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光绪帝的关系:揭秘他们的清朝

与光绪帝的关系:揭秘他们的清朝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有为与光绪帝之间的关系比较耐人寻味。康有为抓住甲午惨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契机,向光绪皇帝大力推销其有关变法的政治学说。此后,光绪帝发布《振兴庶务兼采西法诏》,提到“今将变法之意布告天下,使百姓咸喻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强中国,朕不胜厚望”。比方说,康有为所提的裁撤厘金,实为扫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障碍的重要措施,但光绪帝却对之不予重视。

与光绪帝的关系:揭秘他们的清朝

康有为光绪帝之间的关系比较耐人寻味。对于康有为而言,最先使其进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这两位最高统治者视野中的,是其1898年1月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此书后被康有为收入其1911年编纂的《戊戌奏稿》之中,并易名为《应召统筹全局折》。该折强调“明定国是”的重要性,认为“自古开国之法无不新,故新为生机;亡国之法无不旧,故旧为死机”,因而必须审时度势、明定国是、变法维新。康有为还特别强调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政治经验,“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设立制度局与待诏所推行新政,并深化国家与地方各职能部门的改革。除了借鉴日本的改革经验,康有为还呈递了《俄彼得变政记》一部,以彼得大帝“发愤变政”为榜样,要光绪帝“垂鉴此书,日置左右”,这样一来,“彼得举动,日存圣意”,光绪便能够发愤图强,以强大的君权推行新政。彼得一世与光绪帝同为专制君王,康有为请求光绪帝以彼得大帝为榜样,恰恰能够吸引拥有极强权力欲望的光绪帝的眼球。虽然该折涉及很多体制性改革,但康有为不提倡在中国设立议会制度,认为当时“民智未开”,推行议会制度只会徒增改革面临的阻力,救国之策不在于开议院,只要光绪帝“留意人才,拔至左右,日与讨论,立即施行”,便“拱手垂裳而土地可保,中国可安矣”。康有为抓住甲午惨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契机,向光绪皇帝大力推销其有关变法的政治学说。相对于各项具体的变法主张,康有为鼓励光绪帝以俄国彼得一世为榜样,奋发图强,抵御外侮,塑造完美的君王形象;主张通过伸张光绪帝的君权以推进变法,并强调“变”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今文经学中的“尊王攘夷”思想,以及“通三世”等“变”的思想渗透于康有为的上奏内容之中。众所周知,光绪帝为康有为的这次上疏所打动,而他之所以会被打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帝后之争的政治需要,并有感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思想底蕴,康有为能将其改革政治体制的激进主张以今文经学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一些现代性的政治主张与传统的思想资源水乳交融,因而获得光绪帝的青睐。后来,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利用专折奏事的特殊待遇,提了不少新政建议,其回应则是光绪帝维新期间诸多涉及变法的具体领域的上谕。从上谕的内容来看,光绪帝对康有为军事和文教方面的建议几乎全盘采纳,但在政治方面对康有为提出的定宪法、设议院则未曾涉及。光绪帝虽曾在此段时间的上谕中提到决心“开懋勤殿以议制度”,然据学者考证,所谓“开懋勤殿”云云,是在8月20日提出的,这是后党阴谋渐露,“朕位几不保”时的冒险企图,且懋勤殿实际未开。此后,光绪帝发布《振兴庶务兼采西法诏》,提到“今将变法之意布告天下,使百姓咸喻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强中国,朕不胜厚望”。其中,“咸喻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强调的是“君”“朕”,不是民权。即便是光绪支持保国会时所说“会能保国,岂不大善”,也是因为它“并非有碍国家,有碍君权”。光绪帝还对“斥民权之乱政”,有利于封建名教的《劝学篇》“详加披览”,亦可见他关注的是“君权”而非“民权”。 此外,光绪帝虽然对康有为经济上的改革建议有所接受,但对大筹巨款以行新政的建议,则于9月16日命户部编列预算,按月刊报,仅示“准备”。至于废漕运、撤厘金,则未有上谕颁布。光绪帝的改革重心是在军事、文教等方面,即便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是围绕着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展开的。比如《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第一款中提出鼓励的,主要是“制造船枪炮等器”;而“许以专利”的,也是开河、筑桥、电线、电话等与军事有关的工业,这些自非一般民族工商业者所能承办;对民族工商业的“恤工设厂”,却未见拨专款。毕竟光绪帝锐意改革的直接动因是甲午战败以来的严重外患,尤其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这场近在肘腋的侵略,更是刺激了光绪帝急切改革以救亡图存的敏感神经。所以,在包括光绪帝在内的清朝当政者看来,此时他们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即如何在这个日益血腥与残酷的“万国竞立”的国际格局下生存的问题。在他们看来,生产现代化的枪炮等军事方面的改革可以直接增强国防实力,文教方面的改革也可为推行变法提供人才储备,而经济方面的改革虽然有助于实现富国强兵,但并不能直接看到成效。因此,光绪帝考虑的主要是改革所能取得的军事方面的短期成效,但他对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正如有学者所言,光绪帝在经济上的改革上谕,主要是布新,而没有除旧。 比方说,康有为所提的裁撤厘金,实为扫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障碍的重要措施,但光绪帝却对之不予重视。如此一来,旧的不去,封建桎梏犹存,通商、惠工仍受阻扼。再有,康有为提到“夫今已入工业之世界矣,已为日新尚智之宇宙矣,而吾国尚以其农国守旧愚民之治与之竞”,要求“去愚尚智,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希望使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家,但光绪帝仍然固执地认为“农务为中国大利根本”,即便设立农工商总局,所任用的端方、徐建寅、吴懋鼎等人之间的意见也不一致,导致行政效率十分低下。经济方面这些没有“除旧”的改革措施,也代表着光绪帝并没有想过变封建的中国为资本主义的中国。(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