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史记:李斯跟随荀卿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

白话史记:李斯跟随荀卿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于是李斯就跟荀卿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李斯来到秦国,恰巧秦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谋求当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门下的舍人。于是秦王政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策,暗地派遣有谋略的游说之士,带着金玉宝物去游说诸侯。这就是李斯所献的离间诸侯国君臣的计策。秦王政任命李斯为客卿。

白话史记:李斯跟随荀卿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

李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担任小吏,常看见办公处旁的厕所里的老鼠在吃秽物,每逢有人或狗走近的时候,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走进粮库,发现粮库里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粮食,住在大屋底下,却不用担心进来的人或狗。于是李斯就叹息着说:“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好像老鼠一样,就看自己是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了。”

于是李斯就跟荀卿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成之后,李斯估量如果去侍奉楚王,不可能有所建树,而当时六国的形势都已衰弱,已经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了,所以就决定到西方秦国去。李斯临行前,向荀卿辞别,说:“我听说一个人要是遇到时机,千万不可轻易地把机会错过。现在各国诸侯都在争取时机,希望成大事立大业,所以有谋略的游说之士都容易掌握实权,尤其秦王想要吞并天下,自称皇帝,治理万民,这正是我们这些靠游说显贵的人施展才华的时候。处于卑贱地位的人,不想着求取功多富贵,就像禽兽一样,只知道看到肉就张开嘴吃,这样的人实际上是长着人的样子的动物罢了。所以一个人最耻辱的莫过于处于卑贱的地位,最悲哀的莫过于一贫如洗。要是长久处在卑贱的地位,过着穷困的生活,却还愤世嫉俗,厌恶功名利禄,固执坚持着有所不为的原则,这就不是游说之士真正的意愿了。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李斯来到秦国,恰巧秦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谋求当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门下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的机会,他劝秦王说:“庸俗无为的人,经常坐失良机。一个人之所以能建立大功业,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狠心消灭对方。以前秦穆公虽然称霸天下,却始终不能兼并东方六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当时诸侯很多,周朝的德望还没有完全衰落,所以五霸一个接着一个兴起,相继推尊东周王室。但是自从秦孝公以来,东周王室卑弱到了极点,诸侯各国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的地方形成六国对峙的局面,秦国趁着国势强大,称雄诸侯已历经了六代国君。现今诸侯都臣服秦国,他们和直接隶属于秦国的郡县没什么区别。以秦国国势的强盛,加上大王的贤明,简直像炊妇扫除灶上的尘垢一般,轻而易举就可以消灭诸侯,建立帝业,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这是万世难逢的大好时机呀!现在如果疏忽怠惰而错失良机,等到诸侯实力逐渐恢复,再度强大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那时即使大王您有黄帝那样超世的才干,也不能吞并它们了。”于是秦王政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策,暗地派遣有谋略的游说之士,带着金玉宝物去游说诸侯。各诸侯国的名人贤士,凡可以用财货收买过来归附秦国的,就馈赠丰厚的礼物来拉拢他;不肯被收买的人,就用锋利的剑刺杀他们。这就是李斯所献的离间诸侯国君臣的计策。随后,秦王政就派遣善于用兵的将军前去攻打。秦王政任命李斯为客卿。

这时候正好有个名叫郑国韩国水利家来秦国当间谍,教导秦国的百姓开凿河渠,灌溉田地,以此耗费秦的物力、人力,使秦国无力东征。阴谋败露后,秦国宗室大臣们都纷纷对秦王政说:“诸侯各国的人来委身事秦的,大多是为他们的国君来游说,以离间秦国罢了!恳请大王把诸侯各国来的客卿都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

“我听说官吏们建议驱逐客卿,我自认为这是错误决策。从前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争取了由余,从东边楚国宛地赎得了百里奚,又派人到宋国迎接蹇叔,从晋国聘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都不是秦国人,可是穆公任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国家,遂得以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使得国富民强,老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也亲近归顺,先后击败楚国和魏国的军队,扩张了千里土地,直到现在,秦国依旧政治修明,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边吞并巴、蜀两郡;北边收服上郡;南边攻取汉中,囊括九夷,控制*、郢一带;向东占据成皋险要地区,夺取了肥沃土地,结果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政策,使诸侯争着向西侍奉秦国,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任用范雎为丞相,于是罢免穰侯魏冉,赶走了华阳君,加强王室的权力,堵塞权贵势力膨胀的门路,蚕食了周边的诸侯,终于使秦国建立了帝业的基础。以上四位君王都是依靠了客卿的力量。从这些历史事实来看,客卿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假使过去这四位君王驱逐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才而不重用,这就使秦国既无富足之实,又无强大之名。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山的玉石,拥有了随侯的明珠和卞和的宝玉,佩挂着明月珠,佩戴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竖起翠凤旗,摆着灵鼍鼓。这几种宝物,都不产自秦国,而陛下却喜欢它,是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生产的才可以,那么朝廷上就没有夜里放光的珠璧陈设,犀牛角、象牙制作的器物就不得赏玩,郑、卫等国的美女就不应进入后宫,等好马也不该养在马棚里,同时江南出产的金锡也不该用,西蜀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用来绘画。所有装饰后宫、充作姬妾,以及一切赏心悦目的物品,一定要产自秦国才可以,那么缀着宛地出产的珠子的簪子、嵌着珠玑的耳坠、细缯白绢缝制的衣服,以及织锦刺绣的装饰,就不会进献于大王面前,而时髦、娇艳的赵国美女就不会侍立于大王左右了。再说到敲击瓦坛瓦罐,弹竹筝,拍着大腿,这样呜呜地歌唱,用来快活听觉的,是地道的秦国音乐;而《郑》《卫》《桑间》《昭》《虞》《武》《象》等乐曲,却是异国的音乐。现在舍弃了敲打瓦坛瓦罐而欣赏《郑》《卫》的歌曲,不用弹竹筝而聆听《昭》《虞》的古乐,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这些东西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啊!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非,不论好坏,只要不是秦国人,就一律不用;做客卿的,就驱逐。那么陛下所看重的是女色、音乐、宝珠、美玉,所轻视的是人才了。这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啊!

“我听说领土广阔的国家粮食丰足,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盛的士卒就勇敢。所以泰山不排斥尘土,才能成就它的高大;大海不拣择细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广;帝王不抛弃民众,才能显扬盛德。所以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国内国外,一年四时丰实美好,鬼神就会降福给他,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大王却要抛弃人民来帮助敌国,排斥宾客让他们侍奉其他诸侯,使得天下的人才退缩不敢西来,止步不再踏入秦国的国土,这和给敌军提供兵器,给盗贼提供粮食没什么区别啊!

“不是秦国出产的物品,值得珍视的还很多;不是出自秦国的人才,愿意为秦王效忠的也不少。现在却要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损害人民来增强仇敌,对内使自己走向衰弱,对外又同诸侯结怨,这样却想使国家没有危险,根本不可能。”

秦王政于是撤销驱逐客卿的命令,恢复李斯的官职,采用他的计谋,后来又提升他当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秦王政最终吞并天下。于是秦王政采用“皇帝”的尊号,任命李斯担任丞相。接着又摧毁诸侯各国郡县的城垣,并销毁天下的兵器,表示不再发动战争了。又不立王室子弟为王,不封功臣为诸侯,使秦国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以便使国家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战争的祸患。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摆设酒宴,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在席间纷纷颂扬称赞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就进谏说:“我听说殷代、周代的王位继承了一千多年,他们都曾把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子弟和功臣,作为自己的臂膀辅翼。现在陛下虽然统一天下,但秦国的宗族子弟却不享受爵禄,只是平民的身份,一旦国内出现了田常、六卿那样的乱事,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什么来拯救危亡呢?做事情不取法于古代而能持续长久的,我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居然还当着大王的面胡乱献媚,加重陛下的过错,不是忠臣。”

秦始皇把这事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认为淳于越的言论荒谬,不足以采纳,就上书说:

“古时候天下分散败乱,彼此互不服从。因此各地诸侯纷纷兴起,一般的论调都是引用古事来否定当代,装点一些虚夸的言辞来扰乱社会实际。人人都认为自己的学说最好,并且还用这一套东西来否定他们的君王建立的法令制度。现在陛下已经统一天下了,建立了一套是非善恶的标准,而且普天之下也只拥戴陛下一人而已,可是各家学说争相非议朝廷的法令制度。朝廷的法令一颁布,这些人就各自根据他们自己的一套学说来批评、议论它。有些人看到朝廷的命令,在家就不停地发牢骚,出门就在街头巷尾纷纷议论,以批评皇上来博取名声,用标新立异来抬高自己,蛊惑群众诽谤朝廷。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设法加以禁止,君主权威就会受到威胁,私人的帮派就要在下面形成。所以禁止这种情况,对朝廷是有好处的。臣请求陛下颁布命令,凡是民间有收藏《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一律都要扫除干净。命令下达三十天后,如有人仍不把藏书销毁,就处以黥刑并罚他做筑城的劳役。至于不必加以烧毁的,只限于有关医药、占卜园艺之类的书。若是有想学习法令的人,可以拜在职的官吏为师。”

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没收烧毁了《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让天下百姓变得愚昧无知,不让他们再用古代的制度来否定当前朝廷的措施。关于修订典章制度,制定具体法令,都是从始皇开始做起的。秦朝还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又在全国各地修建了供皇帝巡行时居住的宫室。始皇三十五年,始皇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以上各项措施,李斯出力最大。

李斯的大儿子李由官拜三川郡的郡守,他的几个儿子都娶了秦国的公主,几个女儿也都嫁给秦国皇族的子弟。有一次,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家里,李斯在家摆设酒宴,文武百官都前来给李斯敬酒祝贺,往来于李斯家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不禁长叹说:“唉!我曾听荀卿说过:‘任何事物要忌讳不要过了头’,我李斯原不过是上蔡布衣,孤陋巷里一个普通的百姓而已,皇帝实在不知道我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竟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职位。现在朝中众臣没人比我地位更高了,我可以说是富贵达到极点了。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会衰微,真不知道我的归宿在何方啊!”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巡行天下,出游会稽山,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随同侍从。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长子扶苏因为屡次劝谏始皇,始皇便有意疏远他,叫他去上郡监督军队,防御匈奴,又任命蒙恬担任将军。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最得始皇的宠爱,请求跟随一同出游,始皇答应了。其他儿子都没能跟着去。

这年七月,始皇在商丘病危,便叫赵高写遗诏赐给公子扶苏说:“把兵权交给蒙恬,赶快来参与丧事,到咸阳会齐,然后再行葬礼。”遗诏已封好,还没来得及让使者送去,始皇就去世了。遗诏和玺印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儿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以及为始皇所宠幸的五六个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他人都不知道消息。李斯认为皇上在外头去世,朝廷又没有事先议定太子,所以隐瞒消息,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辒辌车中,百官像平常一样,奏事并进呈食物,宦官就假托始皇的命令,从辒辌车里批准百官所奏的政务。

赵高因此扣留了始皇赐给扶苏的玺印和遗诏,就对公子胡亥说:“皇上去世,没有遗命封立诸子为王,而只赐给了长子扶苏遗诏。等长子一来到,就会继位为皇帝,而你却连一点儿封地都没有,该怎么办呢?”胡亥说:“可不是吗?我听说,贤明的君王最了解他的臣下,聪睿的父亲最清楚他的儿子。现在我父亲既然不下命令封赐我们兄弟,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赵高说:“话可不是这么说!现在天下的大权,都在你、我和丞相李斯手中,你何不慎重考虑考虑?而且驾驭群臣和向人称臣,控制别人和接受别人控制,难道可以相提并论吗?”胡亥说:“废弃长兄而拥立幼弟,是不合乎道义的;不遵从父亲的遗命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自己才能浅薄,勉强依靠别人扶植,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有悖于常理,天下人一定不会拥戴我,我自身遭受祸殃,国家也将灭亡。”赵高说:“我听说商汤、周武王杀他们的君王,全天下人都称赞他们行为符合道义,不算是不忠;卫君杀了他的父亲,卫国人因而推重他的德望,孔子也记载了这件事,不算是不孝。做大事的人不可拘泥这些小节,行大德也用不着再三辞让,乡里风俗各地不同,百官职事各有分工。因此凡事只顾细节而忘了大事,必生祸患;犹疑不决,将来一定后悔。要是能勇敢果断,放手去做,连鬼神也会畏惧逃避,最后必能成功。希望您自己拿定主意。”胡亥长长地叹了口气,说:“现在皇上刚去世,还没有发丧,丧礼还没结束,怎么方便拿这件事来要求丞相呢?”赵高说:“情势紧急啊!稍一迟缓就不允许你再作任何打算了,就像携带干粮骑着快马赶路一样,最怕的就是耽误时机了!”

胡亥同意了赵高的意见后,赵高又说:“如果不跟丞相谋划,恐怕事情不会成功,臣请求替你和丞相一起谋划!”赵高因此对丞相李斯说:“皇上去世,赐遗诏给长子,叫他赶来参与丧事,到咸阳会齐,准备让他继承王位。可是遗诏还没来得及送出,皇上就去世了。如今还没有人知道皇上去世的消息,所赐给长子的遗诏和符令玺印都在胡亥那儿。现在要确立谁为太子,就取决于你我两人的一句话了。你看这事情该怎么办?”李斯说:“怎么可以说这种灭亡国家的话呢?这种立定太子的事,是我们做人臣的所应该议论的吗?”赵高说:“你自己估量一下你的才能与蒙恬比怎样?你对国家的功劳可比蒙恬高?你可曾比蒙恬更能深谋远虑而不致失算?你与蒙恬谁不受百姓的怨恨?你和蒙恬比谁与长子扶苏有旧交情而且深得信任?”李斯说:“这五样我都比不上蒙恬,但你为什么对我如此苛求呢?”赵高说:“我原不过是宫禁里一个仆役,侥幸因为娴熟于狱法文书进入秦宫,掌管事务有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看到过为秦王所罢免的丞相或功臣有封爵能传给下一代的人,他们最后都是被诛戮而死。皇帝有二十几个儿子,这是您知道的。长子扶苏刚强果断,威武勇敢,肯信任人,又善于鼓励士人,让他们替自己出力。扶苏即帝位后,必定任命蒙恬担任丞相,这样一来,很显然你不可能带着通侯的印绶回家享福。我接受皇上的命令,教胡亥学习,我让他学习法令诸事已好几年了,没有见他有过失。胡亥慈悲仁爱,敦厚笃实,轻视财物,看重士人,才智过人但不善言辞,礼贤下士,秦国的那些公子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所以他可以继承皇位。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这件事。”李斯说:“你趁早回到你的职位上去管自己的事吧!我李斯遵照皇帝的遗嘱,听从上天的安排,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呢?”赵高说:“你自以为现在的处境很安全,但说不定会很危险呢!如果你参加我们的计划,也许你以为很危险,但说不定却会平安无事。在安危面前不早作决定,又怎么能算是圣明的人呢?”李斯说:“我李斯原不过是上蔡的平民,承蒙皇上提拔我为丞相,封我为通侯,我的子孙都封了尊位,赐给厚禄,所以皇帝把国家存亡安危的重担交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皇帝对我的恩义呢?忠臣不因怕死而苟且从事,孝子不因过分操劳而损害健康,做人臣的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够了。你不要再说了,否则,可就要陷我李斯于不义了!”赵高说:“我听说圣人处世能随机应变,能够顺应时势的变化追赶时代,看到事物发展的苗头就能预知根本,看到事物发展的动向就能知道它最后的结果。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怎么能固守所谓的定律呢?现在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中,我能够揣摩出胡亥的心志来。再说,由内部控制外部叫作惑乱,由臣下控制主人叫作反叛。所以秋天天寒霜降,草木自然零落凋谢;春天冰雪融化,万物自然成长,这是必然的结果。你怎么到现在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呢?”李斯说:“我听说晋献公更换太子,结果换来三代政局的不安;齐桓公和他的弟弟公子纠争夺王位,后来公子纠被杀;殷纣杀了叔父比干,不听劝谏,因此都城变成废墟,国家危亡。这三件事都是违背天理的,所以才落得宗庙没人祭祀。我李斯只是一个平常的人,怎能为此逆谋?”赵高说:“在上位的和在下位的如果同心协力,就可以保有长久的富贵;宫里的人和宫外的百官大臣如果互相应和,事情自然顺手,不致有差错。你要是听从我的计策,你就可以长久享有侯爵,世代相传。而且你也可以像王子乔和赤松子两位仙人一样长寿,像孔子和墨子两位圣贤那般聪明智慧。现在你却舍弃这个好计策不肯听从,一定会祸及子孙,我实在很替你担心害怕。一个善于处世的人是能转祸为福的,你打算怎么办呢?”李斯于是抬头望着天,流着眼泪叹息着说:“唉!我偏偏不幸生长在乱世里,既然不能以死来报答皇帝,将向何处寄托我的生命呢?”于是李斯就听从了赵高的计谋。赵高便回复胡亥说:“我是得了你的允许,奉了你的命令去通知李斯的,李斯敢不遵命吗?”

李斯于是和赵高一起谋划。李斯伪造始皇的遗诏,假奉始皇命令立胡亥为太子,另外伪造了一封遗诏赐给长子扶苏说:“我巡行天下,祈祷祭礼各地的名山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着几十万大兵,驻扎在边疆,已有十多年了,不能拓展国家的领土,将士又伤亡惨重,毫无建树不说,还屡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作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就整天发牢骚。扶苏为人子,实在太不孝顺,现在赐剑给你,让你自杀!将军蒙恬跟随扶苏在外,不能改正扶苏的过错,那你也应该知道扶苏的谋划。做人臣的却不知道忠心于国家,现在也赐你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军王离。”就在诏书的封口处盖上了皇帝的玺印,派遣胡亥手下的亲信去上郡送给扶苏。

使者来到上郡,扶苏拆开诏书一看,就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蒙恬劝阻扶苏说:“陛下如今在外头,还没有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叫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任呀!如今单凭使者送来的一纸诏书,你就想自杀,你怎么能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求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使者在旁边一再催促逼迫。扶苏为人忠厚懦弱,对蒙恬说:“父亲如果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请示些什么呢?”就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使者于是把蒙恬交给手下狱吏,把蒙恬囚禁在阳周县。

使者回来报告,胡亥、李斯、赵高大喜过望。来到咸阳,为始皇发布丧事,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胡亥任命赵高担任郎中令,常在宫中服侍皇帝,掌握朝中大权。

有一天,二世皇帝退朝休息的时候,叫赵高来商讨事情,就对赵高说:“人这一辈子,简直像骏马从缝隙前飞过一样,实在太短暂了。我既然已经统治了天下,就要享尽一切声色的娱乐,受用一切心里所喜爱的东西,而又要使国家安定,百姓生活愉快,永久享有天下,直到我寿终命尽为止,按理这样行得通吗?”赵高说:“这是贤明的君主所能做到的,但昏乱的君主就不该这么做。臣不敢回避斧钺的罪诛,且让臣说给陛下听听,但愿陛下稍加留意考虑。说到沙丘篡位的密谋,诸位公子以及朝廷中的大臣都有疑虑,而公子们都是陛下的兄长,几位大臣又都是先帝所委任的。现在陛下刚刚即位,他们这班人心中都不服气,只怕他们会闹事。而且蒙恬已经死了,蒙毅带兵在外,臣可真是心惊胆战,就怕得不到好下场,陛下又哪里能尽情行事呢?”二世说:“那该怎么办呢?”赵高说:“让法令变得严峻,刑罚变得残酷。让犯法有罪的,互相牵连而受诛,甚至于逮捕他们整个家族的人。诛灭大臣,疏远皇亲,而让贫穷的人变得富裕,让卑贱的人变得尊贵。铲除先帝的旧臣,另外任用你亲信的人,这样一来,他们就感念陛下的恩惠,自然归附陛下。那些对你有威胁的人都被消灭,那些人的奸计也就无法实现了。朝廷中的百官大臣,没有一个不蒙受你的隆恩厚德的,陛下自可高枕无忧,随心所欲,纵情享乐。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二世赞同赵高的意见,就把从前的法律都改动了。于是凡群臣和宗族有罪,二世皇帝随即把犯人交给赵高,命令他穷究审问,依法处置。结果诛杀了大臣蒙毅等人,十二个公子在咸阳被砍了头示众,十个公主在杜县被五马分尸。这些宗族的财物抄没到官库,牵连被治罪的人数不胜数。(www.xing528.com)

公子高想要亡命出奔,害怕连诛家族,就上书说:“从前先帝健在的时候,每逢臣入宫,先帝就赐给臣吃的,出宫的时候,也赐臣乘坐他的车子。先帝内府里的衣服,先帝宫中马房里珍贵难得的马匹,臣都能得到赏赐。臣应该跟随先帝一同死去,可是当时却没能做到。我以为这是做儿子的不孝,做臣子的不忠。不忠不孝的人,声名已经败坏,实在没脸活在这个世上。臣请求准许跟随先帝去死,但愿能把我安葬在骊山脚下。请陛下哀怜臣下,让臣达成这个愿望吧!”此书呈递上去,胡亥真是太高兴了,立刻召见赵高,指示给赵高看,又告诉赵高说:“这是不是公子高只因大势已去,情急无奈,才只好这样做呢?”赵高说:“在严刑峻法之下,做人臣的保命还来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图谋造反呢?”胡亥就批准了公子高的请求,赏赐十万钱作为安葬的费用。刑法一天比一天严酷,群臣人人都自觉生命不保,想要叛乱的人越来越多了。二世又继续修建阿房宫,修筑直道、驰道,税赋越来越重,服劳役没完没了。于是被征调到渔阳守边城的楚地士兵陈胜、吴广等人率先发动叛乱,在崤山以东起兵,英雄豪杰群起响应,各自立为侯王,反叛秦国,大军一直打到鸿门,才被秦兵击退。

李斯屡次想要找机会请求进谏,二世都不允许。二世反而责问李斯说:“我有个看法,我曾听韩非这么说:‘古时候帝尧有了天下,殿堂不过三尺高;从山上采来做屋椽的木条,都不加以雕镂;用茅草做屋顶,而且不加修剪。即使是旅舍中住宿的条件,也不会比这更艰苦了。冬天穿鹿皮衣,夏天穿麻布衣;吃的是粗米稻饼,只用野菜做羹汤;用陶土制的土罐吃饭,用陶土制的土钵喝水。即使是看门人的生活,也没有像尧这么清寒的呀!夏禹开凿龙门,使得河水畅通,大夏地方不再泛滥成灾,又疏通了九条河流,曲折地筑起九河的堤防,把淤塞壅积的水道加以开导疏浚,引入大海。夏禹大腿上掉了肉,小腿上磨光了汗毛,手脚都长出厚茧,面孔黝黑,最终累死在外面,安葬在会稽山上。即使奴隶的劳苦,也没有像他这样厉害的呀!’做了享有天下的皇帝,难道就是要身心憔悴,还像旅客那样住在客栈里,口里吃着像守门的人吃的那种食物,手里干着像奴隶所做的那样的活儿吗?这些辛苦的劳作,只是没出息的人勉力去做的事,不是贤人所急于要做的。一个贤能的人做了帝王,用天下的一切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显出当天子的尊贵。所谓的贤人,必定要能安定天下,而又能治理百姓,如果像尧和禹那样,连自身都照顾不好,那还治什么天下呢?所以我打算随心所欲,放心享乐,而又希望能永久保有天下,不致有任何祸患,你说该怎么办呢?”

李斯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的郡守,吴广等人向西进军攻占土地,来来往往,李由都无法禁止。等到章邯击败了吴广等人以后,使者接二连三来到三川郡调查,责问李斯身居三公的地位,为什么竟纵容叛乱的盗寇肆无忌惮地胡闹?李斯很害怕,又贪恋富贵,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为了博得二世皇帝的欢心,就曲意迎合二世的心意,求得宽恕,上书回答说:

“所谓贤明的君主,必定能够全面掌握治理天下的道理,而又能利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属臣和全国百姓。能利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那么属臣就不敢不竭尽才能来为君主效命尽忠了。如此一来,君主和属臣的职责确定,上下界限分明,那么全天下不管是贤能还是无能的人,就没有不竭力尽责来为君主效命尽忠的了。因此,君主才能专制天下而不受任何约束,他也就能够享尽人间一切乐趣了。贤明的君主啊,又怎能看不清这一点呢?

“所以申不害曾说过‘拥有天下的人,要是不能为所欲为,那就是把天下当成了镣铐’这样的话,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不懂得利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臣下,却很愚蠢地拿自身来为天下人民辛苦操劳,就像尧和禹那样,所以才说是让天下成为自己的镣铐啊!作为一个君主,要是不能讲求申不害、韩非的高明法术,推行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别人,并且专让天下人来顺从自己的心意,却偏要使自己伤身劳神,拿自身去顺从百姓的心愿,那就成了当奴隶,而不是当帝王了,这还有什么尊贵的呢?而且让别人来为自己效命,自己当然会显得尊贵,别人当然也就低贱了。要是自己为别人效命,那么别人就会显得尊贵,而自己就低贱了。效命于别人的人必定地位低贱,而大家所共同为他尽忠的人,必定地位尊贵,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呀!古代之所以尊重贤能的人,就是因为他们高贵;之所以看不起无能的人,是因为他们低贱啊!像尧和禹那样,拿自身来为天下效命,要是随着世俗的看法,也来对他们大加赞赏,那就会失去尊重贤人的原意,可以说是大错特错。所以说,尧和禹把天下变成了自己的镣铐,不是很恰当吗?这是不能利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造成的过错。

“所以韩非说‘过分溺爱孩子的母亲只会教养出败家子,而严厉的主人却没有强悍的奴婢’。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能不能用严厉的惩罚的分别啊!所以商鞅的新法规定,连把灰烬倒在道路上也要处刑。倒灰烬只不过是微小的罪过,而要受刑罚,这显然是有意重罚了。只有贤明的君主才懂得怎样严厉地督察轻微的罪过。连轻微的罪过尚且受到严厉的督察,何况有了重罪呢?这样一来,百姓就不敢贸然触犯法令了。因此韩非说:‘几尺长的布帛,平常人见了想要顺手拿走,可是百镒黄金,连盗跖那样的巨盗也不敢攫取。’这并不是一般人好利心重,认为几尺长的布帛价值高;也不是盗跖的物欲淡薄,品行高尚,根本没把百镒黄金看在眼里。事实上是因为只要攫取人家的财物,就会接受刑罚,所以盗跖当然不敢夺取百镒黄金。可是一旦执法不严,常人即使是看到几尺布帛,也是想偷盗的。因此,五丈高的城墙,楼季不敢轻易冒犯;泰山高达万仞,而跛脚的牧羊人却敢在上面放牧。难道楼季把攀越五丈高的城墙看得很难,而跛脚的牧羊人把登上百仞高的泰山看得很容易吗?这只是峭峻难登和平坦易走的分别啊!明主圣帝之所以能够长久处在尊贵的地位,把握权势,而且独自享有天下的利益,并不是他们有特殊办法,只是能独揽大权,推行督责,坚决对犯事人严加惩处,所以全天下都不敢违犯。现在如果不大力加强杜绝犯罪的法令,却力行慈母多败儿的做法,那就太不了解前代圣贤的论说了。不能实行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除了劳心伤神为天下人服劳役还能干什么呢?这不是很可悲吗?

“况且节俭仁义的人立在朝廷上,荒诞放肆的乐趣就得停止;谏说论理的臣子不停地在身边提反对意见,放肆无忌的念头就要收敛;节烈刚直的行为受到世人的推崇,纵情享受的娱乐就要废弃了。所以贤明的君主要能排斥这三种人,要运用手中独一无二的权力管制手下的大臣,要建立严明的法制,如此才能地位尊贵、权威盛大。凡是贤明的君主,必能移风易俗,废弃他所厌恶的一切,而建立他所喜欢的东西,所以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尊贵的威势,死后也有贤明的谥号。因此贤明的君主能够专断独裁,绝不让权力落在属臣手里。然后他就能够断绝鼓吹仁义道德的途径,堵塞游说之士的叫嚣,压制节烈的行为,掩住属臣和天下百姓的耳目,一切国事都只凭自己独断独行了。如此一来,在外就不会被仁义节烈之士的行为所动摇,在内慷慨的争辩谏说也减弱不了他的威势。因此他也就能够巍然独尊,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他了。像这样才可以说是明白了申不害、韩非的权术,而且精通了商鞅的法令。而法术一旦修明,天下还会大乱,这是从未听说过的呀!所以说‘帝王的统治之道简单易行’,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做得到。因此可以说只要督察责求认真,属臣就没有邪恶之心;属臣没有邪恶之心,天下自然安定;天下安定,君主就有威严;君主有威严,才能使督责严格执行;督责严格执行,君主的欲望就能满足;君主的欲望能满足,那么国家一定富强;国家富强,君主就会有不尽的乐趣。所以只要确立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的办法,那就没有不事事如愿的了。这样一来,群臣百姓想拯救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有心思图谋叛乱呢?像这样,那就全面掌握了帝王的统治之术了,也可以说是了解了驾驭群臣的方法。即使是申不害、韩非再生,也不能与您相提并论。”

这封信上奏后,二世非常高兴,于是严厉推行督责。只有向百姓抽税最重的,才能算是贤明的官吏。二世于是说:“像这样真可以说是懂得怎样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百姓了!”路上行走的人,竟有半数是受到刑事处分的,街上死尸遍地,杀人多的才能算是尽忠的臣子。二世于是又说:“像这样真可以说是懂得怎样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百姓了!”

赵高起先当郎中令的时候,所杀害的人和为了报私怨而陷害的人,实在太多了。赵高担心群臣在入朝奏事时,向二世揭露自己的罪行,就劝谏二世说:“天子之所以尊贵,是因为群臣见不到天子的容颜仅能听到他的声音,这就是天子自称为‘朕’的缘故,而且陛下还很年轻,未必什么事情都懂,现在坐在朝廷上听取政事,如果对惩罚或奖赏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就会把自己的短处暴露给大臣,这就不能向天下人显示您的圣明了。所以陛下不妨深居宫中,和我以及熟悉法令的侍中,等待着大臣们把公事呈奏上来,我们一道商量着处理。如此一来,大臣们就不敢把疑难的事情报上来,天下的人都不禁要齐声颂赞陛下是圣明的人主了。”二世采用了这个建议,从此不坐在朝廷上接见大臣,而只深居内宫。赵高常常在宫中侍候办事,一切公事都由赵高决定。

赵高听说李斯对二世不见大臣这种做法有不满意的言论,就对李斯说:“函谷关以东盗贼纷起,而现在皇上却在加紧派遣服劳役的百姓去修建阿房宫,而且在赏玩并收集名狗骏马这类没有用处的玩物,臣想要谏止,但臣的地位太低贱了。这实在是你做丞相的职责,你怎么不进谏呢?”李斯说:“对,我老早就想说话了。可是现在皇上不坐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听取政事,常居深宫之中,我有很多要说的话,无法传达给他。想要面见他,又没有机会。”赵高就告诉李斯说:“你果真能进谏的话,请允许我替你打听,皇上一有空,我就通知你。”

赵高就趁着二世皇帝闲居娱乐、宫中美女在面前侍候的时候,派人告诉丞相说:“皇上正有空,你可以来上奏。”李斯于是就来到宫门求见。这样,一连有三次。二世因此大怒说:“我常常有闲暇的日子,丞相不来。我正在私宴寻欢的时候,丞相却偏偏来请示事情。丞相是瞧不起我呢,还是存心让我出丑?”赵高就趁机说:“这样太危险了!当时沙丘的密谋,丞相曾经参与在内,现在陛下已经立为皇帝,可是丞相地位却没有提高,显然他是想割地封王呀!而且陛下不问臣,臣不敢说,丞相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楚地盗寇陈胜等人都是丞相邻县的人,所以盗寇敢于公开横行,当他们经过三川郡时,李由只是守城却不肯出击。我听说李由同那些盗寇互有公文往来,还没有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所以不敢向陛下报告。而且丞相在外头的声威权势,远在陛下之上啊!”二世认为赵高的话没错,想要法办李斯,又恐怕赵高所说与事实不符,于是就派人调查三川郡守李由和盗寇暗中勾结的具体情况。李斯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

这时,二世皇帝正在甘泉宫里观赏摔跤和杂技的表演,李斯没法进见,就上书揭发赵高说:“我听说臣子的权势如果与君主相当,那就没有不危乱国家的;妻妾如果想同丈夫平起平坐,那就没有不危乱家庭的。现在有的大臣在您身边都独断专行,同您的权势没有两样,这是非常不利的。以前司城子罕担任宋国的丞相,包揽承办朝廷一切刑罚的事务,用威权行事,一年之后,子罕就篡夺了王位。田常当齐简公的臣子,爵位在齐国是最高的,私人财富可以和王室相媲美。田常就拿爵禄和财物来赏赐给大家,于是百姓和群臣都归附了田常,田常也就暗中利用机会窃取了齐国的政权。结果在庭院里把宰予给杀了,接着又在朝廷上把齐简公给杀了,终于夺取齐国。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现在赵高有奸邪的心志、叛逆的行为,就像以前子罕辅佐宋国一般。赵高私人的财富,也像当年田常在齐国那样多。赵高兼有田常和子罕两人叛逆的方式,而又窃取了陛下的威信。他的志向就像韩玘辅佐韩王安时一样。陛下要是不早作打算,臣怕他迟早会叛乱呀!”二世皇帝说:“这是什么话呢?赵高虽然原本是个宦官,可是他不因为处于顺境而忘乎所以,也不因为身处困境就改变忠心,他廉洁奉公才得到提拔,因讲信义才保有禄位。我确实认为他是个了不得的人才,而你却怀疑他,这是为什么呢?而且我还这么年轻,先父就去世了,自己没什么经验,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而你年事已高,我恐怕要与天下隔绝了。所以我不把国家大事交给赵高,那要交给谁呢?而且赵高精明廉洁,年富力壮,下能体察民情,上又能顺适我的心意,你可千万不能怀疑他呀!”李斯说:“事实并不像陛下所说的。赵高只不过是个卑贱的人,并不懂得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他贪得无厌,追逐利益,没完没了。他的地位权势,简直和陛下不相上下,嗜好欲望永不满足,所以臣说这太危险了!”二世皇帝先前对赵高深信不疑,如今就怕李斯把赵高给杀了,因此私下把这些话告诉赵高,赵高说:“现在丞相所忧虑的只有我赵高了。只要我一死,丞相就将要做田常所做的事了。”于是二世皇帝就说:“那就把李斯交给你查办吧!”

赵高审查李斯。李斯被拘捕,而且上了刑具。李斯在监狱里,抬头仰望天空,不禁叹息着说:“唉,真是悲痛啊!无道的君王,怎么能为他出谋献策呢?从前夏桀杀了关龙逢,商纣杀了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这三个臣子,难道不是忠心为国的臣子吗?可是最后却都逃不掉被诛杀的厄运,这是由于他们看错了对象,尽忠于无道的君王啊!如今我远不如他们聪慧,而二世皇帝的暴虐天道超过了桀、纣和夫差,我以尽忠而死,理应如此。而且二世治天下的办法,岂不是胡来乱搞吗?不久前,他杀了自己的兄弟,自立为皇帝,又屠杀了忠臣,而重用那些身份低贱的人,并且大量奴役百姓修建阿房宫,向天下人征收繁重的赋税。我对他这些暴虐无道的行为,并不是没有进谏,只是他不肯听我的话呀!凡是古代圣贤的君王,他们的饮食都有节制,车马器用都有一定的数量,宫殿屋室也都有一定的限度,无论是颁布什么命令或兴办什么事业,只要是徒增浪费,不利于人民的,都一律禁止,所以他们都能够维持长治久安啊!现在二世不计后果地诛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对忠臣滥加诛杀,不想想有什么祸殃;大规模地建造宫室,对天下征收重税,根本不吝惜钱财。这三件事做出来,天下人不服。现在起义叛秦的人已占了全国民众的一半,可是二世仍不醒悟,居然还要赵高辅佐他,我必定会看到盗寇攻打咸阳,朝廷变为麋鹿出入的荒野。”

二世皇帝于是叫赵高审理丞相李斯的案件,对他了加以惩处,责问李斯和他的儿子李由谋反的情形,逮捕了李斯所有的宗族和宾客。赵高审讯李斯,拷打李斯一千多下,李斯忍受不了痛苦,屈打成招。李斯始终不肯自杀的原因,是自负能言善辩,对国家有大功劳,而又确实未曾有过谋反的心意,因此总希望有一天万一有机会上书辩解,说不定能使二世皇帝醒悟过来,从而赦免了他的罪。李斯于是在监狱中上书说:“臣自担任丞相以来,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当初臣来到秦国,国家的领土还很狭窄,先王时,秦国疆域不过千里,士兵也只有几十万。臣竭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国家的法令,暗中派遣谋臣带着金银珠宝去游说诸侯;又暗中操练部队,整顿政治和教化,任命敢为国家效命的人做官,尊重功臣,把他们的爵禄格外提高。通过以上种种措施,终于胁迫了韩国,削弱魏国,打败燕国、赵国,消灭齐国、楚国,先后吞并了这六个国家,俘虏了他们的国君,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臣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土地已经很广阔了,可是臣却还主使北伐匈奴,南定百越,用来显扬秦国势力的强大,这是臣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给予较高的爵禄,借以巩固君臣间亲密的联系,这是臣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明宗庙的祭祀,用来彰明君王的贤能,这是臣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器物上所刻的徽饰花纹,统一度量衡,规范文字的使用,并颁布天下,使秦国树立不朽的名声,这是臣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驰道,建造楼阁亭台,来显示君王的志得意满,这是臣的第六条罪状!放宽刑罚,减轻租税,使君主俘获民心,让万民拥戴他们的君王,至死不能忘怀,这是臣的第七条罪状!像臣这样的人,所触犯的罪状,早就该处以死刑了,幸而皇上准许臣在朝廷尽力效忠,让我苟且偷生到现在。但愿陛下对这一切能仔细明察!”这封信呈递上去,赵高叫官吏把它丢弃,不上奏给二世皇帝,赵高说:“囚犯凭什么可以上书呢?”

赵高命令他的私党十余人,假扮御史、谒者、侍中等官员,轮换着去审讯拷问李斯。李斯更改口供,向这些人具以实情,赵高却经常派人再严加拷打。后来二世皇帝派人调查李斯,对口供,李斯以为又同前几次一样,只要一说实话就受刑,所以终于不敢再改口供,而在供词上承认自己犯罪属实。赵高把判决书呈献给二世皇帝,二世皇帝很高兴地说:“这回要是没有赵高,险些就上了丞相的当!”等到二世皇帝派遣使臣去三川郡调查李由的罪状时,李由已经被项梁杀死了。使臣回来时,又碰巧李斯已被交付狱吏看管,无法对证。赵高于是把使臣所调查的实况都篡改了,假造了一些李由叛变的罪状。

二世皇帝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在咸阳市上腰斩。李斯走出监狱,跟他的次子一同绑赴刑场时,对他的次子说:“我还想像以前那样,和你一同牵着黄狗,到家乡上蔡东门去猎捕狡兔,可是现在还能有这种日子吗?”于是父子两人抱头痛哭,李斯家三族的人全部被抄斩。

李斯死后,二世皇帝拜赵高为中丞相,朝廷上的事情,无论大小,都由赵高决定。赵高自知权力过重,于是呈献了一只鹿,故意说是马。二世皇帝问左右说:“这不是鹿吗?”左右都说:“是马。”二世皇帝大为惊讶,怀疑自己神经错乱,于是把太卜找来,叫他占个卦。太卜说:“这是由于陛下春秋两季祭祀上天,供奉宗庙鬼神的时候,斋戒不够彻底,才会落得今天的地步。陛下可以遵照古代圣贤的规矩,严肃而彻底地执行斋戒的礼节。”二世皇帝于是住进上林苑斋戒,天天在苑里游玩射猎。有个过路人走入上林苑中,二世皇帝亲手把他射死了。于是赵高叫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检举,说不知是谁杀了人,把尸首搬到上林苑来了。赵高就劝谏二世皇帝说:“天子无缘无故杀害了没有罪的人,这是上天所不允许的,鬼神会不接受祭祀供养,上天也将要降下灾祸,所以陛下应该远离皇宫,以便祈福消灾免祸。”二世皇帝因此离开皇宫,到望夷宫去住。

二世皇帝在望夷宫里住了三天,赵高假托二世皇帝的旨意,叫卫士穿着白色的衣服,手执兵器向望夷宫走去。赵高入宫告诉二世皇帝说:“山东叛乱的大军到了!”二世皇帝登楼望见卫士拿着兵器杀进来,惊慌失色,赵高便趁机胁迫二世皇帝自杀。赵高拿过皇帝的玉玺,带在自己身上,左右百官没有一个跟随他上殿的。赵高一连三次想登上殿去,但每一次都好像殿要坍塌似的。赵高自知上天不允许他做皇帝,群臣也不答应他这样做,因此就把始皇的弟弟子婴找来,将玉玺交给了他。

子婴即秦王位后,害怕赵高,就假托生病,不理朝政,跟宦官韩谈和自己的儿子密谋诛杀赵高。子婴趁着赵高进宫探病的时候,命韩谈刺杀赵高,夷灭了他的三族。

子婴即位三个月,沛公刘邦的军队从武关攻进来,到了咸阳,群臣百官都背叛秦国,不抵抗沛公的军队。子婴和妻子、儿女用丝带系在脖子上,在轵道旁边等候刘邦,准备投降。刘邦把子婴交给负责刑狱的官吏。后来项王来到咸阳,把他们杀了。秦国就这样丧失了天下。

太史公说:李斯出身布衣,曾游历各诸侯国,入关服侍秦国,抓住机会,辅佐始皇,终于成就了统一天下的帝王大业,李斯位居三公,可以说是受到了最尊贵的重用。李斯懂得儒家六经的宗旨,却不力求政治修明,用以补救始皇的过失,而只是贪恋爵禄,一味地曲意逢迎始皇,推行严刑峻法,听信了赵高的邪说,废掉太子扶苏,改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叛变,李斯才想进谏,不是太晚了吗?一般人都以为李斯一片赤胆忠心,其结果却是受五刑而死,未免太冤屈了,但我仔细考察事实的根源,却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不然的话,李斯的功劳岂不是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