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天下篇》与《史记·荀卿列传》探讨文化史源流

《庄子·天下篇》与《史记·荀卿列传》探讨文化史源流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天下篇》甄综学术源流,已为文化史之先导。是则司马之史,其注重文化,可谓不遗余力,然此属正史,不能引为例证。)、文子(《史记·荀卿列传》索隐引《别录》云:“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是其甄综学术,分部别居,条析源流,固己极文化史之能事矣。

《庄子·天下篇》与《史记·荀卿列传》探讨文化史源流

庄子·天下篇》甄综学术源流,已为文化史之先导。司马迁继之,其于《史记列传半为学者之传记。自管、晏、老、庄、孟、荀、申、韩、孙、吴、苏、张、计、范诸子,以及仲尼弟子,汉代儒林,屈、贾、邹、枚、司马、淮南文学扁鹊、仓公之方技,所谓诸子百家,莫不详为列传,或连类附见。是则司马之史,其注重文化,可谓不遗余力,然此属正史,不能引为例证。惟刘向校书,著为《别录》(《隋书·经籍志》:《七略别录》二十卷,刘向撰)。《汉书·艺文志》所谓“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即谓此也。今其书虽散佚,其存者犹有《管子书录》、《晏子叙录》、《孙卿书录》(《韩非子书录》不著名,严可均疑是刘向作。他若《列子书录》、《关尹子书录》虽著向名,疑皆后人依托。又有《邓析书录》,亦不著向名,而《意林》及《荀子》杨倞注、高似孙《子略》,皆云向作,然此亦出于后人依托也)。于其篇目指意,固已条举撮录;而其国籍行事,尤详为叙述。观各书所载《别录》逸文,如王史氏(《汉书·艺文志》注引《别录》云:“六国时人也。”)、徐子(《史记·魏世家》集解引《别录》云:“外黄人也。”)、鬻子(《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别录》云:“名熊,封于楚。”)、杜文公(《汉书·艺文志》注引《别录》云:“韩人也”),则详其时代,著其国籍。我子(《汉书·艺文志》注引《别录》云:“为墨子之学。”)、文子(《史记·荀卿列传》索隐引《别录》云:“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尉缭(《汉书·艺文志》注引《别录》云:“缭为商君学。”),则著其师承。申子(《史记·申韩列传》索隐引《别录》云,“今民间所有上下二篇,中书六篇,皆合二篇,己备,过太史公所记”也),则审其篇目。驺衍(《史记·荀卿列传》集解引《别录》云:“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其书天事,故曰谈天。”),则明其指意。是其甄综学术,分部别居,条析源流,固己极文化史之能事矣。而世顾以目录校雠之学轻之,固浅之乎测向者也。其后刘歆《七略》,班固因以成《汉书·艺文志》,犹未失其家法,已骎骎乎成为目录之学矣。其后齐王俭有《七志》,梁阮孝绪有《七录》。《七志》已亡,《七录》原有十二卷,今仅存序与目而已,故其内容若何,亦不敢悬为论断。惟《七录》中有《古今书最》一篇,详载古今书籍存亡之大概,此亦足以为文化史之资,而学术源流,亦不若《七略》、《艺文》之该备,盖其书既缺,自不能以此相责也。宋有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清有《四库全书总目》,虽各有品题,然学术之源流不明,部居之分别亦杂,故郑樵有《校雠略》,章学诚有《校雠通议》,皆思复向、歆之旧业以理董之,然兹事体大,彼二人者,亦未足以语此也。其后言目录之学者,仅能考版本之源流;言校雠之学者,仅能辨字句之异同,斯则其细已甚,更不足以窥见向、歆之巨业。惟宋高似孙《子略》,专载诸子,总存其目,其下四卷,则全为论断,颇欲扬扢百家,清其流别,然其意则是,其学亦甚疏也(吾国无文化史,此节所言皆总论学术之史,姑归之于文化史,下节所谓学术史,仅指言学术之一部分者)。

学术之史,自明黄宗羲《学案》出,规模始宏大。先是,周海门有《圣学宗传》、孙锺元有《理学宗传》,皆言理学之源流,然或以禅学乱其流,或杂收而不甄别,颇觉疏略,于是黄氏为《明儒学案》六十二卷以正之。既成此书,又复溯宋元诸儒而为之述其学派,成《宋元学案》,然其原稿不言卷数,全祖望修定序录,列为百卷,其书述各家传授源流,详为表列,颇觉清析。每一学案,首述其行事而为之传,次摘其言论以表其学,终复加案语以详其得失,或附录逸事及他人之评论。其为传也,视正史之传虽较简要,然于其学术之大凡,及其生平、读书、交游、著作,亦不加意详述,实与史传亦无异处(冯氏校刊《宋元学案》条例云,“是书修补,谢山兼为修《宋史》而作,故有《宋史》所略,而是书列传特加精详,语多本之《永乐大典》,其中经济著述,间或采入”。可见诸传不仅为学案作也)。所摘言论,有时亦不能代表其学术,于其学术之本末条贯,实不能如指诸掌。而其评论,徒肆口辨,间有不衷于理者。又复入主出奴,陆、王、程、朱,便势同水火,故不为客观之叙其真相,而独为主观之肆其交攻。盖黄为陆、王,全为程、朱,已不免有此弊。他若陈建之《学蔀通辨》,攻陆、王;吴鼎之《东莞学案》,申陆、王;唐鉴之《学案小识》,又申程、朱,其《经儒学案》,掊击戴震诸人,又蹈汉宋交攻之弊,学术之真相,往往为其好恶所左右,盖无科学严格之律令,又无学史客观之精神,故其成就止于如此,然其为吾国学术史之先导,其功不可没也。其后江藩为《汉学师承记》八卷、《经师经义》一卷,又为《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其为《师承记》则云:“经术一坏于东西晋之清谈,再坏于南北宋之道学,元明以来,此道益晦,至本朝,三惠之学盛于吴中江永、戴震诸君继起于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沈霾,一朝复旦。”其为《渊源记》则云:“近今汉学昌明,遍于寰宇,有一知半解者,无不痛诋宋学。然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红豆山房半农人手书楹帖云:‘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不以为非,且以为法,为汉学者背其师承何哉?”江氏之书,其叙诸家学说,颇得要领,然其互诋之陋习,主观之偏见,亦所不免。同时阮元撰《畴人传》四十六卷,自上古以迄嘉庆初年,凡中外言历法、算数之学者,皆叙其行事,述其学说,复缀以论,以明其流变(自卷一至二十述中土,末四卷述西洋,颇无门户之见)。盖历算之学,须凭实验,且以后起者为胜,西学之入吾国,以此为始,良由理无二致,故首能输入焉。学术无国界,此书差能副之矣。其后罗士琳又续补六卷,合刊行世。寻畴人二字,义颇广泛,不能专指历算之人。《汉书·律历志》如淳注云:“家业世世相传为畴。”考王粲《七释》、束晳《补亡诗》以世礼乐者亦为畴人,此则阮、罗二氏之小疵也。其实专家之学,皆可仿此为史,惟条例略须改变。一干众枝,明其源流,条其异同,不可如学案等之漫无比较条贯也。

宗教之史,著者特众。自齐王俭撰《七志》,佛经道经,各为一录,梁阮孝绪撰《七录》,亦特列《佛法录》、《仙道录》,北齐魏收撰《后魏书》,特著《释老志》,此皆对于宗教而有系统之记载者也。然《七志》、《七录》,实已散佚,《释老志》又属于正史,皆无劳举例。且仙道目,汉刘向已有《列仙传》之作(见《隋书·经籍志》),晋葛洪继之,亦有《神仙传》十卷。其后《说仙》、《集仙》、《洞仙》、《道学》等传,作者纷纷,实繁有徒。而佛法则梁有释宝唱之《名僧传》三十卷(见《隋书·经籍志》),释僧祐继之,亦有《高僧传》十四卷(今存)。其后名德法师众僧比丘尼等传亦纷纷继起。然此皆以人为限,未扩厥宇。隋唐以来,佛法之史,颇多名著,如隋翻经学士费长房著《历代三宝纪》十五卷,虽言译事,而表年以为经,列人以为纬。而每人所译之经,既详列书名于前,又略言译事始末于后。隋以前各经译出之年代,观此纪盖了然矣。唐沙门智升又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虽无年表,以详众经译出之年代,似稍逊于《三宝纪》,然所译各经,亦以人代先后为伦,不依三藏之次。且每代之首,冠以总序,先述年数,次述人数,次述所译经律之数,颇觉明了。而译人传记,特加详叙,此则胜于《三宝纪》也。先是,唐贞观时,有沙门道宣者,撰《释迦略谱》、《释迦方志》、《大唐内典录》、《续高僧传》,颇足为宣扬佛教之史,其书今皆存在,足以远绍僧祐、长房,后启智升。自斯以后,代有著述,故佛教之史颇称完备。至于仙道,今《道藏》所有者,惟汉刘向《列仙传》二卷、晋葛洪《神仙传》十卷、南唐沈汾《续仙传》二卷(《云笈七签》尚有《洞仙传》二卷,案《列仙》、《洞仙》等传见于《隋志》,疑早已散佚,后人自类书辑出耳)。而谱录记传一类,所载传记山志,皆限于一人一地,其数亦鲜。汉《天师世家》则又限于一家,惟元赵道一所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五十三卷、续编五卷、后集六卷,此为仙道最详之史。然其声教之盛,不逮佛经远矣。

文学之史,《诗序》为之权舆。盖《诗》三百篇,大抵皆不知作者,作序者为之稽考史乘,或详作诗之原由,或述作者之姓氏,使学者论世读《诗》,知其源流正变,亦后世述文学史之意也。惟作序者不知为何人,众论纷纭,此不必辩。司马迁作《史记》,屈原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等文人,特立专传,范晔后汉书》,遂特立《文苑传》,然此属正史,无劳举例。自晋张隐撰《文士传》五十卷,挚虞又为《文章志》四卷、《文章流别志》二卷(《隋志》《文章流别集》四十一卷,梁六十卷,志二卷,论二卷,又有《文章流别志论》二卷),单行之史,乃渐兴盛。其后傅亮有《续文章志》,宋明帝有《晋江左文章志》,沈约有《宋世文章志》,皆其流也。惜其书皆已散佚,存者亦仅百之一二耳。惟梁刘勰文心雕龙》,叙文章之源流,锺嵘《诗品》(《隋志》作《诗评》),述诗人之流别,言文学者,皆奉之以为鉴,故其书赖以不亡。唐裴朏有《续文士传》十卷,许敬宗有《文馆词林文人传》一百卷,亦已散佚。降至后世,选总集者,大抵皆为文人立小传(如胡震亨《唐音统签》、钱谦益《列诗朝集》,其后《全唐诗》、《全五代诗》、《全金诗》、《五朝诗别裁》等皆有小传)。又为纪事、征略之作(如《唐诗纪事》、《宋诗纪事》、《明诗纪事》及《诗人征略》诸书,皆述诗人事迹为多)。其他言词者,有《历代词人姓氏录》,言曲者有《录鬼簿》等书。然作者虽众,皆散无有纪,不为源流派别之言,以视《文心雕龙》、《诗品》且不逮,宁足以言有系统之史哉!

艺术之史,以绘画为最详备。自齐谢赫撰《古画品录》、陈姚最撰《续画品》,已发其端。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十卷,自上古至唐会昌,所有画家,皆为小传,间述其派别源流。宋郭若虚又作《图画见闻志》六卷以继之,所述自唐会昌至宋熙宁。宋邓椿又作《画继》以继之,所述自宋熙宁至乾道。元夏文彦别作《图绘宝鉴》五卷,所述又自上古至于元。明韩昂又为《续编》一卷,所述自明至嘉靖。清徐沁别作《明画录》十五卷,则述有明一代。而述明末清初者,则有周亮工之《读画录》(四卷)。述清初以至乾隆初年,则有张庚之《画征录》(三卷,续二卷)。其后冯金伯有《国朝画识》(十二卷)、《墨香居画识》(十卷),蒋宝龄有《墨林今语》(十八卷,续一卷)。此皆累世继述,昭示来兹,而图画之史赖以不坠者也。其次则法书。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十卷,起于东汉,迄于元和,与《历代名画记》并行,特继述无人,故不若绘画之详备。惟宋董更《书录》三卷、清冯武《书法正传》十卷,差堪继武。他若宋宣和之《书画谱》(各二十卷)、清康熙之《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明陶宗仪之《书史会要》(九卷,补遗一卷,明朱谋垔续编一卷),朱谋垔之《书史会要》(五卷),则又包举各代,汇为鸿编,颇足以为其羽翼。盖法书名画,著述甚多,或言其品,或言其法,或著收藏之目,或言鉴别之情。名号繁多,不可殚述,惟言派别源流,足以征其变迁,觇其进化者,以上所举传记,虽未尽为合作,亦足以供艺术史之选材已。若夫摹印之术,近代以来,亦有为之作传记者,如周亮工之《印人传》三卷、汪启淑之《续印人传》八卷、叶铭之《广印人传》十六卷,亦足以见其一斑。他若金石雕刻、文房古玩之属,图谱、志录诸作,虽实繁有徒,而若元陆友之《墨史》(二卷,集古来善制墨者凡一百五十余人,旁及高丽契丹西域之墨,亦无不搜载),与书画印人诸传记足以并驾齐驱者亦鲜矣。(www.xing528.com)

农业之史,作者甚鲜。自《夏小正》详言农之节候,于是周有《七月》之诗,秦有《月令》之篇,汉亦有《四民月令》,后世且有七十二候之说。元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即以农圃诸事,分系于十二月令。此农业中天时经验之历史也。《管子·地员篇》言九州之土有常,而物有次。凡上土三十物,种十二物;中土三十物,种十二物;下土三十物,种十二物。凡土物九十,其种三十六。此农业中土宜经验之历史也(《地员篇》详辨土宜种类之学,必由累世经验而来,必非管子所创,惜后世不传)。后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十卷,详言农事,中有引汜胜之述伊尹区田之法,自伊尹以后,又有爰田、代田之说,井田、班田之制。他若沟洫有记(见《考工记》)、耒耜有经(唐陆龟蒙著,一卷),此农田农器之史之散见于各书者也。元有《农书》(二十二卷,王桢撰,凡《农桑通谈》六卷,《谷谱》四卷,《农器图谱》十二卷)。明有《农政全书》(六十卷,徐光启撰,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十一类,颇称该备)。清有《授时通考》(七十八卷,乾隆敕撰,分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劝课、蓄聚、农余、蚕桑八门)。此三耆者,虽非为史,而取材详博,颇足观览。他若《茧谱》、《棉谱》,《茶经》、《酒经》,《群芳》之谱,《奇器》之图,《桂海虞衡》之志,《闽中海错》之疏,诸如此作,不可罄述,由此言之,吾国虽无农业之史,而史材未尝不丰富也。

工业之史,发达最古,自《世本》有《作篇》,详记车服器具等制作之原,惜其书已亡佚,然散见于各书,略可见焉(《礼记·明堂位》正义曰:《世本》,书名,有《作篇》,其篇记诸作事)。如奚仲作车(《御览》七百七十三引《世本》,下引仿此),胡曹作冕(注云,胡曹,黄帝臣。《左》昭二十四年《传》正义引)、作衣(《路史·国名纪》六引),垂作铫(《御览》八百二十四引)、作耨(《左》僖三十三年《传》正义引),宓羲作瑟,神农作琴(《风俗通》引),杼作甲(《初学记》二十二引),挥作引,夷牟作矢(注云:挥、夷牟,黄帝臣。《礼记·射义》疏引),少康作箕帚(《御览》七百六十五引),公输作石硙(《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拥父作舂(《御览》七百六十五引),伯夷作井(《御览》一百八十九引),共鼓、货狄作舟(《艺文类聚》七十一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后作史者,惟舆服之制,略有记载,其器用工作,颇以形下贱视,无有持续记述者,遂致日用之物,如床凳桌椅诸物,且无有知其始于何时,作于何人者,其器具之源,改良之迹,更无论也。吾国工业之墨守古制,不能发展,大率由此。其后惟宋沈括《梦溪笔谈》,稍记工艺,且兼言算数物理。如言阳燧照物皆倒,透光鉴承日光而铭文透壁上,洼鉴照人面大,凸鉴照人面小,唐高宗之玉辂,吴越王之木塔,喻皓营舍之法,毕昇活版之术,皆备言其理法,能于乐律历算,尤为其专门绝学,言之更详。他若陶弘景之《古今刀剑录》、王俅之《啸堂集古录》、王黼之《宣和博古图》、吕震之《宣德鼎彝谱》,亦可以考见制作之源流。然此诸书,皆未成史体,惟吾族祖琰所著《陶说》六卷,言陶工历史,最为详备(第一卷说今,言饶州今窑。第二卷说古,言古窑。第三卷说明,言明窑及造法。第四卷说器上,唐虞器、周器、汉器、魏晋南北朝器。第五卷说器中,唐器、宋器、元器。第六卷说器下,明器)。此则可为工业史之模范矣。

商业之史,以吾国重农贱商,故鲜有为之记载者,惟司马迁《货殖传》中载都会之发达,及商人之传记,为商业史之权舆。然此属正史,无劳举例。其后惟宋严守明有《通商集》三卷、赵勰《广南市舶录》三卷(见《宋史·艺文志》),专言商事,惜其书已佚,无可考证。至明有陈讲《茶马志》四卷、傅浚《铁冶志》二卷、王宗圣《榷政记》十卷,颇亦关于商务,然至于今,亦有录而无书。清自中叶后海禁大开,与外人通商,宜有专为之史者。光绪中,坊间流传有王之春《通商始末记》二十卷,然考其书,实即王之春之《国朝柔远记》也(见外交史条),书估变其名以求利耳。是故清代通商之事,亦无有专为之记载者,诚憾事也。惟同治时夏燮,撰《中西记事》二十四卷,中有互市档案,漏巵本末,五口衅端,洋药土税诸篇,颇言通商之事。其他散见于诸家之文集奏议,及海关之统计,东西洋史家之记述,实繁有徒,惜乎无人为之辑录而为专史也。

风俗之史,作者亦古。自汉朱赣《条风俗》,班固辑之,以附于《汉书·地理志》之末,言风俗者祖之。其后郑玄作《谱诗》言十五国风、二雅、三颂之不同,亦颇探原于风化。学者欲觇吾国古代之风俗,则此二书为最简赅者矣(唐作《五代史志》,而其《地理志》略依古九州区画,条其风俗,颇得朱赣遗意)。自斯以外,纲举目张,条列全局者,实罕其觏。惟汉圈称有《陈留风俗传》(见《隋志》),晋周处有《阳羡风士记》(见《唐志》及《史通·补注篇》),宋孝王有《关东风俗传》(见《史通·补注篇》),唐张周封有《华阳风俗录》(见《唐志》),他若《北荒风俗记》、《诸蕃风俗记》、《突厥所出风俗事宜》(以上皆见《隋志》)、《高丽风俗》(见《唐志》)诸书,亦实繁有徒。然或专录一地,或略举偏方,或仅载外国,固难与朱、郑等并驾齐驱者也。惟顾炎武作《日知录》,中有《世风》一卷,详言历代风俗,如周末风俗,秦纪会稽山刻石,两汉风俗,正始、宋世风俗等条,颇能言其荦荦大者,惜其偏言土风,未能条举其俗,亦属偏而不全。今日而欲为风俗史,则必采取社会学之精意,应用人类之条理,庶乎其可以超出于古人之上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