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军事课教程:中国国防战略原则与人民战争思想

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军事课教程:中国国防战略原则与人民战争思想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防战略是对国防建设和运用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防目标的总体构想,取决于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最终体现国家利益。从这一立足点出发,中国的国防战略坚持了以下重要原则。中国的国防战略始终是以人民战争思想为依据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的这些阐述,申明了中国国防战略所奉行的总体性原则:用人民战争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用人民战争震慑

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军事课教程:中国国防战略原则与人民战争思想

国防战略是对国防建设和运用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防目标的总体构想,取决于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最终体现国家利益。国防战略的优劣直接关系国防建设的发展,乃至战争胜负、国家存亡、民族兴衰。

1956年,在彭德怀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作的《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1977年,在叶剑英代表中央军委所作的《抓纲治军、准备打仗》的报告中,重申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1980年,在军委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邓小平再次提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用‘积极防御’四个字。”

关于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做过精辟的阐述,即“攻势防御”“决战防御”“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邓小平根据新的现实环境军事斗争的实际需要,发展了“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精神。他在1978年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二十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在1980年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他明确地指出:“积极防御本身就不只是一个防御,防御中有进攻。”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揭示了积极防御的本质。

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建国后巩固国防的长期斗争实践中,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始终贯穿着自卫战争、后发制人;对待强敌,持久作战;依靠人民战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立足于复杂困难情况下作战等重要思想。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政策以及军事斗争的现实,需要我们仍然坚持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根据和平时期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积极防御战略,实行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辩证统一,着重准备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军事战略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国防战略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中国确立国防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1.确立国防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国防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的根本利益,而国家的根本利益就在于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就在于实现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目标。因此,中国的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行动,始终立足于维护我国周边和平与世界和平,赢得和慑止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从这一立足点出发,中国的国防战略坚持了以下重要原则。

(1)服务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对外基本政策。

(2)着眼于创造相对持久的国际和平环境。

(3)推动国际战略格局向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

2.确立国防战略的基本依据

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和判断,是确立中国国防战略的一个基本依据。依据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发展所做出的认识和判断,我国曾几次进行战略调整。新中国成立伊始,根据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国将迎来经济、文化建设的高潮的形势,开始大规模裁减军队,并提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诸军兵种兼有的现代化军队的奋斗目标。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我军建设由战时向平时的转变受到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我军从调整体制编制、改革军事制度、改善武器装备、加强正规化训练等方面入手,全面展开了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鉴于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趋于紧张,国家面临来自多方面的侵略威胁、战争挑衅和军事压力,我国对战争危险做出了严峻估计,全面加强战备工作。随之,军队建设也逐步转到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军队工作的重心也转移到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上来,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做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际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决定军队建设从临战准备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即充分利用较长时间内大仗打不起来的和平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为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好长期准备。这是我军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对我军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www.xing528.com)

战略调整是一种关乎全局的指导方针的调整。新中国国防战略走过的历程表明,适时地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调整,对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而违背客观实际情况的战略调整,则会对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问题,是对战争危险的判断问题。科学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恰当判断战争危险,是实施正确战略调整的必要前提条件。在未来的国防建设中,我们仍然应该把握这一关键,以赢得克敌制胜的战略制高点。

(二)人民战争思想的战略指导与有效制敌的“撒手锏”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实质和核心。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党、我军赖以战胜国内外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不但规定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基本军事路线,而且规定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基本战略、战术原则。中国的国防战略始终是以人民战争思想为依据的。1958年,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如果竟敢发动对我国的侵略战争,那时我们就将实现全民皆兵,民兵就将配合人民解放军,并且随时补充人民解放军,彻底打败侵略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强调:“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发展我国军事科学”。他还说:“我们现在还是坚持人民战争。我们不会去侵略人家。敌人要打进来,中国的‘三结合’就会叫敌人处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江泽民也强调指出:“要保卫我们的国家安全,我们应始终坚持人民战争这个克敌制胜的法宝。”胡锦涛强调:“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局面。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不断增强国防实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习近平反复强调:“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的这些阐述,申明了中国国防战略所奉行的总体性原则:用人民战争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用人民战争震慑企图对我国发动战争的侵略者。

新中国的军事战略指导从来都把争取胜利的立足点,放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上。同时,我们也深知武器装备的优势是赢得战争和遏制战争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15年后,中国人民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于1964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又很快研制成功了中远程导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实践证明,掌握了核导弹技术,不但大大提高了新中国慑止战争的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邓小平在总结这个经验时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中国不仅仅满足于经济和科技发展取得长远发展,为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们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有一批能有效制敌的“撒手锏”。像中国这样一个奉行积极防御政策的社会主义大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安全应立足于独立自主。

(三)坚持自卫立场,后发制人把握军事斗争的主动权

社会主义的中国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向全球伸出干涉之手。同时,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损害我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惧怕任何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战争,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军事战略指导上,坚持自卫立场,实行后发制人。当然,战略上的防御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战役战斗上也是防御的。我们的自卫还击作战,是防御与进攻相统一、威慑与制胜相统一。这一原则的意义,不仅在于军事方面要掌握军事行动的主动权,更在政治方面保证了我们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赢得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国防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关键,武装力量特别是军队的现代化是重点。只有武装力量特别是军队实现了现代化,才能使我国的国防力量走在世界的前列,打赢各种类型的战争,有效地保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只有实现了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才能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为武装力量的现代化奠定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

知识窗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明确界定中国六大核心利益

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白皮书全文约1.3万字,分为5个部分,全面诠释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开辟、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方针政策、中国和平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等内容。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明确界定了中国核心利益的范围。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白皮书强调,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