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学的定义及意义

社会学的定义及意义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吉登斯所编教材《社会学》已印刷了60余万册,在许多国家的大学里已成为标准的基础读物,《什么是社会学?》一文便来自此书。这也正是吉登斯式的社会学“令人着迷”之处。这些都是社会学在现代思想文化中起着基础作用的研究领域主要关心的问题。社会学是对人类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研究,是一门令人着迷而欲罢不能的学科。实际上,所有社会的饮食行为都是为社会交往以及仪式展现提供场合,而这些都成为社会学丰富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定义及意义

安东尼·吉登斯

导读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莱切斯特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剑桥大学,1997年至2003年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社科院名誉院士。吉登斯一直处于当代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沿,他的著作综括了近几十年来的社会政治变革,尤以构成理论、“第三条道路”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等理论在学界反响很大。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学》(1982)、《社会的构成》(1984)、《民族国家与暴力》(1985)、《现代性的后果》(1990)、《超越左与右》(1994)、《第三条道路》(1998)等。他在社会学理论方面著述甚丰,极大地影响了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和教学。吉登斯所编教材《社会学》已印刷了60余万册,在许多国家的大学里已成为标准的基础读物,《什么是社会学?》一文便来自此书。与传统社会学家一样,作者为社会转型的变革所吸引,同时又赋予了社会学研究新的视野和思路,力图通过探求社会的结构化过程,超越和克服过往社会学理论的缺陷。

吉登斯通过对社会学史上各种流派作了批判性考察,认为社会学是对人类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研究,这种研究的范围极为宽广,关涉到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存在、行为,以及规约它的社会背景。作为“我们生活的社会情境”的“社会结构”,“不但包括随机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或行动,而且包括通过特点鲜明的方法结构化了的、成形的事件和行动”。不过,人的社会化虽出于必然,却并非完全处于被决定的受动位置。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个体的行为构建、塑造着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同时又在被社会世界所构建、所塑造。所以,社会学研究不能仅仅依据个体熟悉的生活特征、经验主义地解释世界,它需要运用社会学想象力,以更为宽阔的视野,说明个体独特的存在方式、行为方式的深层原因,发现看似只与个体有关事件的“更大的问题”。

吉登斯从人类日常行为中经常遭遇的简单实例出发,提出了社会学对于我们的生活的三项实际意义。第一,人类生活的和睦相处,建立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的迥异,是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学可以有效地纠正我们主观、片面地了解其他社会世界,形成文化差异的意识。第二,在实际的改革计划中,社会学的参与性研究,使得设计者的规划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并对未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效度,这样,就为创新的政策成果提供了客观评价依据。第三,社会学对个体、群体与社会关系及运作机制的研究,使我们个人日常行为的动因、形式更为明晰,个体在社会网络里既能了解社会世界,又能了解自身,获得自我启蒙,让个体、群体在不断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中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正是吉登斯式的社会学“令人着迷”之处。

文献

站在21世纪的开端,我们迎来了一个既令人困惑又对未来充满强烈期望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世界。在这里充斥着深刻的矛盾、碰撞和社会分化以及由现代技术的发展带给自然环境的破坏。然而,我们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创造前人所无法想象的奇迹。

这个世界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条件与我们的父辈和祖辈竟是如此迥异?未来变革的方向将是什么?这些都是社会学在现代思想文化中起着基础作用的研究领域主要关心的问题。

社会学是对人类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研究,是一门令人着迷而欲罢不能的学科。把作为社会存在的我们自己的行为视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它的研究范围极为宽广。从分析街上行人之间的短暂接触,到探讨全球社会进程都可纳入其中。

大多数人都是依据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特征来解释这个世界。社会学则要求以更为宽阔的视角来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以及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行动。它教育我们去了解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确证无疑的、友善和真实的,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的东西。生活中被称为“天意”的东西其实主要是历史和社会力量的产物。个体复杂而微妙的生活方式能够反映我们的社会经历。对于这些生活方式的理解构成了社会学观点的基础。

发展中的社会学观点

学习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观察,意味着对想象力的培养。研究社会学不能只是采用获取知识的常规途径。一位社会学家就是能够自如地跳出个人情境的即时性,同时又能够将事情放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上来加以思考的人。社会学的研究,若是依照美国学者米尔斯(C.Wright Mills)的著名术语来说,就是所谓的社会学想象力。

为了从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社会学想象力要求我们“想象自己离开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熟悉的惯例。设想一下喝咖啡这个简单的行为。站在社会学的视角能从这样一个显然无趣的行为片段中看出很多。

第一,我们能够指出咖啡并不只是一种提神的东西。它作为我们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还具有象征价值。与喝咖啡相联系的仪式其含义远不仅是“喝”这个行为那么简单。早上喝咖啡在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处于重要位置,标志着一天的开始。接下来在白天常常与其他人一起喝咖啡——这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仪式。约在一起喝咖啡的两个人心里可能更希望是聚在一起闲聊而不是对喝什么感兴趣。实际上,所有社会的饮食行为都是为社会交往以及仪式展现提供场合,而这些都成为社会学丰富的研究对象。

第二,咖啡是一种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许多人喝咖啡是为了提神。通过喝咖啡来休息,可以熬过办公室的漫漫长日和深夜的苦读。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人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就像酒精一样,咖啡是一种社会能够接受的毒品,而像大麻便不属于此类。然而,也有社会允许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却反对消费咖啡和酒精。社会学家对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怀有兴趣。

第三,某个人一旦喝了一杯咖啡就等于卷入了遍及世界的一种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咖啡是一种把地球上一些最富裕和最贫穷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产品。咖啡主要由贫穷国家生产,但却在富裕国家被大量消费。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成为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咖啡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离不开距离咖啡饮用者数千英里之外的人们之间的持续不断的交易。而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研究这种全球化的贸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受到世界范围的社会交流的影响。

第四,饮用一杯咖啡的行为足以推定过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与茶、香蕉土豆和白糖等在当今西方饮食中为人所共知的商品一样,咖啡成为普通消费品仅仅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事。咖啡产于中东,大约在150年以前,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使咖啡成为西方人的大众消费品。实际上,我们今天在西方国家喝的所有咖啡都源自西方人的前殖民地(南美和非洲),因而根本就不是西方饮食中一个“自然”的部分,殖民时代留下的遗产对全球咖啡贸易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五,咖啡是当代许多关于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权和环境破坏的争论的焦点。随着咖啡的日益普及,咖啡的消费已变得“品牌化”和政治化了。消费者做出的喝哪种咖啡、到何处购买的决定已经成为代表生活风格的选择。人们可以选择只喝纯天然的咖啡、天然不含咖啡因的咖啡或按照“公平贸易”方案(即按照足额的市场价格,支付给发展中国家的小咖啡生产者)采购的咖啡。他们可以选择光顾“独立的”咖啡厅,而不是像星巴克(Starbucks)那样“一体化”的咖啡连锁店。咖啡饮用者们可能会决定联合抵制来自某些人权和环境记录差的国家的咖啡。社会学家有兴趣去了解全球化是如何提高人们对发生在地球遥远角落里的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如何推动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依据所获得的新知识来采取行动的。

研究社会学

社会学想象力使我们发现许多看似只与个体有关的事件其实反映的是更大的问题。例如,离婚问题,离过婚的人可能认为它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米尔斯指出这时离婚就是一种个人麻烦,但是当谈到目前英国社会中有1/3的婚姻将在10年内破裂,此时离婚又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失业问题:失业对于丢掉工作而又找不到新工作的人来说,可能是一场个人的悲剧。然而,当一个社会中有数以百万计的人都处在相同的境地时,失业就不单是个人失意的问题了,而成为一个体现着大的社会趋势的公共话题。

试着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你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没必要只考虑那些惹人烦恼的事情。例如,试着去想你为什么要翻阅这本书,为什么你决定研究社会学等等。你可能是一位不大肯学社会学的学生,选修这门课仅仅是为了应付获得学位的要求,或者你可能是一位踌躇满志,想要在这个学科上有更多发现的人。总之,不管你的动机如何,即使不一定了解这门学科,但你都有可能与研究社会学的人产生广泛的联系。你的个人决定反映的是你在大社会背景中的位置。

你具备以下这些特征吗?你是年轻人吗?是白人吗?是专业人员或是白领阶级吗?你做过或者还在做着某种兼职来增加收入吗?当你完成学业之后,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吧,但你有没有特别地想到过要从事研究工作呢?你或许真的对社会学一无所知,只是认为它大概是研究人们在群体中是如何行动的这一类问题,对吗?你们中有3/4以上的人会对上述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总的来说,大学生并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口组成部分,而是更多地属于从特定背景中选取的人群。大学生们的态度经常反映出他们的朋友和熟人所持的态度。我们出身的社会背景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判断哪种决定才是恰当的。

但假定你对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给出了否定的回答,那么你可能是来自一个少数群体或贫困的背景。你可能是处在中年或老年。但无论怎样,都会进一步总结出以下这些共性:你可能是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达到现在的位置的;当你告诉你的朋友以及其他人,你要去念大学的时候,你还曾不得不去克服来自他们的敌视情绪,或者你可能是拖家带口,整天尽父母之责,但还要参加高等教育的学习。

虽说我们都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行为会仅仅为这些情境所决定。我们拥有并且要创造我们自己的个体性。而研究社会对我们的塑造以及我们对自己的塑造之间的联系就是社会学的任务。我们的行为既在构建、塑造着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同时又被社会世界所构建、所塑造。

在社会学中,社会结构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我们生活的社会情境不但包括随机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或行动,而且包括通过特点鲜明的方法结构化了的、成形的事件和行动。在我们行为方式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都存在着规律性。但是与像一座建筑物那样的物理结构不同,社会结构不以人的行动为转移。人类社会永远处在结构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被构成“大楼的一砖一瓦”的人类重新塑造,而你和我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再考虑一下咖啡的例子。一杯咖啡不会自动飞到你的手上。你要选择,例如:进哪一家咖啡店,喝白咖啡还是黑咖啡等等。当你以及数百万其他人做出这些决定的时候,你就在塑造着咖啡市场。你的决定影响着或许远在数千英里之外的、地球另一边的咖啡生产者的生活。

社会学如何能对我们的生活给予帮助?

正如米尔斯在论证他的社会学想象力的观点时所强调的,社会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许多实际的意义。

文化差异的意识

首先,社会学可以使我们从其他的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观点出发来了解社会世界。一般说来,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别人是怎样生活的,那么我们就会更好地把握到他们的问题。然而,如果只是根据报告去判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据此制定政策,那么这些政策几乎不会成功。因此,在一个以黑人为主的社区工作的白人社会工作者,如果不能培养出对经常造成白人和黑人隔离的社会经验的差异的敏感性,就不能获得社区成员对他的信任。

政策效果的评价

其次,社会学研究为评估政策的创新成果提供了实际的帮助。一项实际的改革计划可能根本无法实现设计者所要追求的东西,或者可能会产生不幸的、未曾预料到的后果。例如,二战之后许多国家在城市中心建起的大型公共住宅区。当初这样的设计是想为居住在贫民区的低收入群体提供高标准的住宅,并提供方便的、近在眼前的购物以及其他一些日常服务。然而,研究表明许多人从原来的住宅搬进高大的塔楼后都感到孤独和不愉快。而且,穷人区的高楼和购物中心经常是破烂不堪,并滋生抢劫和其他暴力犯罪。

自我启蒙

第三,从某个角度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学能够为我们提供自我启蒙,即增加对自我的理解。我们对自己为何如此行动,对我们社会整体运行的规律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把握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不应该把社会学的作用仅仅看成是帮助政策制定者,即有权力的群体,进行决策。那些大权在握的人,在制定政策时不可能总是假装考虑没有什么权力或者是非特权阶层的人群的利益。自我启蒙的群体经常能够从社会学研究中获得指导,从而以一种有效的方法应对政府的政策或创新他们自己的政策。像嗜酒者互诫协会这样的自助群体以及环境运动这样的社会运动都是直接实行改革,并大获成功的社会群体的例证。(www.xing528.com)

……

【注释】

[1][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红、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5页。

[2][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贾春增、董天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页。

[3][美]戴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王小章、郑震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4]迪尔凯姆在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从进化论立场出发,把社会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前者强调个人之间的相同、相近或一致性;后者指发达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推力,个人都执行专门职能,因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6][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7]可参阅[法]让·卡泽纳弗:《社会学十大概念》,杨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173页。

[8][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红、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82页。

[9][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10]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11]有关戈夫曼受到前人学术的影响,可参阅[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12]转引自[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13][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14][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15]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5—297页。

[16][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17]张英进、于沛编:《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42页。

[18]1965年,研究中心并入一个新研究所,取名为“文学和大众艺术技术研究所”。上述波尔多学派的历史演进过程,可参阅《文学社会学——罗·埃斯卡皮文论选》第五部分“关于波尔多文学社会学学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法]罗贝尔·埃斯卡尔皮:《文学社会学》,符锦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20]可参阅[法]吕西安·戈德曼:《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罗国祥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62—64页。

[21][德]阿尔方斯·西尔伯曼:《文学社会学引论》,魏育青、于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22][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红、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02—403页。

[23][美]诺曼·K.邓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周勇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24][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韩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25][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6][美]艾莉森·利·布朗:《福柯》,聂保平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2页。按照奎因(Quine)的说法,逻辑上的一种变化,就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变化。

[27][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红、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08—409页。

[28][英]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斯雷尔:《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肖文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

[29][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页。

[30]选自[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1]选自[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