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卫青与霍去病:战术能力孰优孰劣?

卫青与霍去病:战术能力孰优孰劣?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卫青沉稳内敛,霍去病热情张扬,这跟个人能力关系不大,说不清楚到底孰优孰劣。霍去病曾六次出征匈奴,其中后四次是独立带队作战,共计消灭匈奴士兵十一万余人。霍去病坚信“天下战术,无所不破,唯快不破”。然而,终武帝一朝,战术素养能望卫青和霍去病舅甥俩项背的将领又有几人?相反,霍去病是一个战术大师,将闪电战术运用得可以说炉火纯青。

卫青与霍去病:战术能力孰优孰劣?

离开硝烟滚滚的战场,我们来讨论一些相对轻松的话题。

自古以来,人们凡事总喜欢讲排名,在某个领域一定要分清楚谁强谁弱,喜欢搞排行榜、兵器谱、top10之类的,末了还要冠以“史上”“最强”等字眼,就连后来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搞了个云台二十八将,仿佛不排名不足以安天下,不排名不足以平民愤。那么,问题来了,在武帝时期,众多将领中排名前两位的卫青霍去病究竟孰强孰弱?我们对此也可以讨论下,如果读者不同意以下结论,请笑过,勿拍砖。

论出身。两人都是私生子,这个没什么好比较的。

论个性。卫青沉稳内敛,霍去病热情张扬,这跟个人能力关系不大,说不清楚到底孰优孰劣。

论为人。因为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卫青为人仁善、谦和,懂得尊重同僚和手下,在士卒中得到了广泛爱戴。出征时,他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获胜后,也知道给自己的手下争取应得的封赏。后来淮南王刘安准备谋反的时候,他的手下伍被是这样评价卫青的:“大将军这个人号令严明。打仗的时候,他临阵勇敢,常身先士卒;行军遇到水源紧缺的时候,士兵没有喝饱,他绝不喝一口;渡河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士兵还没有过河,他绝不渡河;平时所获的赏赐,他也通通分给手下的士兵。跟大将军一比,即便是古代最有名的将军,也不过如此。”

不仅这样,面对在他最被皇帝看重、出任大将军时都不肯给他行跪礼的汲黯,卫青表示尊重;面对因私怨击伤他的李敢,卫青反而帮他隐瞒,人品好得没话说。他唯一可以让某些人诟病的是 “柔和媚上”,说白了,就是爱讨好皇帝,在皇帝面前从不敢据理力争。但是,这恰恰反映了卫青的高情商。他就是一个放羊娃子出身之人,让他能出人头地的是谁?是皇帝;他当上了将军,要建功立业,扫平匈奴,要依靠谁?还是皇帝;他是位极人臣的大将军,姐姐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外甥是太子,妻子是皇帝的姐姐,那最担心、提防他的人是谁?依然是皇帝。除非卫青想造反,不然,他不讨好皇帝讨好谁?这就如同明朝的名将戚继光将军的情况。所向无敌的戚家军是戚继光的私人军队,并不领国家的军饷,为了养活这一大拨弟兄以抗击倭寇,他可能既行贿又受贿,不仅结党而且营私,但他从未通过这些手段给自己谋过一点私利,他仍然无愧于名将的美名。

再看霍去病,跟卫青相比,他自小可以说没受过什么苦,后来更是在皇帝身边长大,这样的经历让他不仅遇事敢说敢做,而且敢做敢当。霍去病因为李广的儿子李敢曾经打伤卫青,就自作主张射杀了李敢,事后还第一个跑去跟皇帝说“就是我杀的”。另外,常年接触社会顶层的他似乎也不懂得人间疾苦。据说,每次出征,皇帝都会亲自给他派遣随军的厨子,并准备大量的只给他一人特供的酒肉美食,征途中哪怕士兵们缺衣少食,霍去病也不会关心,还在营地里踢球作乐。征战结束的时候,若给他特供的酒肉有剩余,则一律丢掉,这也是为后世学者所诟病的。

论战功。对大多数人来说,这项比较才是最重要的。历史上从不缺乏道德品质无可挑剔、办事能力却一塌糊涂的人。作为一名将领,哪怕你其他方面一无是处,只要能打胜仗,就是一个有用的人,因而霍去病的战绩是挺霍派最为津津乐道的一点。霍去病曾六次出征匈奴,其中后四次是独立带队作战,共计消灭匈奴士兵十一万余人。要注意,这些数字是靠战后算人头算出来的,那些在战场上跑掉了但受伤致残或重伤不治的并没被计算在内,而且谁能保证战场上每个被杀死的匈奴人的脑袋都被带了回来?因此,“十一万余人”还只能算是保守估计。而相比之下,卫青七次出征只消灭了五万多人。这样看来,霍去病似乎比卫青强一点。

但我们还应注意两位名将的作战风格。之前提到过霍去病的战术,他使用的是超越时代的打法。在战术上,他的想法可能与当时的人格格不入,以至刘彻提出要教他孙武吴起等古代军事家的兵法时,霍去病这样回答了一句:“打仗要看策略是否得当,不一定要学什么古兵法。”吕思勉先生在他的《秦汉史》里评价说,这就是霍去病这个人不学无术的铁证,又进而把火烧到刘彻身上,说汉武帝这个人经常轻率地就把统领三军的重任所托非人。

我本人是极敬重吕先生的,但对他的这个论点实在不敢苟同。霍去病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打仗要有好的、适当的策略,而他的策略就是快速突击,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不跟你玩什么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那一套。霍去病坚信“天下战术,无所不破,唯快不破”。这就是他的兵法,不用去学“古”兵法。

相比之下,卫青就显得保守老派一些。尽管他有突袭茏城的记录,有快速包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的辉煌,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卫青出征时还是自己带一部分兵,手下将领带一部分兵,有时候还会分兵从不同地方出击,他很多时候起到的都是一个帅才临场统筹调度的作用。一个行动方案越复杂,需要调动的人员就越多,对下面各级指挥员的要求也就越高。然而,终武帝一朝,战术素养能望卫青和霍去病舅甥俩项背的将领又有几人?因此,事先准备周密的计划临到实施的时候时常就出了这样那样的岔子。

别的不说,就说漠北那一仗,如果李广、赵食其那一路能如期抵达,和卫青的大部队协同作战,伊稚斜能不能跑掉还不一定。临阵时无法预测的失误经常导致卫青的军队打的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收复河套、驱逐右贤王、击退匈奴单于主力,卫青的胜利多为战略大局上的胜利,而非个别战役、战术上的胜利。

相反,霍去病是一个战术大师,将闪电战术运用得可以说炉火纯青。《史记》中记载了漠北决战之后刘彻对霍去病所得战功的亲口描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三,取食于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www.xing528.com)

我绝少如此大段地引用古籍,但这段文字透露了霍去病的骑兵闪电般地横行漠北两千里依然能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取食于敌。这是当时甚至之后的千年间极少有军事家能做到的。说白了,就是打到哪儿吃到哪儿,不恰当地说,霍去病的队伍经过匈奴人的聚居地时甚至大有“汉军进村”的感觉。他们总是尽量少地携带辎重,以最快的速度连续攻击敌人,战斗时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为了不减慢速度,他们甚至都不怎么抓俘虏,更不讲究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能说,其他的将领跟霍去病一比,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然而,任何人都会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的影响。霍去病虽然一时超越了时代,但终究还是无法逃脱时代的局限。霍去病的战绩虽然彪炳史册,其中却有许多隐患。其一,其他的将领无法与之配合。刘彻给霍去病的军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没有副将,霍去病就经常把手下的校尉们当副将使用。这一方面体现了霍去病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也是无奈之举。霍去病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独来独往的,实在是他的队伍跑得太快了,其他将领根本适应不了他的节奏。太史公就曾这样感叹霍去病率领的军队:“这样的撒足狂奔,居然从来没有受困过,实在是上天的眷顾。”霍去病四处征战的前两年,在他风光战绩的背后,往往是其他将领因为赶不上他的队伍而误期受罚的寂落背影

更重要的是,战争中霍去病手下士兵的伤亡数字时常被大家刻意地忽略。其实,他如此不计代价地突击,士卒和战马的损耗也是巨大的。有时,一仗下来,军队甚至会减员十分之七。要知道,霍去病的手下从来都是汉军中最强壮勇敢的士兵,“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实在也不能算是大胜。当然,中国历来人多,哪怕以一换一,也不是匈奴区区几十万人口能扛得住的,但是战马的损耗就不能忽略了。只漠北一战,汉军损失的战马就超过十万匹之多。虽然汉朝有马政,武帝时期为了和匈奴作战,又积极鼓励民间养马,而且卫青在收复河套地区和驱逐右贤王时也收缴了匈奴无数的牲口,他本人还在朔方郡常年养马备战,但这都抵不过汉军积年作战所消耗的军马数量。

如果继续依着霍去病这样在短时间内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使用马力,估计不久的将来,或许汉军就可以尝试着骑牛上战场了。漠北一战之后,喜欢“趁他病要他命”的刘彻居然十多年都没有再对匈奴发动战争,个中缘由说起来也无奈,就两个字——马少。总不能指望士兵们靠着双腿在草原上跑赢匈奴人吧?

所以,总体上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说卫青是领先霍去病的,虽然不多,也就半个身位,但哪怕没有霍去病,只要皇帝一心任用卫青,他也能把匈奴人赶到漠北去吃黄沙,尽管会多耗些时间。而如果只有霍去病,在当时的条件下,依照他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则是有失败隐患的。

然而,历史并没有为我的结论提供验证机会,这是霍去病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在漠北决战两年之后的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因病身亡,年仅二十四岁。

霍去病死后,皇帝给了他极高的待遇,亲自调拨由边境投降而来的匈奴人组成玄甲军为他送葬,队伍一直从长安排到了茂陵。皇帝还命人将他的坟墓堆成祁连山的形状,以纪念他不朽的功勋,并亲自给他上谥号“景桓侯”。此后又过了十一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也在无仗可打的落寂中度过了自己最后的人生

随着霍去病和卫青的相继离去,汉帝国的军事力量一下跌入了低谷,刘彻却变得更加迷信武力,最终差点将西汉王朝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个话题我们暂且放在后面再表。当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曾经闪耀一时的名将成为过去、西汉历史进入下一页的时候,让我们放慢脚步,最后再提一个时常会被人谈及的问题:为什么霍去病会英年早逝

对于霍去病的具体死因,史书上唯一的相关记载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曾经说,霍去病是在征战中感染了匈奴人故意散播的瘟疫一类的传染病而死的。当然,除此之外,我听过无数的谋杀说和阴谋论。其实,事情也许并没有这么复杂,真相也许就隐藏在他的名字中。

在中国,从古至今,父母给子女起名字时总会将长辈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寄托在名字中,后来的汉宣帝刘病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霍去病的“去病”二字想来也是一样,或许,这个孩子小时候就体弱多病,所以他的父母才给他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希望他能够健康成长。一个幼年时体弱多病、多少有些先天不足的孩子,十七八岁就开始从军出征,并且连年征战不休,而在草原大漠征战的辛苦及其对身体机能的损害远非我们这些旁观者所能体会的,如此长期的折腾,即便不中瘟疫,早死也并非意外。

但卫青和霍去病是幸运的,他们至少在自己有生之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赢得了后人的敬仰;而有人幸运就会有人不幸,与卫青、霍去病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名将就只能在郁郁中了断自己的生命。

这个人就是李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