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民初北方实业巨子周学熙:乡愁与记忆

清末民初北方实业巨子周学熙:乡愁与记忆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学熙此后不惜血本用价格战与英商展开竞争。滦州矿务公司与开平矿务局之争是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在多重压力下艰难维生的写照,周学熙收购开平矿务局的目标最终未能实现。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北方工业兴起无不与周学熙在唐山办厂相关联。

清末民初北方实业巨子周学熙:乡愁与记忆

周学熙,生于1866年,卒于1947年,安徽至德县(今东至县)人,其父周馥曾任清朝两广和两江总督,显赫的家世不仅令周学熙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还为其从政和经商创造了条件。1882年周学熙16岁时考中秀才,1894年28岁时考中举人,之后开始创办实业、兴学和从政。周学熙从政期间曾两次出任北洋政府财务总长,也曾担任过山东大学首任校长,但其一生的最大成就还在于兴办实业,先后创办企业超过30家,被冠以“北方实业巨子”之誉,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始人之一。

周学熙与唐山有着深厚渊源,他一生投身实业,在唐山兴办了开滦、启新、华新等著名企业,可以说正是在唐山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事业,客观上也把唐山近代工业推向一个高峰。

周学熙从开平矿务局开始了他的实业之路。29岁弃科举就实业,因表现出色深受上司赏识。1898年,周学熙开始担任开平矿务局的会办,负责开平矿务局日常管理。在他的管理下,煤矿开采和煤炭销售运营顺利,开平矿务局运转良好,逐渐扩大规模。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1900年6月,开平矿务局被八国联军占领,之后发生了丧权辱国的“开平矿案”,英国公司靠欺骗手段占有开平矿务局。周学熙作为曾经担任过开平矿务局要职的爱国人士,对英国公司的无耻行径始终耿耿于怀,一直想击败英国人不让其继续侵夺中国矿产,但始终未能如愿。之后,为了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开平矿务局的控制权,他开始谋划在开平煤矿周边兴建新煤矿并成立滦州矿务公司,试图以竞争方式和以经济手段实现收回开平矿务局的目标。1906年,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周学熙开始筹资办矿。1908年,周学熙出任滦州矿务公司总经理,开始全面创建滦州矿务公司。周学熙以优惠政策在开平矿务局周边钻井开矿,相继创办杨家岭、马家沟、赵各庄、林西、唐家庄等煤矿,采用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生产方式采煤,与英帝国主义把持的开平煤矿进行殊死竞争。英商在竞争中落于下风时,周学熙趁机再次提出收回开平煤矿之事,但是在外交不对等的情况下失败。周学熙此后不惜血本用价格战与英商展开竞争。无奈的是,他不但得不到清廷支持,还要经受朝廷的压力,甚至数次遭遇“墙头草”股东的撤资。滦州矿务公司与开平矿务局之争是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在多重压力下艰难维生的写照,周学熙收购开平矿务局的目标最终未能实现。1912年1月,周学熙代表滦州矿务公司与开平矿务局签订联合开办开滦矿务总局的协议,实际上就是开平矿务局和滦州矿务公司进行合并,帝国主义把持的开平矿务局仍然占有最大利益。周学熙创建滦州煤矿虽然主观上没有达到目的,但客观上壮大了唐山工业实力,造就了我国能源产业最早的、最大的、影响至今的大型能源龙头企业——开滦矿务总局。

创办启新洋灰公司是周学熙兴办实业的又一高峰。启新洋灰公司的前身是唐廷枢创建的唐山细绵土厂,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导致亏本停业。周学熙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后,他认为国产水泥成本虽高,但还是比进口水泥便宜,所以向清政府奏请重新开办唐山水泥厂。1900年4月得到清政府同意,开始筹备建厂。但5月28日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混乱中英国骗占了开平矿务局和唐山细绵土厂。1904年在“收开”的筹备办理中,周学熙反复研究有关开平矿务局的所有案卷后得出结论,被骗占的开平矿务局已经在英国注册的事实很难改变,应该率先收回唐山细绵土厂。原来,唐山细绵土厂在垫款抵押给开平矿务局时曾有立约,双方合作如果一方不愿合办,可提前3个月通知对方,然后可以分办,有关资料都保存在德国籍技师汉斯·昆德手里。汉斯·昆德是个正直的人,他目睹英商种种手段,气愤不平,一直私下保留着唐山细绵土厂的相关资料,后来将这些资料悉数交到了周学熙手中。正是凭着这些文件和资料,1906年周学熙从英国人手中收回了细绵土厂,更名为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启新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泥生产设备及技术,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桶机制水泥,即著名的“马”牌水泥。1906—1924年周学熙出任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18年间,启新先后兴建4个分厂,水泥产量由年产24万桶增加到150万桶,在全国设立59个销售处,1919年启新水泥占全国水泥市场的92.02%,完全垄断了国内水泥市场,成为无可争议的“水泥大王”,产品还远销国外,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启新洋灰公司是中国北方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型重工企业,是当时北洋政府财政来源的支柱之一,代表着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周学熙在唐山还创办了华新纺织厂。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第二年,帝国主义自顾不暇,对中国的侵略暂时放松,洋货进口锐减,国内东南各省已开办的纺织厂生意兴隆、利润丰厚。周学熙看到纺织业大有可为,计划在天津青岛卫辉、唐山等地设厂。唐山华新纺织厂于1919年筹建,1922年7月1日正式投产。当时厂名为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工厂。工厂初期有纱锭1.23万枚,职工852人,生产8支以上32支以下棉纱,商标为“三松”牌,产品在京、津、冀、东北等地,以物美价廉受到用户欢迎,产品供不应求。1927年,公司开始筹建织布厂,安装英国利费舍电力织机250台,于1929年初投产,注册商标为“三燕”牌。1932年3月1日,公司更名为唐山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同年漂染机投产,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染联合企业。当时唐山华新“三松”纱、“三燕”布畅销津门,在用户中流传有天津“五蝠”、唐山“三燕”之说。可见当时的唐山华新产品过硬,是周学熙纺织工业体系的中流砥柱,在其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中起到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周学熙在唐山创办的这些企业不仅成为唐山近代工业的支点,也成为产业带动原点,辐射带动的产业遍及唐山乃至全国,构成了唐山近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北方工业兴起无不与周学熙在唐山办厂相关联。

比如,周学熙创办的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耀华玻璃厂(现秦皇岛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于1922年在秦皇岛创办。创办原因一是因为当时的开滦矿务总局股份中周学熙的股份部分盈利丰厚,希望通过资本输出创办更多的实业,以此富国强民;二是为了开展多样化经营,创办独立的耀华玻璃厂,以辅助煤炭生产主业的发展。1922年3月,由时任开滦矿务局总经理的英国人那森牵头,引进比利时的技术和资金,成立了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股本金120万元,周学熙与比利时一方各占50%的股份,由董事会和总事务所负责管理经营,先由比方负责管理和运营,1924年之后交由开滦矿务局代管,一直延续到1950年前后。其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1941年曾经与日本合作,产品委托日本三菱株式会社包销。日本战败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耀华玻璃厂,改为官商合办企业,产品实行自营销售。耀华玻璃厂开创了中外合资办厂的先河,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也是中国第一个采用现代工业法生产玻璃的企业,被称为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据史料记载,最初中比合资经营13年间,共盈利398万元;后来中日合资9年里,共盈利2753万元(伪联银币);国民党政府接收后官商合办期间,共盈利145.38亿元(法币)。这家玻璃产业的龙头企业,以资本扩张和输出为起始,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为支撑,开辟出一条企业发展壮大新途径,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添上了浓重一笔。

周学熙的“实业救国”之路,整整影响了中国的一个时代,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而他的一生历经创业的艰苦、守业的辛酸、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揭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悲壮历史命运。周学熙是继唐廷枢之后,对唐山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杰出代表,他在唐山积极创办近代实业,追寻强国之梦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唐山人民铭记和传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