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研诚信缺失实例:论文撤销事件背后的教训

科研诚信缺失实例:论文撤销事件背后的教训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名的《科学家》网站公布的2010年十大论文撤销事件名单,分别按照被撤销文章的引用率和被撤销文章作者的知名度进行排名。此外,这名科学家还被指控曾伪造简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对3 427位科学家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近1/3的科学家承认,从忽视研究中相互矛盾的事实到伪造数据,自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近些年来更有不少世界级著名杂志和著名大学的科学家卷入科学造假事件之中。

科研诚信缺失实例:论文撤销事件背后的教训

著名的《科学家》网站公布的2010年十大论文撤销事件名单,分别按照被撤销文章的引用率和被撤销文章作者的知名度进行排名。

(1)按文章引用率排名

第一名:《柳叶刀》有关麻风腮疫苗的文章,引用次数(累计,下同):640次。

2010年2月,《柳叶刀》正式撤销了一篇发表于1998年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安德鲁·沃克费尔德(Andrew Wakefield)指出,疫苗接种可能会导致孤独症

第二名:干细胞自发转变成癌细胞的文章,引用次数;317次。

发表在2005年《癌症研究》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认为,人体干细胞能自发转变为癌细胞,并暗示人体干细胞研究存在风险。该文章于2010年8月被撤销。值得一提的是,据媒体报道,其他研究也得出了与该论文类似的结论,因而该论文结论被认为可能依然有效。

第三名:美国杜克大学肿瘤学家有关乳腺癌的文章,引用次数:约300次。

杜克大学肿瘤学家安尔·波迪(Anil Potti)发明的肿瘤分析方法因被同行质疑而接受调查,最终被认定论文造假而被校方辞退。此外,这名科学家还被指控曾伪造简历。

第四名: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发表的文章,引用次数:268次。

梅奥医学中心免疫学实验室的一名高级研究人瑟思·拉德汉克里纳(Suresh Radhakrishnan)被发现数据造假而导致至少10篇论文遭到撤销。

第五名:惠氏制药前雇员雌激素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文章,引用次数:232次。

惠氏制药公司曾经的研究人员鲍里斯·切斯克(Boris Cheskis)撰写的有关激素信号转导机制的两篇文章被认为数据“不可靠”而先后被撤。这两篇文章分别发布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和《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杂志。

(2)按文章作者知名度排名

第一名:诺贝尔奖得主琳达·巴克(Linda Buck)的文章。

诺贝尔奖获得者琳达·巴克再次撤销了两篇文章,因为“关键结论无法重现”。

第二名:哈佛医学院干细胞生物学家的文章。

这篇2010年发表在《自然》上的文章被发现数据和图片存在问题而遭撤销,文章作者之一艾米·瓦格(Amy Wagers)也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担任研究组组长。

第三名: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的文章。

哈佛大学认定该校心理学教授、知名心理学家豪瑟(Marc Hauser)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要求其离职一年,同时,其发表在《认知》期刊上的文章也被撤销。(www.xing528.com)

第四名:知名基因治疗学家被撤销文章。

因数据存在错误且图表存在复制,美国西奈山医学院基因与细胞医学系创始人、主任胡流清(Savio Woo)被撤销了6篇论文。

第五名:获得诺奖得主支持的“反应组芯片”文章。

这篇发表在《科学》上的涉及“反应组芯片”的文章被指缺乏合适的实验对照而引发争议。文章作者所在的单位为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罗伯特(Richard Roberts)在内的科学家表示支持该文章。《科学》主编也为此发表了“主编关注”。

【点评】

著名的《科学家》网站公布了2010年十大论文撤销事件,一些发表在《自然》、《科学》、《柳叶刀》等世界顶级刊物上的论文被曝光,其中有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等,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些论文曾得到同行的大量引用、诺贝尔奖得主的力挺,甚至被《科学》杂志的主编吹捧。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撤销论文的特征、具体的撤销过程、撤销论文对科研的影响及危害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撤销论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有明确证据证明文章侵犯了职业道德规范,例如,具有一稿多投、重复发表、剽窃、使用造假数据等行为;文章具有诚实性错误,如计算错误或实验错误;文章的结论不再有效;文章含有违背伦理道德的研究;该文发表时作者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随着后续进一步研究得到解决,使得原文的结论被推翻;文章发表后,又有新的可获取的信息证明该文的结论是错误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以论文数量、刊物级别为准则的评价体系中,仅靠采用撤销论文的方法来减少错误、净化科研可能是很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如撤销声明不详细、不广泛,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准确验证,针对撤销执行的执行者及执行过程不能权威化、法律化等方面都在影响着撤销论文的效用。

国外有学者还研究了撤销论文作者的性别、学位、职称和资助级别,结果表明在这些因素中,除了作者的性别与撤销论文的发生率无关外,其余的因素都与之有关。从实习生到高级专家都存在撤销论文这种学术不端事件,“当事人”的学位及职称越高,对学术的危害程度越高,产生撤销论文的可能风险越大,而资助级别越高,被资助者屈从于资助机构的可能性就越大,产生撤销论文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加。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对3 427位科学家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近1/3的科学家承认,从忽视研究中相互矛盾的事实到伪造数据,自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近些年来更有不少世界级著名杂志和著名大学的科学家卷入科学造假事件之中。正如上述案例材料所示,《科学家》网站公布的2010年十大论文撤销事件名单,该名单分别按照被撤销文章的引用率和被撤销文章作者的知名度进行排名,其中《柳叶刀》正式撤销了一篇发表于1998年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安德鲁·沃克费尔德指出,疫苗接种可能会导致孤独症,其引用次数高达640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琳达·巴克再次撤销了两篇文章,因为“关键结论无法重现”。这些可谓是“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见科研诚信问题不容小觑。

2015年3月27日,《华盛顿邮报》在一篇题为“主要出版社撤回43篇科学论文剑指大面积‘同行评审’造假丑闻”的文章中称,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撤销了43篇生物医学论文,其中41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国。有关记者在对部分被撤销文章的作者单位进行核实过程中表示,这么大规模公开拒绝中国学术界论文还是第一次,涉及其单位的文章第一作者有些是导师级通讯作者,属于业内权威,声誉明显受损。这次撤稿事件给我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声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再次表明我国学术界、科学界仍然面临着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的严峻挑战,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人们不得不进行反思。对于编辑来说,应该把文稿送给真正的第一线专家、真正研究这个课题的同行审稿,建立起一支过硬的、优秀的审稿人队伍;对于审稿人来说,一定要有对科学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如果没有能力审稿,或者没有时间审稿,则不要勉强审稿。对于作者来说,尤其要自律。当你在得到“欢天喜地”的实验结果而急着想“一鸣惊人”的时候,多想想数据可靠吗?解释正确吗?还存在什么问题吗?很多时候,即便数据可靠、解释正确,因为缺乏对他人工作的全面了解,缺乏对自己工作的客观认识也会夸大自己工作的意义。不妨让我们回味一下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说过的话:“当你相信自己发现了一件重要的科学事实并热切地希望将它发表时,要将自己克制几天、几周、几年;要与自己斗争,想方设法推翻自己的实验,只有在一切相反的假说统统被排除以后,才将你的发现公布。”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这点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468557.shtml.

[2]赵金燕.撤销论文对于全球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义和遏制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556.

[3]翁鹭滨.学术期刊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责任和作为——黄禹锡造假事件的反思[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73.

(刘学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