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北亚市场网络形成:隋唐五代十国海上丝绸之路史

东北亚市场网络形成:隋唐五代十国海上丝绸之路史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山东沿海出发,其海上航道往来畅通,已经构成了与外界紧密联系的交通网络。由于有“新罗所”“新罗坊”、赤山法华院、新罗村等组织,在张保皋国际海洋贸易网络中心赤山浦,新罗人民过着安稳、蒸蒸日上的生活。

东北亚市场网络形成:隋唐五代十国海上丝绸之路史

唐朝时期,山东沿海港口众多,锚地设施组建完善,航海所需的物资供应充足,所以各地海船多在山东港区泊碇,山东半岛也由此成为当时北方最具实力的海事中心。从山东沿海出发,其海上航道往来畅通,已经构成了与外界紧密联系的交通网络。客货船舶从山东各口岸定期或不定期地始航,或北达辽东半岛,再转运渤海国;或东赴高丽新罗日本(详见前述隋唐五代十国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航线);或南下东南沿海城市,进入江浙港湾,与南线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云溪友议》卷上曾记载:“登州贾者马行余,转海拟取昆山路,适桐庐时,适西风而吹到新罗国。”桐庐在今浙江省富春江中游,通过杭州湾出海,与北方通航,马行余所经由的南路海道,已远达此处。当时,通过这段海路从事商业性运输,获利甚丰,所以很多新罗人和新罗船加入海运行业之中,往来于密、楚二州。这说明,唐代北路航线的航行者也曾涉足南路航线。北、东、南三向航线帆橹齐发,漂洋过海,充分显示出唐代山东的航海能力。山东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由此进入极盛。[177]

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实际上也是贸易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除官方贸易往来外,私人贸易也曾十分盛行,在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经营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非常著名、很有影响的人物。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物的历史面目、活动内容和种种事迹,在史书上少有记载,或虽有记载但没有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韩国历史上著名的海上国际经营家,对韩国、中国、日本以及更为广大地区的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张保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唐朝后期,当时新罗和唐王朝中央势力开始衰微,地方势力抬头。新罗真骨贵族阻断了地方势力参与中央朝政的可能,致使后者只能利用当时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转向海外贸易,其中主要对象是中国,但也有日本。而当时的中国藩镇割据严重,政府鞭长莫及,从而迎来韩中非官方贸易的空前繁荣。这种海上贸易也扩及日本,日本在对马岛设立了新罗语翻译。新罗与唐之间频繁的海上贸易活动,促使在山东半岛和江苏沿海一带出现了新罗人的居民点,张保皋在山东文登县赤山村建立的法华院,颇具规模。张保皋是新罗时期最大的海上巨富和黄海船队的创立者。[178]

据唐朝人杜牧记载:“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载,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太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179]唐太宗太和二年(828年)张保皋回国。回到国内后,奏请兴德王在全罗南道,海上交通要冲莞岛设清海镇,即要净海,要保持海上交通的安全,太和后海盗掠卖新罗人为奴婢之事被禁绝。

除了在新罗设立清海镇,以武力扫荡海盗,确保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外,张保皋还利用控制新罗国西南海上的优势,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上经验,发挥自己对中国情况熟悉的特长,开始从事利润丰厚的国际贸易。他动员和组织在中国大陆,特别是山东半岛一带的新罗侨民,在山东半岛的赤山浦建起了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基地,“登州文登法华院就是张保皋船队的大本营之一”[180]

赤山浦是唐朝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又是新罗人经黄海,横渡航线来中国大陆的一个中转站,因此赤山村成为 “在乳山、登州(今蓬莱)、崂山(今青岛八水河村)等十几个地方形成了纯新罗人居住的新罗村”的中心。赤山法华院不仅是求神拜佛的寺院,而且是张保皋外交活动的处所,是国际海洋贸易的一个据点。唐政府、新罗和日本三国使者经常出入法华院,而且张保皋国际贸易船队也经常出入赤山浦,这进一步提升了山东半岛作为唐王朝对外贸易和友好交往基地的重要地位。以新罗清海镇、登州法华院为中心,逐渐形成唐朝中、日、韩之间的贸易网络。

1.清海镇成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网络总部

新罗人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山东半岛和扬子江京杭大运河、江苏省、浙江省沿海一带的港湾附近,特别是山东半岛一带,就归属张保皋统辖,形成统一的新罗人大汇合。这样以朝鲜半岛的莞岛(清海镇)、山东半岛的赤山村、淮水入海处的涟水、内陆大运河要冲楚州(今淮安)、京杭大运河和扬子江交汇处的扬州、浙江明州(宁波)、福建的泉州以及日本的太宰府(九州岛)为基点向四周辐射,连接唐朝、新罗、日本三国的庞大海洋贸易网络就形成了。(www.xing528.com)

张保皋的清海镇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网络的总部,或者说是大本营,向四周辐射。由张保皋总负责称“大使”。清海镇总部的组织有兵部和民部。兵部的组织有部长、兵马使、六骁将,兵部使拥兵一万。民部类似于海洋贸易部,设遣唐卖物使和对日回易使两个专职。[181]张保皋把新罗国清海镇和山东半岛的赤山浦作为韩、中、日三国贸易的重要基地和主要信道,几乎垄断了韩、中、日三国的海上贸易,是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集团,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王”。“王遂召保皋为相,以年代守清海”,担当起保卫海上大通道的重任。[182]

2.唐、新罗海上丝绸之路的网络点

张保皋以清海镇为总部开辟了通往中国、日本的海上国际贸易航线,建立了包括渤海、黄海、东海、日本海在内的海洋贸易网络圈。以中国山东半岛最东端的登州赤山浦(石岛湾)、密州大珠山、海州宿成村、泗州涟水、楚州、扬州、台州为据点建立了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在内的互联网络。

赤山法华院是张保皋对唐贸易的网络点,是遣唐卖物使兵马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张保皋进行外交、贸易活动场所。正因为赤山浦、赤山法华院是张保皋对唐贸易的重要据点,向四周辐射,近的张家埠、登州、文登、靖海、成山、乳山,远的向北到达幽州,向西经登州、莱州青州、历城、汴州、洛阳潼关直达长安。由于有“新罗所”“新罗坊”、赤山法华院、新罗村等组织,在张保皋国际海洋贸易网络中心赤山浦,新罗人民过着安稳、蒸蒸日上的生活。由赤山浦沿海岸线向南航行,经乳山就到大珠山,是张保皋国际海洋贸易航海一个支柱点,大珠山正东隔海就是新罗国,距琅琊以北不远,张保皋在此设置造船厂,以支助国际海洋贸易船队,进行船只的修理。沿海岸继续向南航行,就到了海州管辖内的东海县鹰游山海口,很多新罗人长期生活在鹰游山地区,是张保皋国际海洋贸易的又一个基地。

继续沿海岸向西航行,就到了淮河入海口涟水,是张保皋国际海洋贸易船队进入淮河的必经之地,也是张保皋国际海洋贸易船队在此建立的一个支点。这里建有新罗坊,坊有专知官,有总管。专知官,相当于知县、知府。由涟水经淮河继续西行,即到达楚州(今江苏淮安)。楚州位于淮河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通往中国内陆和江南的水上交通枢纽。张保皋把这里作为发展国际海洋贸易,对大唐贸易的另一个基地,把这里新罗居民同样组织起来,建立了新罗坊。沿邗沟大运河南下,就到达扬州。扬州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唐代南北交通的枢纽。扬州有大食、波斯贾人居住,尤以新罗商人最多。由扬州渡江经京杭大运河南段江南河即到达浙江杭州,由杭州东南行或由杭州湾航行五百多里,即到达另一个贸易基地明州(今宁波市),它是居住在浙东的新罗人居住中心。

此外,张保皋在日本以博德(筑前)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网络点。在博德设置了贸易支店,建立连接了对马岛、壹岐岛、平户岛、长门(下关),势达京都横川的贸易网络。张保皋除了进行中转贸易外,也进行中国与新罗、新罗与日本的直接贸易,同时不仅单纯进行货物贸易,也为客商提供各种服务,如为日本人去唐朝提供必要的船舶、水手、艄公、译语、修船、食宿、招待服务等。[183]

唐末五代之际,中原王朝与浙、闽地区的联系已被吴、楚、南唐隔绝,仅仅能够通过海路而相互沟通。闽王审知便开辟出从福建直抵山东登州、莱州的航线。这实际上仍然是唐代山东南路航线的旧道。《旧五代史》记载:“是时,杨氏据江、淮,故闽中与中国隔越,审知每岁朝贡,泛海至登莱抵岸。”[184]由于福建驶往登州、莱州的航程太过遥远,“往复颇有风水之患,漂没者十四五”[185],航海者付出的代价相当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