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间简说》:时间观念的初期发展

《时间简说》:时间观念的初期发展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中华民族早期的时空观念,从中国古代神话开始,探讨时间观念的早期发展。因此,我们希望从有文字记载的我国大量神话中,筛选一些我们认为能够反映古人认识自然的例子,探索中华民族史前时期时间观念的发展。王充又把羲和说成是专管观测四星定时间节气的人。这表明在时间观念的发展中,殷商之前的中国古人就有了时间均匀可分的思想。

《时间简说》:时间观念的初期发展

人类进化和种群发育的不同阶段,人类在劳动实践和适应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是不相同的。在种群发育定型之后,由于社会形态、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不同,不同民族的时间、空间观念之间也有差异。事实上,各古老民族,例如古希腊人、古玛雅人、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古伊朗人,以及中华民族的古代先民,都有一部各具特色的时间、空间观念发展史。在关于人类认识史和思想史的以往研究中,人们比较注意研究古希腊人的时间、空间观念,以至于在该领域中出现了“言必称希腊”的局面;而对于其他古老民族,特别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早期时空观念,不仅是西方学者,甚至包括中国学者,都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节的叙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漏。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中华民族早期的时空观念,从中国古代神话开始,探讨时间观念的早期发展。

神话传说来研究科学问题,看起来似乎难以理解。神话与科学是对立的,这在现代是正确的。但在古代,尤其是史前时期,神话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反映了原始人类认识自然的朴素想象。因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虽然不是现实的、科学的反映,它只是一种幻想,但是我们在讨论认识的史前发展中,却可以看到“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列宁哲学笔记》)。

当然,神话所反映的是史前阶段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朴素认识,它毕竟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不是历史记载。“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相互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相互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毛泽东,《矛盾论》)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毛泽东,《实践论》)才能使其显现出古人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认识。因此,我们希望从有文字记载的我国大量神话中,筛选一些我们认为能够反映古人认识自然的例子,探索中华民族史前时期时间观念的发展。因为一般认为这些神话传说产生于殷商之前乃至更远古的年代。

我们将从“羲和占日”来开始我们的讨论。

《史记·索隐》引《世本》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而著《调历》。”这里的“占”是观测的意思。黄帝指派羲和负责观测太阳。其目的为何?《尚书·尧典》说,黄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这里羲和被说成为2个人,负责历象授时。《尧典》又说:“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晹谷,……申命羲叔,宅南,曰大交,……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4个人被分别派驻东南西北,负责观测太阳和乌、火、虚、昴四仲中星,以推定春夏秋冬。《尧典》还说:“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羲和1个人,还是羲氏、和氏2个人或2个家族,他们的任务都是观测日月星辰,开展授时服务,并且还管理历法,负责置闰。

《尚书·尧典》把羲和说成是2个人或2个家族。但是,王充在《论衡·是应》中又把羲和说成是1个人,并说“尧候四时之中,命羲和察四星以占时气。”王充又把羲和说成是专管观测四星定时间节气的人。2种说法不一,但司时职责没变。

以上记载是以“史”的形式出现的。我们看到,在黄帝时代(大约公元前26~前22世纪),人们对时间特别重视,以至于设置专管时间的官员,并由最高主宰者任命。这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远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把时间和天体(视)运动,特别是与太阳的(视)运动联系在一起。这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是少见的。

实际上,关于羲和的神话还可以追溯到更久远。《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在这里,羲和又成了神话中帝俊的妻子,太阳的母亲。

十个太阳的神话还见于《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又有这样一段话:“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颓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原来十个太阳居于一棵树上,且九居下枝,一居上枝,是轮流“接力”运行的,一个来了,另一个(可能就是居上枝者)便接着出发。太阳出来的地方叫日易谷,又称汤谷。《书·传》载:“日易,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日易谷。”日入的地方叫昧谷。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说:“西方日所入处,名曰昧冥之谷。谷者日所行之道,日入于谷而天下皆冥,故谓日入之处为昧谷,非实有谷而日入也。”

羲和神话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天空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太阳及其运动这一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幻想。同其他民族的古代先民一样,他们都把太阳的起源视为人格化的神所生育。但是,在羲和故事中,中国古人已经把太阳的运动(视运动)当作自然现象来加以考察:它是由10个太阳接续运动组成的,这种接续运动是按一定的“轨道”进行,这个轨道就是“谷”。日出于汤而入于昧,在地下经谷穿山而过,又回到汤谷的大树上,太阳的这种运动与古人认为大地浮于水的假设是相符的,它还包含有太阳围绕地球运动的原始认识,尽管那时尚未认识到大地为球形。

至于有10个太阳,它直接与记时有关。《左传·昭公五年》中有:“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10个太阳表示十进制,可见在中国古代,人们比较早地就知道将时间进行划分,1天分为10时,后有百刻制。另外,在殷墟甲骨文中还发现干支记日法,即以六十甲子来累加计数日数。这表明在时间观念的发展中,殷商之前的中国古人就有了时间均匀可分的思想。时间的相加性反映的也正是这一认识。

我们再来看“常仪占月”的故事。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在这里,天帝帝俊的妻子常羲又生了12个月亮。常羲在后来的传说中又转变为专管月亮的神——常仪、嫦娥。值得注意的是“月十有二”。12个月亮可能说明2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人在观察太阳确定日,并以10个太阳将1天划分成10时的同时,还通过观察月亮将更长的时间间隔(年)进行划分,一个阴历年有12个朔望月无疑是这一划分的依据。二是继“日”之后有了“年”的概念。在没有夜间照明的年代,先民们对月亮的出没圆缺十分重视,并把它和记时联系在一起。周代金文中把初三新月出没记为“月出”,并称为“初吉”就说明这一点。从“月出”向前推,到“朔”,就是阴历每月的初一。12个朔望月为1个阴历年。这是周代的祭祀周期。

人们既然想象有10个太阳轮流出没,那么自然地也就会想象会有12个月亮,每月出1个。屈原在《天问》中问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正是反映了当时人们认为月亮从圆到缺慢慢死去,下一个月出来的是新生月亮的想象。12个月亮的神话可能就是这样来的。

这样,中国在殷商之前已经出现了2种记时的方法:将1天分为10时的十进制方法,由此产生了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记时法。另一个便是一个阴历年含12个朔望月的十二进制法,这就是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记时法。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又表明,最晚在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以天干配地支的60日为1甲子的干支记日法。这是记录较长周期的六十进制记日法。根据《春秋》所记载的第一次日食推算,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乙巳日起,就开始连续记日,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干支记日法没有间断过,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悠久的记日系统。

计数方法的发展,至少可以说明在殷商之前的中国先民们对于时间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①时间是可以划分并进行计数的;②时间与天体运动有联系;③从干支连续记日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似乎有了时间坐标轴概念。

在中国神话中,比羲和更早的司时官是重黎。《左传》说:“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神话中的重和黎是2个人。《国语·楚语》中有: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火正是专门观察“大火”(星宿二)这颗亮星的官,每年当大火于傍晚出现在东方时,黄河流域就到播种季节了。因此,火正黎实际上是观察天象以定农时的司地官。而南正重则是专门观察太阳影子以确定时间的司天官。南正指太阳到了南方的中天。观测太阳在南方中天的时刻,可以决定一天中的中点——午时,也可以决定正南、正北的方向,方法是“立竿测影”。由日影的变化还可以决定分点、至点和回归年长度。这则神话反映出在夏商时代已经有了按某颗星辰的出没确定农时,甚至有了“立竿测影”的定时方法。(www.xing528.com)

图2 古中国时间神后羿

图3 盘古开天辟地

还有传说认为,比南正重更早的司天官是太阳神后羿。他被描绘为一个活跃的老人,高举太阳盘,决定四季变化和昼夜交替。

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是与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结构的初始认识。

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晋书·天文志》),天由八根柱子支撑着,这八根柱子就是八座大山,其中位于西北方的叫不周山。“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历记·律书》)。类似的认识在其他古老民族中也有出现。例如古印度人认为天是个半圆的罩子罩在大地上,大地由四头大象驮着,四头大象又站在一条大鲸鱼的背上,鲸鱼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遨游。古巴比伦人把天想象为半圆的天穹覆在水上,水包围着圆盘形大地。古埃及人认为世界好像一只长方形盒子,稍呈凹形的大地是盒底,天是盒盖,撑在从大地四角升起的四座大山顶上。

图4 古埃及时间神

图5 古希腊时间神

有了对宇宙结构的想象,自然会思索它的起源问题。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反映了这一思索的逻辑发展。

据《三五历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盘古把太阳和星星从浑沌的悬崖上凿开,从而创造了宇宙,时间也就从这时开始流驰。在盘古抡斧砍伐时,有动物的祖先——龙、凤、龟、蛇做伴。盘古死后,身躯变为大地,头颅化为山岳,肌肉成为土壤,血液变为河海江湖。

盘古神话是中国古代先民对宇宙起源的杰出想象。它在自然哲学范畴内给我们以如下启示:天地是自然界生成的,是变化的;生成天地的本源是物质的;生成的过程发端于浑沌状态,然后是“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自然哲学拒绝神话中人格化的神,也拒绝世界是人格化的神的创生。在这一点上,盘古神话代表了从创生向物质观点过渡的理性思维,它孕育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宇宙起源和时空无限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古埃及神话中,大地是身披植物的男神西布的身躯,天穹是姿态优美的女神吕蒂。最初,西布和吕蒂紧紧相连于静静的水中。后来,大气神舒从水中出现,把他们分开,创造了天地。从这一时刻起,时间神思索于是开始计数时间。

在古埃及的历法里,一年的第一月以索思命名。古埃及人把索思想象为具有支配人死后的灵魂的神力,他左手握有人的生命之符,右手拿着铁笔描绘人死后的灵魂。

在古希腊神话中,大地由叫阿特拉斯的神肩托着。阿特拉斯是把火窃送人间的神普罗米修斯的弟弟,由于得罪了众神之王宙斯被罚双肩顶着大地。大地从浑沌中产生了白天和黑夜。古希腊人把农神克罗诺斯视为时间之父。克罗诺斯是宙斯的弟弟,宙斯统管众神后便差遣克罗诺斯专管时间、命运和农业。克罗诺斯手中握一把镰刀,可以管农业,又可把一年切成一段一段的间隔。

在古巴比伦,人们认为大地是一块平板,中间是陆地,四周是海洋。海洋外侧有陡峭的大山支撑着圆天。圆天上罗列着星辰。白天和黑夜的变化是因为大地之下有一根巨管。太阳白天在天空,夕暮于西潜入管中,跑到另一端,翌晨于管的东口出现。古巴比伦人生活在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平原上,往往只见到在地平线上有消逝的景象,致使他们产生了上述观念。

古代中外各民族关于时间的神话很多。它们大体上半是直觉认识,半是臆造杜撰。在今天看来,人们或许会感到荒唐可笑。但这毕竟是人类在认识时间史上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它反映人们借助想象以征服、支配自然力的一种愿望,在人类认识论的早期具有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