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从踏平坎坷到通途

南京:从踏平坎坷到通途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长江大桥,南京人都会非常亲切地叫它—大桥。1960年1月,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动工。经过八年的抢工,1968年12月29日,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长江大桥正式通车。118辆坦克排成一列,每辆间隔50米,整个车队绵延近10公里,缓缓从大桥驶过。1985 年,南京长江大桥获得首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与“两弹一星”一同列入建国后国家重要成就项目。40年来,大桥先后接待了7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5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代表团。

南京:从踏平坎坷到通途

南京长江大桥,南京人都会非常亲切地叫它—大桥。的确,南京长江大桥在每一个南京人的心目当中都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只要家里面来了亲戚朋友,首先就会想到要带他们到南京长江大桥上走一走、看一看。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曾以十万美元重金聘请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对南京至浦口江面进行实地勘察,可美国专家最后只能发出“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的感叹。1956年,新中国政府决定,完全依靠自己建起跨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

“一桥飞架南北”

参与建设的南京长江大桥副总工程师李加咸2016年90岁,他说:“在大江大河上修桥,当然也就是和自然作斗争。我们认为,南京长江大桥的自然条件,比武汉长江大桥要困难多了。”

1960年1月,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动工。施工人员最多时达到一万余人。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大桥开工不久,就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拨付的建桥资金减少到每年不超过3000万元。雪上加霜的是,中苏关系突然恶化,当时的苏联政府撕毁供货合同,建筑材料供应紧张,大桥建设陷入困境。此时的大桥已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的挑战,更代表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决心与能力,被大家称为“争气桥”“骨气桥”。

参与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钣金工李来茂回忆说:“我们那时候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到了大桥建设工地,当时一去,那种热烈的场面使我感动。轰轰烈烈的,工人的干劲冲天。所以我从那时起就下决心需为大桥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出一把力、流一把汗。”

参与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木工范保华说:“那时候不谈财富。话又说回来,我们那时候完全不谈财富,我在19岁的时候就可以谈对象了,21岁结了婚。我要不进大桥项目,也不知道哪个姑娘会看得上我。像我这样又矮又瘦,哪个看中我。”

大桥的建设者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身潜能。潜水工人凭借简陋的仪器勇闯生命禁区,一度下潜至水下82米处施工,被誉为“水下尖兵”。而更多桥工的故事,则由血和汗构成。

杨大庆曾经是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钢筋工。他说:“我们在这个井底下干活的话,那是八个小时不上来的,干满八个小时才能上来,倒混凝土是十二个小时。”

电焊工建昌说:“修建长江大桥的时候,一个班下来以后,眼睛被烟熏的,包括火光打的,晚上回去一睡觉,完了,睁不开了,都肿了。”杨大庆说:“说老实话,很累,很苦,也很危险。我讲过一次,我说南京大桥,江南每一个墩子,都有我流的血、流的汗。”

经过八年的抢工,1968年12月29日,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桥梁,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大桥通车的三个月前,这里也曾引起过60万市民的围观。1968年9月21日,毛泽东视察南京大桥。他向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提出了一个问题。“长江大桥能否满足战备需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9月26日上午,壮观的景象在大桥上出现。118辆坦克排成一列,每辆间隔50米,整个车队绵延近10公里,缓缓从大桥驶过。两个小时后,许世友向毛泽东报告:“主席放心,大桥完全满足战备需要!”

从那时起,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新出生的小孩都拥有着相似的名字—长江、大桥、 桥墩、钢梁、铁柱,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着那个时代。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说:“长江大桥其实跟绝大多数纪念碑都不大一样,因为它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作为这样一个象征,出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在你用的杯子、你的桌布、床单镜子、铅笔盒、自行车、各种各样的东西。它变成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包括我们的小学课本,翻开来就是长江大桥。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觉得他跟大桥有某种非常个人的关系。即使他不是很了解详细的情况,但这个形象实在是太熟悉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桥,上层的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还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下层的铁路桥长6772米,宽14米,铺有双轨,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其中江面上的正桥长1576米,桥下可通行万吨轮船。大桥的南北引桥是一座长达760多米、富有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在两头接地部分共建22孔。如果说法国埃菲尔铁塔的崇高与秀美,依赖于纯粹的形式而取消了任何具体的功能,那么南京长江大桥之崇高,不仅在于其形式,更在于其内容。大桥,便是平躺着的高塔。

鲁安东说:“虽然长江大桥本身是一个交通建筑,但是它从设计之初就是作为一个纪念性的建筑来设计的。只有很少的桥有桥头堡,其实大多数桥梁都不需要桥头堡。因为桥头堡在桥梁结构上是没有用的,它的存在更多是一种象征性。”

如今,多数游客往往直接登上桥头堡,所以很少有人发现,桥头堡下方存在着一个纪念性的空间—一条庄严、肃穆、有力的轴线与大桥恰好形成了同一个行进方向。鲁安东说:“在大桥桥头堡的内部,其实有一个毛主席像。游客需要上一个台基,然后经过一层一层的门才能到达。在门的两侧,好像是一个城市的广场,或者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人穿过这样一层一层的空间序列,最终进入一个大厅,从而去理解并且感受到这样一个伟大的建筑成就。我们看到它的基身上有很多表面的装饰材料,它其实形成一个网格状的形式。为什么这么做呢?是为了让你感觉这个桥不像是混凝土浇筑的,而更像是很多钢的材料构建,以交接、穿插的方式,从而让你感受到一种速度感,和一种金属的建设的力量。”

大庆油田成昆铁路、大寨大队……在大桥上,有202块醒目的铸铁浮雕,它们以新闻记录语法呈现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的成就。如果把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置换成川流不息的人流,那么大桥的桥面就可以被自然地设想成为一个长157米、宽15米的露天展览馆,桥两边的栏杆为展板,浮雕作品就是这个巨型展览的具体内容。

1985 年,南京长江大桥获得首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与“两弹一星”一同列入建国后国家重要成就项目。40年来,大桥先后接待了7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5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代表团。在大家眼中,没有到过南京长江大桥就等于没有来过南京。而来到过大桥的人,都会拥有一张和大桥的合影。

南京长江大桥桥下(www.xing528.com)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雕像

鲁安东说:“很多人其实是通过图像来找到大桥的。在全国很多摄像馆里,墙上都会有一张大桥的图片。老百姓在这个图片前面摆出一个姿势,想象他在大桥上面。”

不知不觉中,大桥已经陪伴了我们五十来年。鲁安东说:“它也慢慢地由一个国家性的那么重要的工程,慢慢地被本地化,成为南京市的一个交通建筑。”

进入21世纪,的南京大桥日均流量接近10万辆,是设计流量的10倍。常年的超负荷运转,加上风雨侵蚀和材料老化,南京长江大桥一直修补不断。大桥虽然日渐苍老,但是它的精神仍然在传承。

南京长江大桥工作人员刘为保说:“我的父亲也是桥工段的,他是第一代的工人,我是第三代,我们中间还有一代。”

刘为保,2016年54岁,这已经是他在大桥工作的第37个年头。从维修到巡查,刘为保的工作并没有变轻松。由于大桥的超负荷运转,经常会有石块从公路面底端落入铁路路面,刘为保和他的同事们需要24小时排查险情,保证火车的正常通行。6000多米的桥面,不论严寒酷暑,刘为保每天都要走好几个来回,至于已经走了多少遍,多得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了。枯燥繁琐的工作内容,轰鸣简陋的工作环境,日夜颠倒的工作时间,刘为保并不觉得辛苦,他觉得肩上负担的是国家京沪线大动脉的安全,也是一代代桥工传承下来的责任。

刘为保说:“很自豪,我们保证大桥这么多年的状态,等于代代传、传下来的。”

在承受了四十多年的风雨兼程后,长江大桥也迎来了新生。长期的超载、超负荷让大桥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一场针对大桥公路路面的大修也开始了。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大修的时长史无前例地达到了27个月。根据批复方案,公路桥面和京沪铁路之间将搭起一层棚架,以完全保证京沪铁路的正常通行。此外,引桥、双曲拱桥和回龙桥都将升级,大小桥头堡将被翻新,恢复原来风貌。当大桥的大修计划被提上日程的同时,南京大学的鲁安东教授也开始忙碌起来。他要开展一个大桥记忆的项目。在鲁教授心目中,南京长江大桥除了是一座物质的桥,还是一座精神的桥,是一代一代人之间传递的纽带。在鲁安东的大桥记忆计划里,他想通过美术、影像、实地体验等方式,让更多人找回自己和大桥的记忆接口。这记忆接口是家里珍藏的一张张黑白照片,是小时候唱过的那首童谣《天上星亮晶晶》,更是这座大桥曾经激发出的民族自豪感。

48年前,南京因为有了长江大桥,天堑变通途,这既是南京骄傲,更是中国骄傲!正是有了长江大桥,南京的铁路运输中心从江北的浦口站迅速转移到今天的南京站,进一步凸显出南京的枢纽地位。当火车驶过涛涛江面,三四分钟后,火车就到了南京站。南京站前,玄武湖水倒映着城市的天际线,让人忍不住驻足停留。

现在的人们往往去过很多的城市,见过很多火车站,但是很少有像南京站这样把城市之美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城市地标是什么?它并不一定是高楼大厦,它一定是能体现城市的个性形象、精神气质,以及文化传承。就像南京站,它既是城市的封面,也是城市的肌理,既是一个符号,同时也能够驻进每一个南京人的心中。

2011年,南京南站建成。它和南京站一样,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也由此成为中国五大交通枢纽之一。近年来,南京南站每年客流量接近一亿人次,让南京这座东部重要中心城市发挥出重要的辐射影响。

南京长江大桥航拍

南京火车站远景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从南京南站向北出发,必然要经过南京大胜关铁路桥。如果说长江大桥代表着那个年代中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那么2009年建成的大胜关大桥同样代表着当今中国桥梁建造的最高水平。大胜关大桥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也是世界同级别高速铁路大桥中跨度最大、设计荷载最大的高速铁路桥。

除了长江大桥和大胜关铁路大桥,如今的南京江面上,还有二桥、三桥、四桥等公路桥梁,而南京第五长江大桥的修建也已获得国家批复同意。此外,在长江底部,还有免费的纬三路隧道、纬七路隧道。根据南京市“十三五”规划,南京还将新建三条过江通道。

在不远的将来,这些过江通道还将连接起位于江北新区的南京北站。根据规划,建设中的南京北站规模与南站相当,将成为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一。

南京南站

南京长江大桥、南京站、南京南站,以及未来的南京北站,这一个个交通地标让南京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确定了南京越来越重要的中心地位。无论发展速度有多快,奋发图强的大桥精神依旧在传承,它在这座城市里不断向着更高更远处生长!

新庄立交桥夜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