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唐盛衰:李唐王朝建国报仇,小太宗的南征北讨与强邻契丹

后唐盛衰:李唐王朝建国报仇,小太宗的南征北讨与强邻契丹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令孜一度拥立僖宗,这个僖宗称之为阿父。后唐太祖李克用像后来李克用的势力愈发膨胀,到了923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大兵压境,灭了后梁王朝,改朝换代,由于李唐王朝对李克用又怕又拉拢,于是赐姓为李,这个时候建国称帝,他以李唐王朝的正宗自居,并且打击李唐王朝的对立面,等于说给李唐王朝报仇。后唐庄宗李存勖像李存勖南征北讨开疆拓土,的确有水准,被人们称之为小太宗。第三是强邻契丹。

后唐盛衰:李唐王朝建国报仇,小太宗的南征北讨与强邻契丹

前面说到辽朝的建立,这个时候五代政权就像走马灯一样。当时不仅北方有割据政权,南方也是如此。有的政权是比较稳定的,有的政权开始不错但是不得善终。有一个皇帝,就是当时西川节度使王建。原先他是唐朝的臣子,也给唐朝立过功,后来被派遣到成都一带,他就拥兵自重,杀掉了当时唐僖宗重视的大太监田令孜。田令孜一度拥立僖宗,这个僖宗称之为阿父。这王建不买账,索性杀掉了田令孜,[1]而且自己称雄于蜀中,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前蜀。

王建的墓咱们今天发现了,大家还可以去成都看。王建的墓是今天帝王墓之中少有的平面墓,他没有在地底下建墓室,而在地表搭建墓室,上面有土丘。王建在蜀中掌权达三十年之久,蜀中本身就是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社会比较稳定,老百姓幸福指数高。其实好些文化的面貌,几千年没大改,今天成都人民也非常悠哉,几千年如是。王建还能够用人,一大批北方的汉族知识分子投奔他。当时陈垣先生《胡注通鉴表微》里就阐发了一大段话,他说当时有的人骂王建叫做贼王八,这是骂人语,骂得非常难听。但是这个王建还能招贤纳士,稳定社会,很多人称颂。所以有的人的行为连贼王八都不如,又作何评论呢?[2]的确是这个样子,许多时候南方政权是比较稳定的。

现今的王建墓

而北方这个时候出现的政权就是后梁和后唐,后唐本是沙陀族。在五代出现过沙陀三朝:一个就是后唐,一个是后晋,一个就是后汉。沙陀族是突厥的一支,一度还是唐王朝的雇佣兵。后来在平息黄巢起义的过程中,李克用异军突起,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克用是独眼龙,而且有自己的胆略,喜怒不形于色,城府很深。当时唐王室拉拢他,封他为河东节度使,在今天太原一带,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他的力量很强,一度唐朝皇帝很怕他,甚至唐昭宗在位时期,想用朱温、韩建、李茂贞的势力去架空他,但是这些计策都失败了,唐王朝封李克用为晋王。

后唐太祖李克用像

后来李克用的势力愈发膨胀,到了923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大兵压境,灭了后梁王朝,改朝换代,由于李唐王朝对李克用又怕又拉拢,于是赐姓为李,这个时候建国称帝,他以李唐王朝的正宗自居,并且打击李唐王朝的对立面,等于说给李唐王朝报仇。其形象很光明正大,都是维护李唐正统的合理性。

后唐庄宗李存勖像

李存勖南征北讨开疆拓土,的确有水准,被人们称之为小太宗。李克用在自己的弥留之际,给李存勖三支箭告诉李存勖,你得用这个箭给我报仇,有三个人是咱们的大敌。第一个是梁,也就是朱温。朱温是他的死敌,自从黄巢起义之后,李克用的势力和朱温的势力斗法长达四十年之久,双方水火不容。第二个是燕国,燕国刘仁恭割据政权,他的儿子刘守光被朱温封为燕王,也是仇敌。第三是强邻契丹。他们原先都跟咱们保有信义,结果背信弃义,所以你得报父仇。[3]果不其然,李存勖称帝以后完成了他父亲的使命,灭了朱梁王朝不说,还灭掉了岐,这个岐是李茂贞建立的,而且灭掉了前面提到过的王建政权,也就是前蜀。他在进行着统一,这个步伐非常之快,人们以为下边发生的事情会像李唐王朝取代隋代一样会势如破竹,于是当时人们称李存勖为小太宗,就像贞观之治时候李世民一样。

但是人们没有看到他的另外一面,李存勖也是一个骄奢淫逸之君,他承平日久觉得自己飘飘然了,所以跟当年南征北讨的有为气象完全不同,大搞腐败,骄奢淫逸,气数已经丧失。李存勖的皇后刘氏(民间叫刘玉娘),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名,是一个恶毒、贪婪、虚荣的女人。为什么这么讲?这个人出身非常寒微,原先她是卖唱的女子,随着她的父亲刘山人一起,一边乞讨一边卖唱,以此糊口。但是刘玉娘非常有姿色,后来选到了晋王府第成为歌女,而阴差阳错和李存勖相见,李存勖看刘玉娘非常漂亮,索性纳这个歌女给了自己当妾。李存勖有正室有偏房,但是刘玉娘不满足于这样的状态。李存勖顾及刘玉娘出身寒微,不敢把刘玉娘扶正,怕长房夫人和其他夫人都不干,他心里头打鼓。偏巧这个时候刘玉娘非常爱吹嘘,她说自己本身是名门之后,自己的父亲已死,她才流落到民间,成为歌女,这都迫于无奈,给自己脸上贴金。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她的生身父亲真找来了,刘叟(也就是刘大爷)听说自己的女儿已经富贵,于是找到宫廷之外通禀,说我是刘玉娘的生身父亲。这个消息传到了李存勖耳朵里头,李存勖这个人还非常热情,他一听自己的岳父来了赶紧派人相迎,没想到刘玉娘阻拦,刘玉娘说这不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早就兵乱之中死掉了,这个人一定是冒名顶替的,是在骗钱财,所以勒令手下人鞭打自己的生身父亲(有人说活活打死了)。[4]世上就有这样虚荣的心狠的女子,连自己的父亲都敢下手,她什么事还干不出来呢?

而李存勖的政权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很重要一条,就是他内部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原先跟他出生入死的人非常贫寒,尤其是那些亲兵卫队,他们的家眷还在老家。有故事说当时又闹了大灾,想让皇帝打开府库,用金银绸缎来赈灾,没想到皇帝都点头了,这时候谁阻拦?刘玉娘。刘玉娘还非常贪财,她索性横插一杠子说我没钱,面对这群将领,还有皇子,拿出首饰,告诉手下臣僚,我就剩这么多,你们看着办,这就是所有的资财。既然话都这么说,皇帝也没法往下接话了,赈灾就不了了之。但是这种行为和态度激化了阶级矛盾,一大堆人不想为李存勖出生入死,于是闹出了兵变。[5]

这个人叫李嗣源。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平息叛乱后拥兵自重,镇守邺都(今河北大名),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李嗣源在石敬瑭怂恿下叛变,[6]李存勖迫不得御驾亲征。但是这场仗打得非常不顺利,因为手下人离心离德,李存勖也负了重伤,被流矢也就是乱箭射中,奄奄一息,人们把他抬回来,他还有口气,这个时候他说渴,想喝水,喝完之后就咽气了。而他的夫人刘玉娘干吗呢?刘玉娘找到李存勖的从兄,带着一堆珍宝细软想私奔,但是大兵压境,私奔不成,这个时候她又想落发为尼,没想到被李嗣源的乱兵追上,把她活活吊死。就这么样的一个狠毒女人,最后也咎由自取,自食其果。

这个事件有一篇文章值得咱们去读,就是欧阳修他们写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大家在中学学过这一篇。如果结合历史背景仔细分析,你会发现欧阳修在阐述历史的规律:这些人原先出身于行伍,甚至出身于市井,摇身一变成为帝王,实际上他的基础并不牢靠,那就需要加强修养,就需要提高德行,才能获得民心。但是这样的工作不到位,于是社稷就有可能荡覆,所以《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揭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引用《书经》的话,说“满招损,谦得益”。好些政权都是如此,甭管是黄巢,还是李存勖。原先还不错,在称帝以前他克勤克俭,可是此后满招损,不断地腐败加剧了国家机器覆亡的速度,李存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欧阳修就总结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他开门见山就摆出这么一个道理,的确有的条件是命中注定的,可是也有人操纵的空间。天时、地利、人和之中,人和占据很大的比重,有的时候能够化害为利,有的时候也能自毁长城。所以欧阳修看到这重道理,提出一个关键的命题,“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都成为咱们至理名言,不能不说是在复杂的历史变化之中总结的至理。司马光也批评庄宗“不知为天下之道”。[7](www.xing528.com)

《(新)五代史·伶官传》

虽然出来了李嗣源之乱,李存勖兵败身死,他的夫人刘玉娘也被弄死,但是这个后唐王朝还没有改,因为这个刚才说的李嗣源本身也是李克用的一子,索性就称帝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唐明帝。唐明帝把大位给了他的儿子李从厚,李从厚就是唐闵帝,李从厚还有一个义兄李从珂,他是凤翔节度使。李从厚想把李从珂调动到太原当河东节度使。这个军队调动是让大树连根拔,许多军阀是不干的,因为调动后自己的羽翼就没了。其中利害李从珂心知肚明,所以他索性叛变,而李从厚死掉了,李从珂称帝,这就是唐末帝。

李从珂登基以后也想收拾异己,这个时候眼中钉是石敬瑭。您听这个名字熟了吧,这就是后晋皇帝石敬瑭。石敬瑭是李从珂的姐夫,当时他把石敬瑭调防,想把石敬瑭从河东(也就是山西这儿)调到郓州(山东这儿)当节度使。石敬瑭索性兵变,他依靠的是契丹。契丹盼来的时机出来了,中原王朝大乱,而且有人亲近它,石敬瑭索性答应契丹的皇帝耶律德光,割让幽云十六州,[8]这下等于中原门户大开,为了当皇帝不择手段,所以石敬瑭留下了千古骂名。

[1]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中景福二年:“王建屡请杀陈敬瑄、田令孜,朝廷不许。夏,四月,乙亥,建使人吿敬瑄谋作乱,杀之新津。又告令孜通凤翔书,下狱死。建使节度判官冯捐草表奏之曰:‘开匣出虎,孔宣父不责他人;当路斩蛇,孙叔敖盖非利己。专杀不行于阃外(朝廷之外),先机恐失于彀中。’”

[2] 《通鉴胡注表微·边事篇第十五》:“唐昭宗乾宁四年,王建镇西川,蛮亦不敢侵盗。”(胡三省)注曰:“史言安边之术,惟洞知近塞蕃落情伪而折其奸,则外夷不敢有所侮而动。”(二六一)陈先生云:“安边之术,首在不贪不暴,蜀王建号‘贼王八’,然其镇蜀初政,不独能抚民,且善待士,故唐末人士之避乱者多往依之,卒能据有全蜀三十余年。身之称之,愧乎‘贼王八’之不如者耳。”

[3]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上开平二年:《考异》引《五代史阙文》:“世传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梁,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善志,死无恨矣!’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庭。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将负之以为前驱。凯旋之日,随俘馘纳矢于太庙。伐契丹,灭朱氏,亦如之。”又《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 《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传·皇后刘氏》:“其父闻刘氏已贵,诣魏宫上谒。庄宗召袁建丰问之,建丰曰:‘臣始得刘氏于成安北坞,时有黄须丈人护之。’乃出刘叟示建丰,建丰曰:‘是也。’然刘氏方与诸夫人争宠,以门望相高,因大怒曰:‘妾去乡时,略可记忆,妾父不幸死于乱兵,妾时环尸恸哭而去。此田舍翁安得至此!’因命笞刘叟于宫门。”

[5] 《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传·皇后刘氏》:“明年三月,客星犯天库,有星流于天棓。占星者言:‘御前当有急兵,宜散积聚以禳之。’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庄宗许之,后不肯,曰:‘吾夫妇得天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宰相论于延英,后于屏间耳属之,因取妆奁及皇幼子满喜置帝前曰:‘诸侯所贡,给赐已尽,宫中所有惟此耳,请鬻以给军!’宰相惶恐而退。及赵在礼作乱,出兵讨魏,始出物以赉军,军士负而诟曰:‘吾妻子已饥死,得此何为!’”

[6]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上之上天成元年:“是后嗣源所奏,皆为绍荣所遏,不得通,嗣源由是疑惧。石敬瑭曰:‘夫事成于果决而败于犹豫,安有上将与叛卒入贼城,而他日得保无恙乎!大梁,天下之要会也,愿假三百骑先往取之;若幸而得之,公宜引大军亟进,如此始可自全。’”

[7]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下显德六年:“夫天子所以统治万国,讨其不服,抚其微弱,行其号令,壹其法度,敦明信义,以兼爱兆民者也。……盖庄宗善战者也,故能以弱晋胜强梁,既得之,曾不数年,外内离叛,置身无所。诚由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故也。”

[8]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后晋纪一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上天福元年:“契丹主谓石敬瑭曰:‘吾三千里赴难,必有成功。观汝器貌识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为天子。’敬瑭辞让者数四,将吏复劝进,乃许之。契丹主作册书,命敬瑭为大晋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筑坛于柳林,是日,即皇帝位。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环、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