并仍在发展。著名的民间雕刻“寿石山雕”“青田石雕”,根据石材自然之色因材施艺,雕刻出与石色相符的各种形象,给人以自然天成的艺术美感,即以“俏色”见长而闻名。

雕塑的色彩,其一,来自材料的天然色彩,如白色的汉白玉、淡黄色的黄杨木、黑色的乌木、深褐色的紫檀香木以及黄铜、紫铜、青铜和亮银色的不锈钢等。经过光、毛、糙等不同效果的处理,在自然风化侵蚀形成的斑驳锈迹中,各显美妙动人的色彩和光泽(图2-1-41)。其二,雕塑上绘饰色彩,更为常见。色彩有冷有暖、有亮有暗,营造出或喜或忧,或明快或压抑的氛围,给人以欢乐、兴奋、悲伤、凄凉等各种情绪的感染,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大丰富了雕塑艺术的表现力。现代雕塑中,色彩鲜亮的巨大作品矗立于街区和广场中,成为现代环境中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图2-1-42,图2-1-43)。

图2-1-41 武士像(局部)(石上色,公元前500年)[波斯]

图2-1-42 环境雕塑 [美]考尔德

图2-1-43 环境雕塑 (环氧树脂着色)[法]杜布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