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景观系统理论与方法:概念和内涵

城市景观系统理论与方法:概念和内涵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同一城市景观的认识和评价可能不同甚或相去甚远,但是城市景观本身是唯一的、不变的。这说明,城市景观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象。[10]城市景观的“软”内涵体现在社会、心理、生态等诸多方面。鉴于此,有学者指出:城市文化是城市景观的内涵,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

城市景观系统理论与方法:概念和内涵

(1)城市景观的概念

从字面上来看,城市景观可以理解为城市地域范围内的景观,是景观的一种类型,与之相对应的景观类型有郊区景观、乡村景观等。

虽然关于城市景观的研究比比皆是,但是关于城市景观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比较准确一致的描述,学者们更倾向于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侧面对城市景观进行阐述和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

凯文·林奇:城市景观是一些可被看、被记忆、被喜爱的东西。

戈登·卡伦:城市景观是“一门相互关系的艺术”,“一栋建筑是建筑,两栋建筑则是景观”。

方仁林: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地域范围内,由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周边环境(地形、水系、植被等)所组成的视觉环境”。

陈国平:城市景观是指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6]

耿直: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地域内的景物或景象,是一种典型的人为活动占优势的景观类型。[7]

雷波: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城市景观是由各个景观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它依附于城市,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8]

百度百科对城市景观的定义有两种,一是地理学方面的释义:由各类城市建筑物、各类城市活动所构成的景观形态;二是生态学方面的释义:人口高度聚集、由大量规则的景观要素(如建筑物、道路、绿化带等)组成的人造景观集合体。[9]

结合前文对景观概念的论述,本书将城市景观定义为:城市地域范围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中人文景观包括建筑物、构筑物、环境设施等,自然要素包括地形、水系、绿化植被等。

(2)城市景观的内涵(www.xing528.com)

①城市景观的本体内涵。

城市景观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形成源自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再创造,它的发展演变源自人们对城市环境美化与城市品质提高的追求,作为客观存在的城市景观,是人与自然关系在城市地域空间上的烙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同一城市景观的认识和评价可能不同甚或相去甚远,但是城市景观本身是唯一的、不变的。这说明,城市景观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象。城市景观通过各种物象来体现,这些物象可分为两类:单体物象和群体物象。单体物象意即那些能成为独立审美对象的景观实体,如建筑物、喷泉、桥梁雕塑等。在实际生活中,城市景观往往并不是以景观实体的个体形式单独存在的,而是包含一系列景观实体。这些景观实体按照特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更大的景观环境,这个更大的景观环境整体即群体物象。一般而言,作为群体空间物象的城市景观更具普遍意义。如我们提及城市景观,往往会联想到某广场、某游园或某购物中心等整体空间环境,而并非指广场本身或者购物中心大楼本身。

正因为城市景观具有景观实体与景观空间双重物象含义,城市景观的内涵非常广泛,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范围和视野的不同,人们对城市景观物象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广义上讲,一个城市的整体肌理可以看做城市景观(如丽江古城),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片区可以称为城市景观(如南京夫子庙步行街);狭义上理解,一栋建筑(如悉尼歌剧院)、一个广场乃至广场中的一个雕塑都可以称为城市景观。可见,城市景观几乎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次。

城市景观不仅有层次丰富的空间实体内涵,也具有多元的社会、文化、心理、生态等“软”内涵。正如魏晓慧在其硕士论文中所言:“广义的城市景观概念不但包括狭义的‘景’,还包含人的感知结果‘观’以及人在‘景’中实现‘观’的过程即社会生活。”[10]城市景观的“软”内涵体现在社会、心理、生态等诸多方面。

②城市景观的社会文化内涵。

“城市景观是城市社会文化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11],它是一种典型的人为活动占优势的景观类型。城市景观是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环境载体,它通过城市的建筑物、道路、公园、广场等各类空间来承载人们的社会文化思想,而人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反过来塑造城市景观。因此,透过城市景观可以折射出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又无时无刻不对城市景观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我国城市学者纪晓岚在其著作《城市的本质》中指出城市公共形体环境具有暗示、感化、启示、警示等方面的社会功能,这说明城市景观虽然表现为物质与空间实体,但是其与人以及人在社会中的活动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社会内涵。鉴于此,有学者指出:城市文化是城市景观的内涵,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如我国北京故宫建筑群的中轴线布局反映了封建时代君主至上的文化理念,欧洲中世纪盛行的“教堂风”反映了当时神权至上的社会文化背景。

关于社会文化层面的城市景观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社会学领域。一些社会学家将城市景观当做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观察景观所反映出的公众价值判断标准,反思社会文化与景观的相互影响,研究当代城市景观内在的生成机制和社会文化成因,并寻求改善这一状态的途径。社会学家关注的重点在于与城市景观有关的人的性质以及社会现象,或多或少带有主观特性,而对空间、景观要素等问题采取淡化态度,这与社会学的研究特点是相适应的。

③城市景观的生态内涵。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研究生态系统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城市景观是人类改造自然景观的产物,城市景观的塑造也就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因此城市景观的构建过程也可以看做自然生态系统向城市生态系统转化的过程。虽然城市景观的主体是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小品等,但是这些城市景观系统要素都必须依赖于自然生态要素而存在,具体而言,这些自然生态要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生态要素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城市的地质条件会直接影响桥梁、隧道、地标等大型建筑物、构筑物的建设布局;城市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如果能得到因地制宜的利用,也有利于理想城市景观效果的形成,如著名山城重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重庆不仅充分利用山地地形营造了独有的山地城市景观,还抓住长江嘉陵江在城市相交汇的条件,打造了朝天门城市景观。

虽然在城市景观的塑造过程中融合自然生态要素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单纯从生态角度考虑,城市景观是有悖生态的。对此,英国学者布兰达与维尔在《绿色建筑——为可持续的未来而设计》中指出:“从本质上,城市是在地球这个星球上产生的与自然极为不合的产物……城市没有考虑可持续的未来问题。”布兰达的观点虽然过于绝对,但是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忧虑值得我们深思。自然生态要素具有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增强环境的自净能力等生态机能,如果利用不当,反而会对城市生态环境起到破坏作用,进而产生“生态环境负效应”。当前,这样的事实也多不胜举。如城市景观理水形式之一的驳岸一度被证明危害了某些水陆两栖动物的生存;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玻璃幕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市的现代气息,但是随着其大面积使用,越来越多学者指出由于这种玻璃幕墙具有强烈的聚光与反光效果,不但会提高周围环境的温度,还会伤害人们的视力,甚至灼伤皮肤。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理,自然生态要素对于城市景观的形成发展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自然生态要素对城市景观的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如果我们在利用过程中不注重自然生态要素生态性的保护,再好的城市景观也会随着其所依附的自然生态基质的湮灭而不复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