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风格范畴:优美、崇高、荒诞、滑稽

艺术风格范畴:优美、崇高、荒诞、滑稽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放眼艺术史,主要有优美、崇高、荒诞、滑稽等审美风格范畴。荒诞,是形式的破碎与扭曲,是内涵的虚无与惨淡,是现代主义艺术贡献的一个重要风格范畴。一个艺术家的笔墨与其人格的成熟很有关系。

艺术风格范畴:优美、崇高、荒诞、滑稽

问:艺术史上,艺术风格有哪些呢?

答:风格是艺术史学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家艺术流派创造个性与艺术语言化合,呈现出的恒常的整体艺术特色,是一种模式重复。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就划分了“雄浑、冲淡、高古、典雅、绮丽、豪放、疏野、清奇、飘逸”等二十四种艺术风格。放眼艺术史,主要有优美、崇高、荒诞、滑稽等审美风格范畴。

优美,是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是古典艺术时代的标准,古希腊雕塑的静穆单纯之优美,中国文人山水画的烟云供养之优美,中国仕女画的谨细雅静之优美,以及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飞天的优美等。

崇高,指形式或内容,超出人的主体性可控范围,给人一种巨大的压迫感,继而激起主体的抗争、振奋,终而升华,审美心理存在一个坎线转折。欣赏悲剧,面对无力回天的情节,无可奈何的命运、撕碎的价值,谁都会起同情悲慨之心,但压迫者并未造成实质性危险,在一定距离之外,人的主体性继而生发、生长,以致凌驾。如同当人登顶山峰,首先被高峻压迫,继而放眼空旷,心胸一下子打开、释放,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激发怜悯与恐惧,以促使此类情绪的净化。”

荒诞,是形式的破碎与扭曲,是内涵的虚无与惨淡,是现代主义艺术贡献的一个重要风格范畴。比如鲁迅先生的《野草》,满纸袒露的黑暗、无助的惨伤、血气淋漓的斑痕,是一颗彷徨于黑暗与光明、过去与未来的“历史中间物”的痛苦灵魂,这种存在主义意义上的“荒诞” 生命感,是鲁迅先生远远超越那个时代诸多启蒙者的地方。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多有这样的作品,毕加索作品中支离破碎的画面,席勒病态的人体,蒙克扭曲恐惧的氛围(图6.9),培根油腻臃肿的肥肉等。

但我们要清楚,艺术最根本的目的,并不仅限于歌颂生命的正面,也对世界与生命的负面进行映现与发掘,如荒诞性、毁灭性、黑暗性等。艺术对生命和世界任何面向的揭示,都是有价值的,或深邃、或辽阔,或柔软、或幽微。

问:在艺术评价中有这样一个词“人书俱老”,您感觉这个“老”与艺术家年龄有关还是与艺术水平相关?

图6.9:《呐喊

爱德华·蒙克
91×73.5cm
蛋彩画结合油画
1893年
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

答:“人书俱老”与艺术家的境界有关。老健、老辣、遒老等,算是艺术境界中最高层次,“老”也是中国审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个艺术家的笔墨与其人格的成熟很有关系。一般来说,中国文人画家的人格成熟与其年龄、阅历相关,艺术家需要将名利、生死等看淡,渐渐放下。当然,技术上磨炼必不可少。人书俱老,即人也老了,书也老了。其实,人的年纪到了,人的人格也相对成熟了,在成熟的人格下自然挥洒的笔墨,可达到一种老健。

“老”有很多种,有自由的、率真的、返璞归真的、厚重雄劲的等。“老”的审美由来与饮食有关,与酒的品位的抽象提升有关。秋天到,谷子成熟,便可酿酒,所以在训诂学中,“酒者,秋也,旧也”。酒,越老越好,正如常说的酒是陈的香,越老的酒涵化的东西越多。酒中有火辣之气,陈酿之后,躁火气收敛,回味更佳,后劲更足。从酒的“老”,化入到书画美的“老”。比如欣赏一株梅花的老杆,是一种力量所在,一种经历时间磨炼的、含藏的力量,又不失回味,与书法中的“人书俱老”,都是气息相通的。一方面,从纯形式感出发理解作品。黄永玉岳麓书院讲座时,有人问怎么理解抽象艺术,为什么看不懂。黄永玉说:“你听过鸟叫吗?”那人说“听过”。“听得懂吗?”“听不懂。”“好听吗?”那人说“好听”。黄永玉说,“那不就得了,抽象艺术也一样。”所以抽象艺术就是让人回到纯形式感。黄永玉用京戏锣鼓比喻,给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锣鼓节奏敷上颜色,就成了抽象画。

问:对于抽象艺术,应该如何理解?

音乐角度理解抽象艺术反而更容易,因为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抽象和最抒情的艺术。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组合而成的艺术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抽象艺术也具备音乐的品质,形式中有节奏、旋律等。当然,音乐又是最容易打动人,使人忧伤或使人快乐的艺术。大家不妨听一下《斯卡布罗集市》,旋律线拉得极缓,极长,极远,忧伤清旷,歌词中芫荽、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等普通花草反复婉转,旋律中兴发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与伤怀的气息。即使没有歌词,音乐旋律同样打动人心。

抽象艺术如同音乐,以纯形式感直指人心,使人兴发感动,直接关联人的情感本质。这也是格式塔中的“异质同构”,音乐一面是抽象,一面是抒情,二者之所以密不可分,在于音乐的结构和人的生理、情感结构等是“同构”的。如《诗经·采薇》中 “杨柳依依”,柳条柔软飘荡,与人的绵绵别绪同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奔流不绝的流水与汩汩汤汤的愁情是契合的。(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理解抽象艺术,要从艺术史的学术逻辑来溯源,理清演变脉络。

按照批评家格林伯格的观点,现代主义艺术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在各个层面上走向专业化、精英化,走向艺术本体媒介材质的反思、自觉与自律的逻辑。这种走向的起始点是照相机的发明,照相机栩栩如生地记录世界,对绘画的模仿功能和写实功能产生巨大的冲击。

面对照相机带来的冲击,画家开始反思绘画的本质。何物是绘画本身所独有的,无法取代的?绘画的本体是其平面性、二维性,而雕塑和建筑则是三维的。在西方艺术史中,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艺术家便建立了一套以解剖学光学透视学为基础逼真模仿世界的造型体系,在二维画面中营造三维的体积和空间。

绘画本身有了本体自觉后,绘画就开始走向平面,焦点透视体系开始解构。从塞尚、高更、凡·高开始,印象派后期的作品已不再追求画面中的体量、透视空间等,而是将画面压缩,探索平面化,这是对古典油画三维世界的挑战,也是媒材自觉的结果。

在照相机出现之前,绘画最早以追求仿真,栩栩如生地反映世界为目标。但照相机出现以后,绘画的仿真性与照相机便无可比性。于是,绘画开始走向抽象,画面形象开始扭曲变形,远离具象写真,这点是照相机无法模仿的。虽然高更、凡·高、塞尚已开始变形,但仍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毕加索早期作品也是如此,仍保留着可以辨认的形。此时,绘画需要进一步推进,超越具象,超越可见的形。从艺术的逻辑讲,把画面中的局部要素进行放大,比如一个色块、一根线条、一片肌理、一个笔触等,独立成像,画面开始走向抽象。

当然,走向抽象的逻辑未必完全是由立体到平面,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局部要素的放大。其他因素同样可以引致艺术家走向抽象。如蒙德里安的抽象冲动,是因其身份与信仰,作为通神学会的会员,蒙德里安有着对世界终极追索的冲动。蒙德里安那些手绘的方方块块中仅有竖线、横线以及红黄蓝三原色,再加点儿黑白,简约到了极致。这是世界最精粹的结构,神赋予的结构,正如叔本华曾认为钻石多面体结构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结构,这便是对永恒追求的冲动。

蒙德里安的三棵“开花的苹果树” 向我们展现了由具象走向抽象的道路(图6.10)。首先一棵具象的苹果树,枝叶完备,树的形象清晰可辨。第二棵苹果树开始走向抽象化时,树干变成了直线或弧线,相互交错,从而产生某种律动感。第三棵再进一步抽象,画面成了点、线、面的组合。

图6.10:《开花的苹果树》

蒙德里安
78×106cm
布面油画
1912年
荷兰海牙市立美术馆

艺术史不会因为从具象走向抽象而停止前进,艺术抽象到极致,仍停留在画布上,能否突破画布呢?使用现成品,突破画布的限制,于是现成品艺术诞生。杜尚是现成品艺术的先行者,当他将小便池拿进展览时,就意味对架上绘画的突破和挑战。

现成品艺术仍依附于物品,艺术还有可能进一步突破吗?不依赖于任何物品,借助身体表达,进而行为艺术诞生。艺术推进到极致,甚至,最后连身体都不需要,而是用意念创造艺术。

问:中国绘画尤为注重笔墨,如果将笔墨与现代科技结合,会不会产生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答:我认为作为一种观念艺术是可以进行创作的。水墨和当下的大数据、AR、VR等技术相结合,可能会摩擦出新的艺术形式。但此时已不能称其为中国画,因为与中国传统文脉的传承出现了断裂。中国画的笔墨讲求点线条中的教养、修为、生命体验等,一点一线中蕴含有微言大义。中国人创造的笔墨传统,已融入中国的文化脉络中,所以如果给新的笔墨形式命名,可称为“实验水墨”“观念水墨”或 “新科技水墨”。若仍在中国画的审美范畴中进行创作,就必须求笔墨之精神,接续传统文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