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兴宾区革命老区发展史-文化大革命中的艰难前行

兴宾区革命老区发展史-文化大革命中的艰难前行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中共中央的文件精神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中共来宾县委于1966年6月14日成立了“来宾县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县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17日,来宾高中、来宾区以下初中陆续停课“闹革命”。此后,来宾县开始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1967年5月下旬,“来宾县革命造反联合总部”内部出现分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来宾县工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处于半瘫痪状态。

兴宾区革命老区发展史-文化大革命中的艰难前行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五一六通知”下发后,一场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内乱在全国迅速地蔓延。

按照中共中央的文件精神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中共来宾县委于1966年6月14日成立了“来宾县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县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6月16日,县直机关和县城中学开始出现大字报。17日,来宾高中、来宾区以下初中陆续停课“闹革命”。此后,来宾县开始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

1966年9月,县、区各中学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机关厂矿场成立各种“战斗队”等组织,走向社会进行大串联活动,掀起批斗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高潮,各级党政机关普遍受到冲击。

1967年5月下旬,“来宾县革命造反联合总部”内部出现分裂。来宾县从城镇到农村,基本形成两大阵营的对立派系。

1968年3月27日,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批准,来宾县成立了由军队、原县委、原县人委和群众组织等代表参加的“三结合”的来宾县革命委员会,委员60人,常委19人。来宾县革命委员会行使来宾县党、政、财、文职权,下辖18个区(镇)革命委员会。

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来宾县社会、经济等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来宾县社会主义建设在一些重要领域仍取得一定进展,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农业学大寨

1975年11月1日至5日,来宾县召开农业学大寨四级干部大会,9259人参加会议。会上,县委书记传达在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精神,作了《立即行动起来,苦战两、三年,为把来宾建成大寨县而奋斗》的报告,提出苦战两三年誓把来宾县建成大寨县的奋斗目标。会后,来宾县掀起开田造地、深耕改土、改河排涝、提水蓄水等农业基础建设新高潮。全县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劳力达117000多人,占总劳动力的57%,投入2150000多个工日,完成开荒造田576亩,开荒造地18089亩,深耕改土319500亩。1966年至1970年,全县投建电灌站71处,其中红水河两岸10处,清水河两岸4处,其他水河和地下水53处,装机共106台,功率12087千瓦,设计灌溉面积33.3万亩,有效灌面积20.32万亩,为来宾县粮食生产丰收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工业学大庆

来宾县的工业学大庆与农业学大寨同步进行,都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来宾县工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处于半瘫痪状态。1968年3月27日,来宾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设立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随后改为县革命生产指挥组、工交办公室、工业局,加强了对全县工业生产的领导。1969年,全县开始大办“五小”工业,县属工业迅速恢复发展。1971年,全县建有农机制造、化肥、造纸、制糖、水泥采矿、制药等工业,县办工业13个,还有商业农场办的淀粉、制酒、酱料加工等不计在内,社办小工业厂(社)79个,大队办的各种小厂113个,生产队办的各种加工厂(站)115个,生产电动打谷机、粉碎机、玉米脱粒机、拖拉机拖卡、打米机、钻床、牛头刨床、弹簧锤、电动机电焊机陶瓷、水泥等167种。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全县先后建成水电、农机、造纸、化肥、供水、制药、制糖、建材、水泥、食品等一批企业。造就出一批工业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进一步发展来宾地方工业奠定了基础。

(三)电力建设(www.xing528.com)

1967年前,县城是靠两台柴油机牵引发电机发电,供居民照明用电。1967年12月,来宾县投资2万余元,从马村电灌二级站架接1.5公里的3千伏线路至来宾镇。至1970年,全县已有高压输配电线路341公里,来宾镇内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开始使用西津电,结束了县城使用柴油机发电的历史

来宾县主电网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1970年12月5日成立县供电所,统一了全县的用电管理。1971年至1972年,广西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合山电厂一、二号机组相继投产供电。此时,全县再次掀起办电热潮。1977年,下易发电站建成,装机3台,容量500千瓦,年发电量200万千瓦时

寺山水力发电站。1960年建成投产,位于寺山乡牛山村前,属寺山公社淀粉厂附属工程,当时专供淀粉厂加工用电及公社机关单位照明,1966年被西津电厂代替。

王公水力发电站。位于良塘乡王公村,由清水河水利工程管理所管理。1963年10月动工兴建,1964年11月建成投产运行。该电站系利用清水河引水工程西干渠跌水发电,落差3.6米,流量3.8立方米每秒,装机1台,容量64千瓦。其附属设施有升压变压器1台,容量100千伏安;供电变压器4台,容量150千伏安;10千伏线路5公里,供乡政府所在地良塘和王公等7个村群众的生活用电。

下易水力发电站。位于七洞乡,将北三江水引到下易村南边再流入北之江,为国营水力发电站,属清水河水利工程管理所管理。1972年9月开工建设,1977年3月建成投产。装机3台,容量5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00万千瓦时。投资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2万元。投产后为七洞、高巷、社头、成凡、板梨、安康、大年、大村等地供电。

岑丹水力发电站。位于北五乡莲塘村西,由北五乡政府管理。水源为凤凰河支流莲塘河。1972年11月动工修建引水渠道,1974年建成渠道,1979年建成陆地式厂房1座65平方米,装机1台,容量200千瓦及升压站1处。1980年3月正式投产运行,年发电量30万千瓦时。

1965年至1970年,来宾县掀起了大规模的兴建电灌高潮,清水、红水两河岸相继建起了一批较大的电力灌溉站,迁江、杨村、龙旺、塘权、新安、正龙、鸭江、蒙村等8座35千伏安变电站也相继建成。共安装了8台12710千伏安的主变压器;架设了5条35千伏输电线共186.83公里,10千伏安线路400多公里。变电站、抽水站所在乡镇的部分村屯相继用上网电照明和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县供电网架构初步形成。

1965年至1970年,以水利排灌为主体建起的线路网架多为简陋网架。1973年起,县供电局首先对艾村至大罗、合山至溯社、龙旺至九龙、蓬莱至蒙村、新安至福龙、上团至石牙等35千伏线路进行整改;改10千伏安两线异地下路55.3公里;换线改造95公里。共投资273.4万元。

(四)中共来宾县第三次代表大会

1971年1月2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来宾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应出席大会的代表571人,实际出席大会的代表525人,其中:干部代表120人,工人、贫下中农代表392人,妇女代表71人,解放军代表13人,少数民族代表339人。此项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县委会自身思想革命化的决定》,“左”倾错误在来宾县继续蔓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