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问题的社会意义及研究成果

民族问题的社会意义及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少数民族人口占省区总人口的比例来看,2个自治区达到50%以上,4个省区在30%~50%之间,2个省区在10%~30%之间,3个省区在5%~10%之间,8个省市在1%~5%之间,只有7个省市在1%以下。各少数民族既有自己的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居住。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是民族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跨界民族占50%以上。

民族问题的社会意义及研究成果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有56个民族,即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高山。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12658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他55个民族人口106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2]因为人口少,习惯上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从各省区(市)的世居民族情况看,6个省区有10个以上世居民族,17个省区有世居民族5~9个,3个省区世居民族有3个。从少数民族人口占省区总人口的比例来看,2个自治区达到50%以上,4个省区在30%~50%之间,2个省区在10%~30%之间,3个省区在5%~10%之间,8个省市在1%~5%之间,只有7个省市在1%以下。京、津、沪三大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分别是3.5%、2.1%、0.4%。[3]从以上基本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在中国由单一民族组成的省区(市)基本上不存在,即使将行政区域单位缩小到县一级进行观察,民族构成也至少在两个以上。

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大部分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流域,松辽平原及沿海各地,这些地区的地势比较平坦,交通比较方便,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经济比较发达。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海南、台湾等省区,多为边疆草原沙漠地带、高寒山区、海岛等,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但少数民族和汉族居住的地方并不整齐划一、界线分明。各少数民族既有自己的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居住。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分布,绝大部分行政县域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汉族也一样,有相当一部分散居在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我国的各民族分布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的特点。

有史以来,我国各民族在建设自己的家园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经常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亲密合作,和平共处,为巩固和维护祖国的统一、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我国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合作是历史的主流。但在民族的交往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出现民族问题。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是民族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居住的地域、特有的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加上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价值观念的不同,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摩擦和矛盾。所以,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民族之间存在的不同文化特征和差异。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制度。剥削阶级为了自己的私利,总是把对本民族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扩大到对其他民族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从而导致民族对民族的压迫。而且,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总是利用民族间的差别,蓄意制造和扩大民族问题,挑起民族矛盾。因此,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压迫和剥削是民族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民族之间才实现真正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www.xing528.com)

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域很广,土地面积十分辽阔,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4.3%。民族地区物产丰富,资源众多,农、林、牧、副、渔、矿产、旅游等资源应有尽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还是国防要地,各少数民族对建设边疆、巩固国防、捍卫祖国的统一起着重大的作用。此外,我国邻国多,国境线长,跨国界民族多。我国跨界民族,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华南,广泛存在。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跨界民族占50%以上。民族工作涉及的方面很多,影响范围很大,并且与国际上的民族问题相关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