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史:牛耕、荒地开垦和水利兴修的影响

春秋史:牛耕、荒地开垦和水利兴修的影响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周以来养牛业占有重要地位,但牛一直主要作为祭牲和食用。取人名特意将牛与耕、犁等字相联,这种风俗的出现反映了春秋后期以牛拉犁耕地是时人向往的新生事物。不论牛耕用什么犁,总比人拉犁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因此以牛拉犁耕地的出现是春秋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它大大推动了农田的开垦。由于牛耕和铁器的出现,春秋各国加强了对荒地的开垦。各国统治者为了提高农田的产量,已十分重视沟渠的整修。

春秋史:牛耕、荒地开垦和水利兴修的影响

商周以来养牛业占有重要地位,但牛一直主要作为祭牲和食用。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判断,大约到春秋时才开始将牛使用到生产上去,并代替人力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动力80。《国语·晋语九》:“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是说晋国的范氏、中行氏在晋国贵族间的斗争中失败后,他们的子孙逃到齐国农民,将宗庙中作牺牲的牛改为耕地的工具81。《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更明确说明一般耕牛已不作祭品,但其生的小牛还可当祭品。山西浑源出土的春秋晋国的铜牛尊,其鼻穿环(现藏上海博物馆),从另一侧面证明牛已被牵引以从事劳动。

春秋时由于牛耕成为时尚,所以许多人名往往以牛和耕、犁相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述了孔子七十七著名弟子的名字,其中就有“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论语·颜渊》:“司马耕问仁。”孔安国注:“牛,宋人,弟子司马犁。”取人名特意将牛与耕、犁等字相联,这种风俗的出现反映了春秋后期以牛拉犁耕地是时人向往的新生事物。

春秋时耕牛究竟拉什么犁?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犁的起源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石犁。到春秋时各地仍然使用石犁,如山西芮城、浙江舟山、江苏吴县均出土了春秋石犁。除石犁外,浙江长兴、江苏溧水丹徒先后出土了春秋时代的铜犁和铧,证明金属犁同时被人们使用。不论牛耕用什么犁,总比人拉犁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因此以牛拉犁耕地的出现是春秋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它大大推动了农田的开垦。

由于牛耕和铁器的出现,春秋各国加强了对荒地的开垦。在春秋初,中原许多地方树木丛生,荒地遍布。如前所述,郑国祖先迁到新郑时,这里荒草杂木遍野,他们“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左传》昭公十六年),将荒野变成耕地。姜戎定居晋国“南鄙”,开始时“狐狸所居,豺狼所嗥”,经过“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左传》襄公十四年),荆棘丛生之地变为农田。楚国由于开垦的新地较多,楚大夫掩在全国登记“土泽地田”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使统治者在新垦的土地上得到大量的税收。由于春秋各国不断地垦荒,使原来各国边境之间的空地大大减少,如宋、郑之间原来尚有很多空地,郑人先后在这儿建立了六个邑,安置宋逃亡的族人(《左传》哀公十二年),使两国间的荒地变为城市和绿洲。正因为春秋时荒地大量开垦,到战国时国与国之间紧密相连,出现了“邻邑相望”(《庄子·胠箧》),“鸡鸣狗吠之声相闻,而达乎四境”(《孟子·公孙丑上》)的繁荣局面。(www.xing528.com)

东周时农田水源基本上仍靠自然界的恩赐,等待天上雨水的降临。《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意思是说蓬蓬勃勃的黍苗,是阴雨润泽了它。《国语·齐语》:“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更明确地表明农田耕好之后得等待天上雨水的来临,庄稼的成长仍主要依赖大自然的降雨。

但春秋以来人工灌溉开始有明显的发展。各国统治者为了提高农田的产量,已十分重视沟渠的整修。如郑国的执政“子驷为田洫”(《左传》襄公十年),另一执政“子产使田有封洫”(《左传》襄公三十年)。随着铁农具的逐步推广使用,提高了挖土的效率,促使各国不断兴修水道堤防、人工水库,人工运河等水利工程。《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毛传:“汝,水名,坟,大防也。”《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的“防”也是指堤防。楚庄王时令尹孙叔敖在淮河流域修建水渠系统,“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淮南子·人间训》)。《太平御览》卷七二:“淮南子曰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娄之野,又《舆地志》、崔寔《月令》云:孙叔敖作期思陂即此是也。”期思陂在今河南固始一带,孙叔敖是将古期思水(今史河和灌河)引入众多的中小陂塘而形成期思—雩娄渠导工程,期思陂的兴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参82。后来孙叔敖之孙掩在规划土地时,也将修蓄水池作为农田灌溉的重要内容。春秋时在兴修水渠的基础上开始修建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据记载当时修筑的运河有陈国和蔡国之间沟通沙、汝水的运河,“(徐)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导(通)沟陈、蔡间”(《水经注·济水》引《徐州地理志》)。有楚郢都通汉水的运河,据《水经注·沔水》载,楚灵王筑章华台(今湖北监利西北),开凿了该台与郢都相通的河道,“言此渎,灵王立台之日,漕运所由也。其水北流注于杨水”,杨水西达郢都,东可通汉水。又有太湖长江的运河,“吴左故水道,出平门(苏州北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扬州)”(《越绝书·吴地记》)。更有吴王夫差开凿联结长江、淮水的邗沟,《左传》哀公九年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后又开深沟通沂、济水(《国语·吴语》)。这些运河的开凿,对春秋时的水运有重大意义,同时对陈、蔡、楚、吴、宋、鲁等国的农田灌溉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