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炎帝与炎帝氏族:神游九疑山区

炎帝与炎帝氏族:神游九疑山区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86蒙文通也认为“祝融亦为炎帝”[22]。屈原《远游》进一步指出炎帝之神游息于九疑山区:“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他说炎帝之神游息于九疑,绝非凭空臆造。[25]根据这一观点,则九疑山区不但包括了南岭北侧的湘南地区,而且包括了湘东南。其范围包括湘江流域的中上游和湘南一带。据此可知,炎帝之神的游息地只在炎帝氏族的范围内,而这一范围就在湘东南。

炎帝与炎帝氏族:神游九疑山区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侧重反映上古历史、地情的珍贵古籍。该书认为炎帝之神在南方。其《海外南经》说:“南方祝融,兽面人身,乘两龙。”晋人郭璞注:“火神也。”[20]206

前引傅斯年的话说祝融“后称炎帝”。吕思勉指出:“炎帝者,祝融之异名。”[21]86蒙文通也认为“祝融亦为炎帝”[22]。三位大师的观点指向一处:祝融即炎帝,《山海经》说的“南方祝融”即是“南方炎帝”。

屈原《远游》进一步指出炎帝之神游息于九疑山区:“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朱熹注:“南疑,九疑也。”[23] 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司掌着屈、景、昭三大氏族的祭祀和子弟教育。他说炎帝之神游息于九疑,绝非凭空臆造。

九疑有“大”“小”之分。小九疑在湖南宁远县,又名苍梧山,舜帝葬地。大九疑即泛九疑山区,《水经注》描述了它的范围:“磐砦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24]湖南师范大学任俊华教授认为:“所谓九疑山区实际是以南岭山脉为主体,东接罗霄山脉的广大地区。”[25]根据这一观点,则九疑山区不但包括了南岭北侧的湘南地区,而且包括了湘东南。

《山海经·海内经》说:“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20]459《海内经》认为九疑山在“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实,在先秦时期,九疑与苍梧是一地二名。也可以说,九疑与苍梧是同一地名的不同说法。[26]根据湖南龙山出土的里耶秦简以及湖北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学者们一致认为在湖南的东南部曾经存在过一个古苍梧(仓吾)国。其范围包括湘江流域的中上游和湘南一带。这个范围与任俊华教授所描述的大九疑地区基本一致。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逸周书》最早提到“仓吾”。其《王会解》描述了周成王七年(前1036年),新都洛邑建成,八方诸侯及蛮夷前来朝贺的情形。内有“仓吾翠羽”(仓吾国进献有花纹的鸟),晋人孔晁注:“仓吾亦蛮夷也。”[27](www.xing528.com)

这一节文字说明“仓吾”在西周时期还是部族名,战国时才成为仓吾人的住地名,亦即苍梧。

1983年出土的湖北张家山汉墓竹简上,记载一则秦王政二十七年(前220年),进剿和审理攸县利乡乡民反叛的《奏谳书》,这份资料显示,当时的攸县属苍梧郡。[28]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教授据此认为,“秦苍梧郡域应包含今湖南东南一带”。[29]做过茶陵州同知的元代国子祭酒江存礼《炎帝庙》诗云:“南极海波同浩渺,苍梧云气共嶙峋。”[30]可见元人还将酃县一带称为苍梧。

上述分析说明,屈原所说的“南疑”即苍梧,也就是现在的湘东南。至于广西苍梧,那是汉以后的事。

恩格斯指出:“这样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会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线以外,就无可争辩地由别的神统治了。”[31]左传·僖公十年》也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32]416意思是神不享受本族以外的祭品,氏族成员不祭祀外族的祖先,这也是原始社会宗教崇拜的真实写照。据此可知,炎帝之神的游息地只在炎帝氏族的范围内,而这一范围就在湘东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