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匈奴与东汉王朝的关系及匈奴发展史研究

南匈奴与东汉王朝的关系及匈奴发展史研究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之后,南匈奴南下附汉,并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因此,内附于汉便成为南部匈奴的首选之策。他们为推进南匈奴附汉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受到蒲奴单于排挤的情形下,南下归附东汉王朝成为南匈奴各部众普遍认同的一种选择,这符合匈奴人民的利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最终目的是维护中原王朝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南匈奴与东汉王朝的关系及匈奴发展史研究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之后,南匈奴南下附汉,并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南匈奴内附于汉是匈奴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体现了落后文化必然向先进文化迈进的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南匈奴内附

经过“五单于争立”和“兄弟争国”的混乱局面之后,虽然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但其内部早已处于分裂状态,统治阶级间争夺继承权的矛盾和斗争在无形中不断滋长,为后来匈奴南北政权的对立和南匈奴被迫南下附汉埋下了隐患。

公元48年,日逐王比与蒲奴单于彻底决裂,决心率部南下附汉。从此,南匈奴部落便长期居住于北边的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上谷等郡地,并得到东汉政府的大力帮助,“严塞明候,大兵拥护,积四十年”。南匈奴居于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128]。匈奴人民由此休养生息,匈奴人口逐渐增多,匈奴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不断南迁。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南匈奴南下呢?

1.匈奴贵族频繁内徙

如前所述,从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军臣单于太子於单逃奔于汉到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呼韩邪单于被迫率部附汉,屡屡发生的匈奴贵族内徙事件为处于内部矛盾尖锐状况下的右薁鞬日逐王比寻求生存提供了一条可借鉴之路。尤其是“兄弟争国”时,呼韩邪单于率众附汉称臣,汉王朝不仅给以厚遇和强大扶持,而且帮助呼韩邪单于重返单于庭、重新统一匈奴,使匈奴得以安定。此时,呼韩邪单于的这种“依汉得安”的余温尚在,对南边八部匈奴有很大的影响。比袭用“呼韩邪单于”的名号便是有力的说明。因此,内附于汉便成为南部匈奴的首选之策。

2.内部亲汉势力不断强大

西汉时呼韩邪单于培植的亲汉传统势力和维护这一传统的力量仍在发挥很大的作用。呼韩邪单于时,匈奴称臣附汉,双方友好往来,和平相处。汉元帝时,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生有二子。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再嫁复株累单于,生有二女,其长女伊墨居次云和丈夫右骨都侯须卜当就是亲汉势力的代表。他们见右犁汉王咸“前后为莽所拜”,遂越舆而拥立咸为乌累若鞮单于。而且云、当“常欲与中国和亲”,“遂劝咸和亲”[129],以恢复与汉朝的友好关系。从当时的历史事件来看,亲汉势力无疑是推动汉匈关系友好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为促进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比所率南边八部民众长期居住于紧邻东汉的漠南地区,经过与汉族人民的不断接触和融合,中原的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之中。因此南部匈奴逐渐与漠北匈奴完全的游牧经济生活脱离,反而与中原保持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在保留自己传统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借鉴汉文化的可取之处、吸收汉文化的精华。而且,南部匈奴中有不少汉人(如郭衡等)存在,他们的言行亦对匈奴人民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为推进南匈奴附汉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这一时期,南匈奴内部的亲汉势力强大,亲汉愿望也更为迫切。因此,在受到蒲奴单于排挤的情形下,南下归附东汉王朝成为南匈奴各部众普遍认同的一种选择,这符合匈奴人民的利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汉政府抚优政策的影响

汉政府对归汉的匈奴贵族和民众实行了种种优待政策,按其旧俗妥善安置。这对南匈奴部众有一定的影响和吸引力

第一,对归汉的匈奴贵族加官封侯,给以优厚待遇。

汉朝廷封归汉的单于太子於单为陟安侯,封浑邪王为漯阴侯,封日逐王先贤掸为归德侯,并设都护协助他们处理政务。呼韩邪单于稽侯狦附汉后,更是得到汉政府的大力扶植。汉政府派兵击杀郅支单于,并帮助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匈奴,使其“民众益盛,塞下禽兽尽,单于足以自卫”[130]。甘露三年(前51),呼韩邪单于亲至长安觐见汉宣帝。“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131];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刀剑弓矢、马匹、锦绣帛絮等物,使留居光禄塞,又转运谷米34000斛以供食用。黄龙元年(前49),呼韩邪单于复入朝。汉朝廷赐礼如初,并增加衣服百一十袭、锦帛九千匹、絮八千斤。元帝即位之初,“呼韩邪单于复上书,言民众困乏。汉诏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斛以给焉”。竟宁元年(前33),单于再次来朝。汉“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132]。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昭君赐单于。此后,双方保持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和平友好关系。

第二,对归附民众因其故俗,设属国以安置之。

属国制始设于秦朝,秦安置归附少数民族的制度称属邦制。西汉为避刘邦讳改为属国制。属国制在汉武帝时真正明确下来。属国主要设在边地对付匈奴,以招徕大批降者,从内部分化瓦解匈奴的力量,“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以此与单于争其民。[133]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汉将归附的浑邪王部众安置于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属国。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冬,汉将呼速累及右伊秩訾部众安置于西河、北地二属国。汉政府为了安置不断来附的匈奴民众,后又增设了张掖属国、金城属国等。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属官,九译令。因汉“因其故俗”,故属国“各依本国之俗而属于汉”[134]。针对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135]及“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136]的特点,汉“乃诏有司开北鄙,择肥美之地,量水草以处之”[137]。汉尊重其固有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保留原来的部族组织,仍以部落为单位,以其原首领为首领,保留原有的组织和职官(只在行政上归属国都尉管理)。来附匈奴民众不交纳赋税,平时驻牧,战时打仗。遇有灾荒,汉朝廷赡其衣食,供给牛羊,给以物资接济。

由此可见,属国就是让内徙降服的少数民族在不改变其原有部落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生活风俗的前提下,接受汉朝的统治,“存其国号而属汉朝”[138]。其最终目的是维护中原王朝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属国的设立确保了内地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边地附汉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增加了匈奴人与汉人的接触和交流,使匈奴人逐渐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使匈奴人增进了对中原政治、经济的了解和适应,有利于缩小民族间的差异,有利于保证归附民众生活的安定。

4.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

南匈奴的内附与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塞北匈奴的游牧经济产品经常需要通过关市贸易、赠送等方式与中原汉地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交换。这不仅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塞北与中原、匈奴与汉族的团结统一。但匈奴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汉时呼韩邪单于稽侯狦附汉后,南部各部落受汉文化影响日益深重,匈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更加明显,南北各部落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自新莽天凤五年(18)以来,右薁鞬日逐王比所领八部牧民便驻牧于匈奴南部长城沿边,与汉民族往来比漠北其他各部更频繁,与汉民族融合更深,受中原农耕经济文化的影响自然比漠北各部落深得多。在长期的交往中,不仅汉族的物品和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匈奴人民,而且中原先进的精神文明也对他们造成了很大影响。漠南各部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都在向中原靠拢,汉化程度不断加深。他们慢慢接受和适应了中原先进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并逐渐将其融入自身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匈奴地区发生“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139]的严重天灾时,其游牧条件越来越差,生活环境愈加恶劣。中原相对稳固的农耕经济和安定的定居生活对匈奴各部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南匈奴只得归汉。

综上可知,南匈奴南下附汉是匈奴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匈奴统治阶级矛盾恶化的必然结果。内部社会力量的强大推动、东汉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是南匈奴南下附汉的重要原因。

南匈奴内附后,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逐渐恢复发展。南单于img落尸逐鞮单于比之后,丘浮尤鞮单于、伊伐於虑鞮单于、img僮尸逐侯鞮单于、丘除车林鞮单于、胡邪尸逐侯鞮单于、伊屠於闾鞮单于等相继嗣位,南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休兰尸逐侯鞮单于屯屠何在章和二年(88)继立时,正值北匈奴大衰耗,国内大乱。南单于屯屠何抓住时机,上书汉朝廷请兵出塞,与东汉政府共击北匈奴,最终迫使北匈奴主力向西逃亡迁徙。虽然来自北匈奴的威胁已解除,但南匈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断滋生并渐渐暴露出来,其政治危机日趋严重。屯屠何死后,安国继位,与左谷蠡王师子展开了激烈的夺位之争。南匈奴随后又爆发了薁鞬日逐王逢侯率领北匈奴降众叛离北逃之事。之后,南匈奴内部争端连起,叛汉之举也经常出现。直到曹魏时期,面对南匈奴部众不断大规模向内地迁徙的形势,曹操“恐其户口滋蔓,浸难禁制”[140]。因而,曹魏政权从经略中原和争取统一全国的总方针出发,采取分化政策来限定匈奴部众的所在范围,以便控制和削弱匈奴的力量。南匈奴部众被分为五部,每部选立尊贵者为帅,同时选汉人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令南匈奴左部万余落居太原故兹氏县、右部六千余落居祁县、南部三千余落居蒲子县、北部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中部六千余落居大陵县[141],并使南匈奴右贤王监国、管理各部,将单于呼厨泉滞留于邺城。从此以后,虽然匈奴部落组织名义上还被继续保留着,但单于只是徒有虚名,实权已全部落入曹魏政权之手。匈奴已没有实际可控制的地域。南匈奴政权实已败亡。

(二)南匈奴政权与东汉王朝的关系

1.确立藩属关系

建武二十四年(48),日逐王比协所属南边八部众款五原塞,表示“愿永为蕃蔽,扞御北虏”[142]。“修呼韩之好,以御北狄之冲,奉藩称臣,永为外扞。”[143]光武帝采纳五官中郎将耿国的建议,应许了比的请求。同年冬,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建武二十五年(49),“南单于复遣使诣阙,奉藩称臣,献国珍宝,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144]。次年,东汉政府遣使入南匈奴颁布诏书,并在五原塞西部八十里处设立单于庭,允许南单于比各部进入云中郡。南单于延迎使者,伏拜受诏而称臣。同年秋,南单于遣子入侍,奉奏诣阙。汉“诏赐单于冠带、衣裳、黄金玺、盭img绶,安车羽盖,华藻驾驷,宝剑弓箭,黑节三,驸马二,黄金、锦绣、缯布万匹,絮万斤,乐器鼓车,棨戟甲兵,饮食什器”[145]等大量财物。汉还“令中郎将置安集掾史将img刑五十人,持兵弩随单于所处”[146]加以护卫,一方面防御北匈奴,另一方面“参辞讼,察动静”,以协助南单于管理匈奴各部。同年冬,东汉政府复下诏南单于徙居西河美稷。此后,南单于每年“岁尽辄遣奉奏,送侍子入朝”,“元正朝贺,拜祠陵庙”,“兼祠汉帝”[147]。这样,东汉王朝与南匈奴正式建立起君臣关系,确定了南匈奴隶属于东汉王朝的藩属地位。

东汉政府针对南匈奴归附所实行的一系列举措是依“前世呼韩邪故事”而行事,是对西汉宣帝时对呼韩邪单于所采取政策的延续。但不同的是,第一代呼韩邪单于依附汉朝时,匈奴民众主要在原驻牧地和汉匈边境地区活动;单于位在汉朝各诸侯王之上,匈奴政权仍然是独立的,不受命于汉王朝,虽然也要履行称臣、进献、派使者、遣侍子等约定,但自主性较强,具有汉王朝的外臣国的性质。南单于比附汉时,南匈奴人一再南迁,大部已脱离大漠进入东汉境内;而且单于比的地位也已经不能与前呼韩邪单于同日而语了,单于面对汉朝来使,还需行跪拜之礼而接诏。单于位的传承亦是如此,虽然仍按照匈奴的既有制度进行承袭,汉朝不可直接介入,却需要经过汉政府封绶、颁发印信,需要取得汉王朝的认可。纳贡、遣送侍子入朝为质更是常规。此外,汉中央政府派使匈奴中郎将等官员常年进驻南匈奴,对其进行监控和保护。所以,此时的东汉王朝与南匈奴的关系较呼韩邪单于时期的汉匈关系更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君臣关系的性质。

2.“开口仰食”

南匈奴部众进入塞内初期,势力薄弱,在东汉王朝的庇护下得以生存发展。南匈奴部众在政治上受到东汉政府的卫护和监督,在经济和物质上得到东汉的援助和扶持,“被蒙覆载”,“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大兵拥护,积四十年”[148]。

第一,政治上的卫护和监督。

因北匈奴不断发兵骚扰南匈奴,所以东汉将南单于庭迁至西河美稷,并派使匈奴中郎将段郴及副校尉王郁驻留西河加以保护,为其设置官府、从事、掾史,还令西河长史每年将兵协助中郎将护卫南单于。冬屯夏罢,以为定例。南单于入居西河后,分列诸部于各郡,帮助汉王朝戍守边疆、捍御北虏,使韩氏骨都侯屯驻于北地、右贤王屯驻于朔方、当于骨都侯屯驻于五原、呼衍骨都侯屯驻于云中、郎氏骨都侯屯驻于定襄、左南将军屯驻于雁门、栗籍骨都侯屯驻于代郡,南单于自领一部驻于西河。可见,东汉政府对南匈奴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南匈奴对东汉政府的安排也是积极响应的。

使匈奴中郎将是东汉政府派遣到南匈奴的最高官员,直接隶属于汉中央政府,代表朝廷对南单于实行监护,主要职责是保护南匈奴,使之不受北匈奴或其他民族的侵扰,但实际上更重要的目的是监督南匈奴,防止其有“离心”行为发生。[149]除此之外,使匈奴中郎将还参与南匈奴内部日常事务的商讨和解决;要及时传达皇帝命令,并将南单于的请求和奏章转达给东汉政府;要负责迎送单于侍子,负责接收、转运汉廷对南匈奴的赏赐,负责对南匈奴的救济以及吊祭慰赐等汉匈交往事宜。东汉后期,随着南匈奴叛汉事件的经常发生,使匈奴中郎将又担负起平息叛乱的任务。但需要注意的是,使匈奴中郎将只是对南单于行使监护权,而不是取代南匈奴的原有机构,因此不能对匈奴民众进行直接管理,更不具有生杀大权,不可越权擅杀南匈奴单于及官员或干涉单于位的继承事宜。如,顺帝永和五年(140),中郎将陈龟因南匈奴左部叛汉之事治单于“不能治下”之罪,逼迫单于休利及其弟左贤王自杀。陈龟因此被免职并入狱。灵帝元和二年(179),中郎将张修与新单于呼徵不和,擅自将呼徵处斩,改立右贤王羌渠为单于。张修“以不先请而擅诛杀,槛车征诣廷尉抵罪”[150]。总之,中郎将作为东汉朝廷与南匈奴之间的联络者,起到了很好的上传下达作用,也更好地加强了东汉对南匈奴的监控。

明帝永平八年(65),东汉王朝又设置度辽营,以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军事,副校尉来苗、左校尉阎章、右校尉张国将黎阳虎牙营士屯驻于五原曼柏,又遣骑都尉秦彭率兵屯驻于美稷。设置度辽营和度辽将军主要是为了防止南北匈奴勾结、融通,抵御北匈奴来犯。据《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仪》,度辽将军“银印青绶,秩比两千石”,主要配合使匈奴中郎将加强对南匈奴的监管和军事防护,同时配合北部各郡县和有关机构加强对整个北方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度辽营为维护东汉北部边塞的安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51]

第二,经济援助和物质扶持。

长城往往被作为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分界线。因为南单于比所领部众受汉人影响,所以南匈奴之农业已有所发展。但在跨过长城进入农耕区之后,南匈奴仍一时无法适应塞内的生活。东汉针对匈奴民众的生活特点,依其故俗,“乃诏有司开北鄙,择肥美之地,量水草以处之”[152]。东汉政府不仅允许南匈奴人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五原、云中、定襄、朔方、雁门、上谷、北地、代郡缘边八郡划为南匈奴部众的驻牧区,并给予南匈奴丰厚的赏赐,“岁以为常”。遇有灾荒、饥馑,汉政府还以大量物资、粮食赈济南匈奴。

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南匈奴附汉后,东汉政府对其有一年一度的赏赐,甚至会因时因事不定期给予厚赏。建武二十六年(50),南单于遣送侍子时,东汉朝廷赐予单于衣裳、黄金、马匹、乐器、兵器、食器等财物,“又转河东米糒二万五千斛,牛羊三万六千头,以赡给之”。每年单于侍子入朝拜祠陵庙完毕后,东汉政府便派人将南匈奴使者遣回,并赐予彩缯、锦绣、黄金、食酱、橙、橘、龙眼、荔枝等;另“赐单于母及诸阏氏、单于子及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骨都侯有功善者,缯彩合万匹”。[153]建武二十九年(53),汉赐南单于羊数万头。光武中元元年(56),南单于比死,汉派遣中郎将段郴“将兵赴吊,祭以酒米,分兵卫护之”[154]。在单于比之弟左贤王莫继位后,光武帝又“遣使者赍玺书镇慰,拜授玺绶,遗冠帻,降单衣三袭,童子佩刀,绲带各一,又赐缯彩四千匹,令赏赐诸王、骨都侯已下。其后单于薨,吊祭慰赐,以此为常”[155]。章帝建初元年(76),南匈奴驻牧地发生蝗灾,饥荒严重,汉“禀给其贫人三万余口”[156]。由此可见,东汉王朝对南匈奴实行了许多优抚政策,给予了南匈奴非常优厚的待遇。据大臣袁安奏疏,东汉政府每年给予南匈奴的经济和物质支援总额高达一亿九十余万。正因为得到东汉政府如此庞大金额的援助,南匈奴民众在入塞后,生活渐趋稳定,人口有所增加;南匈奴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实力也逐渐增强。

3.协助东汉出征

南匈奴在接受东汉政府赏赐和接济的同时,不仅分部驻守各郡帮助东汉戍守边境,还出兵协助东汉征讨北匈奴。这同时也维护了南匈奴自身的利益,为其实现南北统一开拓了道路。明帝永平十六年(73),南单于派重兵与汉军大举征伐北匈奴。左贤王信与祭肜一道出朔方高阙塞攻皋林温禺犊王。和帝永元元年(89),以耿秉为征西将军,与车骑将军窦宪率骑八千,与度辽兵及南单于众三万骑,出朔方击北匈奴,大破之。次年,南单于又派左谷蠡王师子将左右部八千骑出鸡鹿塞配合汉中郎将耿谭夜围北单于,给北匈奴造成了致命打击,直接导致了北单于随后的溃败西逃。不久,鲜卑乘机进据漠北,并入北匈奴余留者,逐渐强盛起来,不断侵扰汉边。南匈奴兵又成为帮助汉政府抵御鲜卑的一支力量。安帝元初六年(119)秋,鲜卑入侵马城塞。度辽将军邓遵及中郎将马续率南单于将其击破。顺帝永建二年(127)春,汉中郎将张国遣从事将南单于兵步骑万余人出塞,击退鲜卑其至鞬。同年二月,鲜卑复寇辽东、玄菟。汉护乌桓校尉耿晔率南单于兵将鲜卑击破。阳嘉二年(133),汉使匈奴中郎将赵稠遣从事领南匈奴骨都侯夫沈等出塞进击鲜卑,斩获甚众。灵帝熹平三年(174),鲜卑侵入北地。汉太守夏育率屠各胡追击,大破之。熹平六年(177),汉政府又派遣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分三道出塞攻打鲜卑檀石槐。[157]在东汉的其他征战中,南匈奴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安帝永初五年(111),安定、北地、上郡皆被羌侵扰。汉诏度辽将军梁慬发缘边兵迎三郡太守,使率吏人徙入扶风界。梁慬即遣南单于兄之子优孤涂奴将兵迎之。元初三年(116),邓遵任度辽将军率南单于及左鹿蠡王须沈于灵州击破零昌(先零羌)。但是后来,南匈奴出兵助战的自愿成分越发减少,南匈奴常常是因为被东汉王朝征调而参战。

4.叛汉事件迭起

公元93年,安国继单于位之后,南匈奴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与汉朝的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两民族间的不和谐因素凸显,反对汉王朝的斗争陡然增多。这类事件在南匈奴依附汉朝的前四十年时间里是鲜有发生的,在此时却骤然频繁起来。这与汉王朝对南匈奴态度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这种态度变化主要表现为东汉政府派驻南匈奴的使匈奴中郎将等官员介入单于庭内部事务,甚至直接插手单于位的继承事宜。

另外,汉王朝对南匈奴兵骑的多次征调也是他们反叛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帝永元六年(94),由于汉度辽将军皇甫棱对南匈奴左贤王师子的偏袒和中郎将杜崇等人出于私利从中作梗,单于安国和左贤王师子的争斗愈演愈烈,终于一发而不可收,最后导致安国被杀。师子继位后不久,降汉北匈奴十五部二十余万人皆造反,立日逐王逢侯为单于,烧杀吏民,将车重向朔方奔漠北而去。汉与南单于遣兵击之,不能追而还。直至安帝元初四年(117),逢侯为鲜卑所破,部众四下分散。元初五年(118)春,逢侯困极,将百余骑亡归汉,汉将其徙之颍川郡。永元八年(96),南单于师子以右温禺犊王乌居战曾与安国同谋,欲考问之。结果,乌居战率数千人叛逃出塞。庞奋及越骑校尉冯柱出兵追击,破之,徙其余众及诸降汉北匈奴人二万余人于安定、北地。

师子死后,万氏尸逐鞮单于檀、乌稽侯尸逐鞮单于拔、去特若尸逐就单于休利先后嗣位。在檀、拔、休利统治期间,东汉统治越来越黑暗,政局动荡,民变不断,居住在边境的氐、羌等族人民也不时聚众反抗。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南匈奴亦深受影响。

安帝永初三年(109),汉人韩琮随南单于檀入朝返回后,进言说关东水患,饥困可击。单于听信其说,遂起兵反汉,攻中郎将耿种于美稷。汉遣行车骑将军何熙、副中郎将庞雄出兵反击。永初四年(110)春,单于檀遣千余骑寇常山、中山。汉又以西域校尉梁慬行度辽将军,与辽东太守耿夔击破之。汉大军数道并出,使南单于大为惊恐。南单于乃遣使乞降。汉政府准其请求,并待之如初。延光三年(124),汉政府连年征发新降匈奴抵御鲜卑,引起了匈奴部众的怨恨。其一部大人阿族遂率众反叛,携妻子辎重亡去。中郎将马翼遣兵与南匈奴骑追击,破之。阿族部众大都投河而死或被斩首。

顺帝永和五年(140),南匈奴左部句龙大人吾斯、车纽等叛汉,寇略西河,招诱右贤王兵合七八千骑围美稷,杀朔方、代郡长史。夏五月,度辽将军马续将其击破。吾斯等遂更屯聚,攻没城邑。中郎将陈龟以南单于不能制其部众,“外顺内畔,促令自杀”[158]。南庭一度虚席以待。汉诏马续以恩信招抚匈奴叛者。右贤王部抑鞮等万三千余寇皆归附。秋九月,句龙吾斯等立车纽为单于,侵掠并、凉、幽、冀四州。汉遣中郎将张耽将兵击车纽于马邑,斩首三千级,获生口及兵器牛羊甚众。车纽乞降,而吾斯犹率部与乌桓为寇。汉安元年(142),吾斯与薁鞮台耆、且渠伯德等复掠并部。

桓帝建和元年(147),伊陵尸逐就单于居车儿继位,对东汉极为忠诚,但平庸无为、缺乏威望。永寿元年(155),左薁鞮台耆、且渠伯德等再度暴动,攻美稷,东羌举族响应。安定属国都尉张奂招诱东羌诸豪,共击破之,叛者遂归附。延熹元年(158),南匈奴各部叛汉,与乌桓、鲜卑侵扰缘边九郡。汉以张奂为北中郎将讨伐叛军,诸部乃归降。延熹九年(166),鲜卑闻张奂征为大司农,遂招结南匈奴、乌桓同叛,侵掠缘边九郡。汉复诏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发兵追讨。匈奴及乌桓闻奂至,皆相率复降,凡二十万口。鲜卑出塞去。

汉灵帝年间,南匈奴羌渠单于在位时,东汉统治更加腐朽,东汉政权已摇摇欲坠,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地方势力纷纷割地称雄,据守一方,叛乱不断。中平四年(187),屠各胡叛汉,攻西河,杀郡守。第二年,因汉前中山太守张纯造反,南匈奴兵屡被征发平乱。这引起了他们的担忧。右部img落遂与休著各胡白马铜等十余万人反,攻杀单于羌渠。众人立羌渠子右贤王於扶罗为持至尸逐侯单于。杀於扶罗之父者又叛,另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会灵帝崩,天下大乱,於扶罗将数千骑寇河内诸郡。当时民皆保聚,抄掠无利,而兵遂挫伤。於扶罗欲归国,遭到南庭族人的拒绝,遂只好止于河东而居。

虽然上述南匈奴连续不断的反汉事件的具体起因不同,但或多或少是东汉王朝(尤其是统治后期)黑暗没落的统治和东汉王朝对南匈奴一定程度上的压迫造成的,既是民族矛盾的反映,也是阶级矛盾的体现,是双方矛盾激化的结果。

[1]彭建英:《论汉匈关系的演变》,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2](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3页。

[3](西汉)桓宽:《盐铁论》卷八《伐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5页。

[4](东汉)班固:《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83~2284页。

[5](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二《韩安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01页。

[6](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4页。

[7](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27页。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76页。

[9](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4页。

[10](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九《刘敬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19页。

[11]参阅(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二、一四、一五、一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匈奴传》、卷二《惠帝纪》、卷四《文帝纪》、卷五《景帝纪》、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

[12](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27页。

[13]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14](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2页。

[15](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7页。

[16](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〇八《韩长孺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61页。

[17](东汉)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40页。

[18](东汉)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41~2242页。

[19](东汉)班固:《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86页。

[20](东汉)班固:《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85页。

[21](东汉)班固:《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86页。

[22](东汉)班固:《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89页。

[2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〇《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9页。

[2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〇《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9页。

[25](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5页。

[26](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〇《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20页。

[27](东汉)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40页。

[2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76页。

[29](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5页。

[30](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7页。

[3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〇《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22页。

[32](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14页。

[33](东汉)班固:《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3页。

[34](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4页。

[35](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3页。

[36](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5页。

[37](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5页。

[3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7页。

[39](东汉)班固:《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页。

[40](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97页。

[41](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97页。

[42](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97页。

[43](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82页。

[44](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82页。

[45](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82~3283页。

[46](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98页。

[47](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01页。

[4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03页。

[49](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05页。

[50](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18页。

[51](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18页。

[52]林幹:《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53](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32~3833页。

[54](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19页。

[55](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19页。

[56](东汉)班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51页。

[57](东汉)班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05页。(www.xing528.com)

[5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14页。

[59](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1页。

[60](东汉)班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19页。

[61](东汉)班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21页。

[62](东汉)班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21页。

[63]《汉书·匈奴传下》曰:“拜助为顺单于,赐黄金五百斤;传送助、登长安。……后助病死,莽以登代助为顺单于。”

[64](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3页。

[65](东汉)班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39页。

[66](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5页。

[67](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6页。

[6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44页。

[69](东汉)班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67页。

[70](东汉)班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56页。

[71](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9页。

[7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2页。

[73](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7页。

[7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9页。

[75](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9页。

[76](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33页。

[77](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8页。

[7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90页。

[79](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96页。

[80](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0页。

[81]马长寿:《论匈奴部落国家的奴隶制》,载《历史研究》1954年第5期;林幹:《匈奴史》(修订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82]欧阳熙:《匈奴社会的发展》,载《华东师大学报》1958年第4期。

[83]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84]齐思和:《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载《历史研究》1977年第3期。

[85](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6页。

[86]齐思和:《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载《历史研究》1977年第3期。

[87]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8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7页。

[89]齐思和:《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载《历史研究》1977年第3期。

[90]武沐:《匈奴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9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2页。

[92](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5页。

[93](东汉)班固:《汉书》卷二《惠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9页。

[9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8页。

[95](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4页。

[96](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4页。

[97](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5页。

[9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31页。

[99](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4~3765页。

[100](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4页。

[10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5页。

[102](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7页。

[10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9~2901页。

[10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99页。

[105](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5页。

[106]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107]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10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6页。

[109](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8页。

[110](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9~3770页。

[11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11页。

[112](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77页。

[113](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6页。

[114](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0页。

[115](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6页。

[116](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8页。

[117](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15页。

[118](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1页。

[119](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7页。

[120](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88页。

[12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2页。

[122]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

[12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6页。

[12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9页。

[12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0页。

[12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六《郑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24页。

[12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八《臧宫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95页。

[12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2页。

[129](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7页。

[130](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01页。

[131](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98页。

[132](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00~3803页。

[133]肖瑞玲:《东汉对匈奴政策评析》,载《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3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34页。

[135](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79页。

[136](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0页。

[13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66页。

[138]见(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6~177页。

[13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2页。

[14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七《汉纪五十九》“建安二十一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146页。

[141]参阅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6页。

[14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2页。

[14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66页。

[14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3页。

[14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3~2944页。

[14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4页。

[14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4页。

[14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2页。

[149]胡玉春:《南匈奴与东汉的政治关系及其社会变革》,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6期。

[15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64页。

[151]王平:《论东汉对南匈奴的政策》,载《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5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66页。

[15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3~2944页。

[15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8页。

[15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48页。

[15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50页。

[157]参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安帝纪》、卷六《顺帝纪》、卷八《灵帝纪》、卷九〇《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15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一《陈龟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9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