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中之乱:永昌太守任命争议引发抗拒

南中之乱:永昌太守任命争议引发抗拒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雍闿被东吴任命为永昌太守后,遂率兵前往永昌。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人并不承认雍闿的太守之位,他们率领郡内的吏民,关闭边境抗拒雍闿。

南中之乱:永昌太守任命争议引发抗拒

领导者:雍闿、朱褒、高定、孟获

地域范围:★★★(牂牁郡、越雟郡、建宁郡、永昌郡及汉嘉郡旄牛县等)

起讫时间:★★★★〔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夏至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秋〕

战争规模:★★★★

影响力:★★★★

组织目标:无

最终结局:被诸葛亮率军镇压

南中地区是蜀汉少数民族聚居区,自刘备入蜀后即屡次兴起反叛。如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越雟郡夷王高定(《华阳国志》作高定元)起兵作乱,并进攻越雟郡新道县(今四川屏山)。时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的李严率军驰救,击破叛军,高定又归降蜀汉,然而并未深服。因此,这一地区本就蕴藏着反抗的种子,时机一到即发生变故。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刘备薨于永安宫,益州郡(即后来的建宁郡)大姓雍闿听说后自认为无人能制,行为日益骄纵不法。尚书令、中都护李严听说后,先后给雍闿写了六封信,反复陈述利害关系,劝告雍闿不要造反。雍闿只有一纸回书,语气甚为桀骜。信中大意是,听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在天下鼎立,号称正朔的就有三个,所以像他这样的远人心中惶惑,不知道哪里才是所归之处。不久益州郡发生反抗,太守正昂被杀,雍闿暗地命人向孙权输诚。是时吴、汉之间尚未恢复邦交,交趾太守士燮诱导雍闿东归,东吴遥署雍闿为永昌太守。士燮因此功而被迁为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弟士壹也被任命为偏将军,封都乡侯。先前刘备攻灭刘璋时为避免尴尬,将刘璋迁至南郡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居住;孙权诛杀关羽后又任命刘璋为益州牧,驻扎在秭归(今湖北兴山)。雍闿反叛的消息传来,孙权觉得有机可乘,又任命刘璋的次子刘阐为益州刺史,驻扎在交州和益州的边境。

诸葛亮听说益州郡人心不稳,又雍闿远通孙权,遂命司金中郎将(监管制造农具和军械的官员)张裔改任益州太守,径直前往益州郡上任。雍闿趑趄不宾,假作鬼神之言:张府君就好像瓠(葫芦的一个变种)壶一样,表面虽然光洁但内里却委实粗糙,不足以被杀掉。他命人绑缚张裔送到了东吴。

雍闿被东吴任命为永昌太守后,遂率兵前往永昌。而永昌尚在益州郡之西,道路壅塞,与蜀汉本境隔绝。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人并不承认雍闿的太守之位,他们率领郡内的吏民,关闭边境抗拒雍闿。雍闿数次移檄永昌,反复言说,吕凯回书便以雍闿的先祖什邡侯雍齿为例,劝告雍闿幡然悔悟:“天降丧乱,奸雄乘衅,天下切齿,万国悲悼,臣妾大小,莫不思竭筋力,肝脑涂地,以除国难。伏惟将军世受汉恩,以为当躬聚党众,率先启行,上以报国家,下不负先人,书功竹帛,遗名千载。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昔舜勤民事,陨于苍梧,书籍嘉之,流声无穷。崩于江浦,何足可悲!文、武受命,成王乃平。先帝龙兴,海内望风,宰臣聪睿,自天降康。而将军不睹盛衰之纪,成败之符,譬如野火在原,蹈履河冰,火灭冰泮,将何所依附?曩者将军先君雍侯,造怨而封,窦融知兴,归志世祖,皆流名后叶,世歌其美。今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遗托孤,翊赞季兴,与众无忌,录功忘瑕。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盖闻楚国不恭,齐桓是责,夫差僭号,晋人不长,况臣于非主,谁肯归之邪?窃惟古义,臣无越境之交,是以前后有来无往。重承告示,发愤忘食,故略陈所怀,惟将军察焉。”吕凯为秦丞相吕不韦之后,汉武帝开辟西南地区时将吕家迁入,该地遂以不韦为名。吕家为当地大姓,吕凯在郡中又甚有威信,因此雍闿也不便逼迫他。

受雍闿反抗影响,越雟夷王高定再次举兵作乱,他攻杀越巂太守将军焦璜,举郡称王而叛;而牂牁郡丞领太守朱褒亦恣睢不宾。诸葛亮认为国家正逢大丧,何况用兵的时机也不成熟,因此只命越巂太守龚禄驻扎在离郡治八百余里的安上县,遥领越巂郡,又派益州从事常房(《华阳国志》作常颀)巡行益州南部诸郡。但常房没有很好地理解诸葛亮的意图,到牂牁郡听说朱褒的行径后,将朱褒的主簿收缚讯问,并且诛杀了他。朱褒大怒,率领属下攻杀常房,并且诬告他谋反。诸葛亮明知常房死得冤枉,但为了安抚朱褒,还是诛杀了常房诸子,并将常房的四个弟弟送往越雟郡安置。然而朱褒仍然怙恶不悛,最终还是以牂牁郡响应雍闿的反抗。这时益州郡的蛮夷并不亲附雍闿,雍闿就让在夷汉之中广有威信的孟获前去劝说各少数民族,声称蜀汉官方要他们提供胸前长有黑毛的乌狗三百头,又要螨脑三斗,还要长度在三丈以上的新木三千根。乌狗和螨脑本就是难寻之物,而新木因为木质坚硬,生长委曲,长度达到两丈的都十分罕有。各少数民族听后都信以为真,遂跟从雍闿作乱。

当时蜀汉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曹魏在北方虎视眈眈,东吴觊觎于东,内部又发生了这样的反抗,诸葛亮身上的担子自然很重。曹魏朝臣普遍认为刘备一死,蜀汉将毫无作为,因此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葛璋等都给诸葛亮发来书信,陈说天命人事,想要让蜀汉举国称藩。诸葛亮并不答书,而是写了一篇《正议》以作回复,他先列举了项羽虽秉帝者之势但却卒不免祸,光武帝刘秀凭借数千羸卒在昆阳之郊摧毁王莽大军的正反两个例证,表明“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的观点,并且他认为“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苏秦、张仪)诡靡之说,奉进驩兜(三苗族首领)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最后诸葛亮义正词严地表示:“《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www.xing528.com)

为了缓解蜀汉内外的严峻局势,诸葛亮首先打算与东吴结盟。尚书邓芝对诸葛亮说:“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诸葛亮认为邓芝是合适的人选,就委派邓芝前去东吴修好。孙权心中狐疑,并没有约见邓芝。邓芝于是自表求见孙权:“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孙权这才约见邓芝,开口说道:“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邓芝回答道:“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孙权沉默良久,也认为邓芝言之有理,于是和魏国断交,并派遣辅义中郎将张温前往蜀汉答礼。

次年诸葛亮“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并没有急于克难。直到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三月,诸葛亮才率兵南征四郡,刘禅诏赐诸葛亮金铁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临行前参军马谡出送数十里,诸葛亮对马谡说:“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马谡提出心战之策:“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深以为然,遂以此作为此次征战的指导思想。

蜀汉大军分为三路,诸葛亮自统一军从安上县经由水路到越雟郡,另派遣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李恢进兵益州郡,并以犍为太守广汉人王士为益州太守,而以门下督马忠为牂牁太守向牂牁郡进兵。

越雟夷王高定听说诸葛亮大军到来,遣军分驻汉嘉郡旄牛县、越雟郡定笮县、卑水县等,并在各地多作垒守。诸葛亮因为高定部众分散,想要等到高定部众集合之时方才征讨,因此将军队驻扎在卑水县。结果高定的部属斩杀雍闿,诸葛亮又杀高定,孟获遂代统雍闿部众。

李恢向益州郡进兵途中遭到诸县叛军的合围,他们大相纠合,将李恢困在了昆明。当时李恢的军队远少于叛军,一时又没有诸葛亮的消息,李恢本是益州郡俞元县(今云南澄江)人,于是以乡土之谊欺骗叛军头领,说官军粮尽,想要打算退还,而他自己有很长时间未曾回乡,今日方才得回,不可能再回北方去了,想要与叛军共同计谋,所以现在以诚相告。叛军相信了他的话,围城之势稍稍放缓。李恢趁机从城中突出,大破叛军,追亡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诸葛亮声势相连。而同时,马忠也平定了牂牁郡。诸葛亮无后顾之忧,遂得以全力进攻孟获。

该年夏五月,诸葛亮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因为听说孟获在当地人心目中深有威信,所以才务求生擒。等到擒获孟获后,诸葛亮将其置于营阵之间,问他道:“此军何如?”孟获不以为然,他说先前不知虚实,所以才会失败。现在蒙诸葛亮准可观看营寨,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就很容易取胜。诸葛亮但笑不语,将孟获放还,吩咐他合兵再战,但之后孟获又被捕获。经过多次被擒、放还,孟获终于心服口服,他说道:“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诸葛亮遂引兵到滇池,南中四郡皆平。诸葛亮对南中各部族首领都予以留用,有人对此表示不解,诸葛亮解释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为了对南中地区予以有效管理,诸葛亮对南中行政区划做出重要调整:将益州郡更名为建宁郡,并分建宁、永昌两郡的云南县、梇栋县、青蛉县、姑复县、邪龙县、楪榆县、遂久县、云平县、永宁县九县设立云南郡,同时又分建宁郡、牂牁郡的律高县、句町县、宛温县、漏卧县、毋掇县、贲古县、胜休县、镡封县、汉兴县、进乘县、都篖县等十一县设立兴古郡。

同时他对有关人员做出表彰:庲降都督李恢加安汉将军,封汉兴亭侯,并将交州刺史治所移至建宁郡味县。马忠实任牂牁太守。诸葛亮上表称颂吕凯、王伉:“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余年,雍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于是以吕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王伉为永昌太守,亦封亭侯。

诸葛亮又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中,设立五部,因其所当无前,故号为飞军。而将其中身体羸弱的配给当地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并设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此即南人所称的“四姓五子”。诸葛亮征辟少数民族中的优秀人才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孟获为官属,爨习官至领军,孟琰辅汉将军,孟获御史中丞。诸葛亮又因为少数民族不服当地大姓管束,就劝令大姓拿出一定数量的金帛,将那些不方便管理的少数民族收为部曲,如果部曲达到一定数量还可以累世袭官。这样大姓虽然损失了一定财物,却换得了政治权力和被官方认可的世袭特权;少数民族因为贪图财物,被大姓变相管理,减轻了对中央政府的反抗程度;朝廷则可以居中调控,使行政成本大大降低。这是诸葛亮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足以为后人借鉴。

南中平定后,诸葛亮从南中调拨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为军国之用,南中成了北伐的后勤基地。后续几年国家费用不乏,其中都有南中的功劳。

东吴听说南中平定,将刘阐从边境调回朝中,任御史中丞,南中警报遂告解除。

点评:雍闿等人趁蜀汉东征失败、军力衰弱、元首新丧、主少国疑的时候发动反抗,南中地区遍地烽火,委实给蜀汉造成了很大麻烦。好在雍闿等人没能从南中北上,攻打永昌又被吕凯所抑,因此反抗范围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所以诸葛亮在与东吴达成外交一致后,得以有余暇发展生产、囤积粮草,在半年时间里就将反抗完全镇压下去。而且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开发当地的资源,诸葛亮又采取了多方措施,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部落与汉民族的融合,同时也使南中地区成为北伐的可靠后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