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师职称和职务结构性别不平衡的研究

高校教师职称和职务结构性别不平衡的研究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行业一直被认为是女性参与较强的领域,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女教师的人数和比例在不断增加,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但是在职称结构和职务结构中仍然是边缘群体,处于性别失衡的状态。女教师的职称状况是衡量女性参与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女性进一步争取高等教育权益的重要条件。从高等教育行政决策领域来看,较之女教师的职称状况,女性参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男性,劣势尤为明显。

高校教师职称和职务结构性别不平衡的研究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高校女教师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问题。教育行业一直被认为是女性参与较强的领域,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女教师的人数和比例在不断增加,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但是在职称结构和职务结构中仍然是边缘群体,处于性别失衡的状态。

高校女教师越来越多,已经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但是,在高等教育的行政决策领域和学术资源控制的科层体制中,女性仍处于低层,在高层次的人数极少。有研究表明,[38]高校女教师的地位与其所起的实际作用极不相称,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目前高校女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角色冲突、参与学校管理程度低、科研成果低、总体竞争力弱等。国际跨文化研究也表明,这种情况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对澳大利亚德国、中国香港、以色列、墨西哥、瑞典、英国、美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女性对教学持更加肯定的积极态度,而男性对科研开发持更加肯定的态度,女性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和学科的投入程度远不如男教师,并在学术研究上缺乏必要的学术顾问和网络支持。因此,如何开发女教师队伍中蕴藏的巨大的潜力和资源,应该是提升女性在高校地位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整个社会应进一步采取措施缓解女性的角色冲突,但最为关键的是女教师应在新的形势下克服自我心理上的弱点,自强不息,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职称与一定的学术地位相关,在高校,拥有高职称也就意味着相应地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而这种学术地位也将使其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相应的经济收入和其他社会资源。因此,对职称的期待实际上隐含着对自己学术地位的追求。女教师的职称状况是衡量女性参与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女性进一步争取高等教育权益的重要条件。据统计,1985年我国普通高校女教师有9.19万人,其中女教授0.03万人,占教授总数的6%;女副教授0.4万人,占副教授总数的13.8%。1997年女教师有14.24万人,其中女教授0.52万人,占教授总数的14.6%;女副教授为3.08万人,占副教授总数的26.97%。[39]这表明虽然高职称女教师的总数、比例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在学术决定权方面仍处于不利地位,高层次人数较少。

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课题组从教学、学术研究、进修、基本技能几个客观方面入手,结合个体自我评价和成就期望等主观方面,对上海市高校女知识分子的教育和学术地位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上海高校五分之一以上的女教师每周承担13节以上的课时,无暇顾及科研工作。当问及被调查对象“在您看来,作为高校女知识分子怎样才算成功”时,高达75.1%的被访者将“家庭幸福”列在首位,其次为“孩子出色”(46.9%),再次为“成绩卓著”(41.7%)。在谈到“阻碍高校女知识分子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时,54%的调查对象认为“家庭与事业难以两全”是阻碍她们事业成功的首要原因,排在第二位的是“国内外进修与交流的机会少”,并列第三位的是“学校学术环境与研究条件差”和“自己(能力)不够理想”。对“专业能力有限”的担心在各个职称、年龄、学历层的比例都要高于男性,说明上海市高校女性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普遍持有危机感。有54.3%的高校女知识分子表示,在学术与教学成就方面如要获得社会承认,女性要比男性困难。(www.xing528.com)

在现今的职称评定体制下,高校晋升职称的标准更多地以量化的科研成果为实质性指标,而女教师作为新时代职业女性承担双重角色(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三重责任(教师、妻子、母亲),不同的角色规范和要求不同,从而造成角色之间的矛盾,形成冲突状态。这就直接导致了她们在日益激烈的职称评定中处于劣势地位。与此相关的连锁反应是,低职称意味着低收入,低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高校女知识分子较低的社会评价,最终建构起以男性为顶端、女性为底层的金字塔形的性别分层格局。

从高等教育行政决策领域来看,较之女教师的职称状况,女性参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男性,劣势尤为明显。1999年,有学者对东北三省高校女性参与学校行政情况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40]在一百多所高校中,校级女干部占校级干部总数的比例为7.3%,正职校级领导干部中没有一名女性。有的部属重点大学从建校至今,历届领导班子中从来就没有女性。在院系、部处级中层管理干部中情况略好些,女性的比例达到20%,但与高校中女教职员工所占的比例相比较,中层女干部的比例仍很低,且中层正职女干部的数量很少,担任行政正职的更少,女性在高校参政明显不足。调查分析了影响女性参与教育领导和管理的主要因素,指出,“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封建文化思想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是女性参政的巨大隐形障碍。其表现有三。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和管理工作方式的某些变化加剧了女干部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心理,直接影响了女性的参政积极性,有些男性领导也因担心提拔重用女干部招惹是非、带来麻烦,而对女干部工作持消极冷漠态度。其次,在学校内部尚未形成重视女性参政的舆论环境。许多人往往认为,女领导少的根本原因是女性自身素质不高,而非其他。他们对女干部求全责备,甚至进行不公正的评价,女干部泼辣大方被说成不像“女人”,善良细心被说成缺乏魄力,少于应酬则认为是社会适应能力差等,使女干部无所适从。再次,知识女性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缺乏参与、竞争意识,说明男权中心、男性主体文化的桎梏对知识女性也不例外

校园内教职员的角色分工会成为学生模仿与认同的对象,使学生产生男性处于优越地位的印象,误将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视为理所当然,可能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角色期望和学习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