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气候变化中的植物种类及其含义

中国气候变化中的植物种类及其含义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作更具体区分,很难反映具体气候。某些有代表性的植物种类与森林结合,才能取长补短,更具有说服力。三江平原雁窝岛全新统中部地层,栎属花粉含量占孢粉总数20%以上,松属和桦属花粉含量各占12%,反映当时是以阔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景观,气候较今温暖湿润[10]。今这种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山西的山地丘陵地区。

中国气候变化中的植物种类及其含义

仅以历史时期森林分布范围扩大与缩小、森林面积增加与减少来说明气候变化,不够充分有力。因为:①影响森林变迁有多种因素,气候仅是其中之一,况且气候中又包含冷暖、干湿等变化内容。②根据不同标准划分“森林”,概念则不同,例如,以气候带为标准,可分为热带林、亚热带林、暖温带林、温带林、寒温带林等;以叶形与其生长状况分,则有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长绿阔叶林等。不作更具体区分,很难反映具体气候。③森林遭到破坏,只要温度与水分等条件适宜,恢复成林只是时间与林木组合成分等问题。某些有代表性的植物种类与森林结合,才能取长补短,更具有说服力。

历史时期的孢粉组合分析主要涉及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东部沿海及青藏高原等地(图2.2)。

下面按从北到南、自东往西的基本顺序察看各个具体地点。

黑龙江呼玛(126.6°E,51.7°N)兴隆全新统中部地层中,有落叶阔叶树种和桤树的优势带[9]。该地现今处于中温带北缘,表明当时的气候远较今天温暖。

三江平原雁窝岛(约133.0°E,47.0°N)全新统中部地层,栎属花粉含量占孢粉总数20%以上,松属和桦属花粉含量各占12%,反映当时是以阔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景观,气候较今温暖湿润[10]。勤得利(133.2°E,48.1°N)和抚远(134.3°E,48.3°N)距今9 500~5 000年的泥炭剖面上,显示榆属、栎属花粉占优势,反映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标志当时温度和湿度都较今高[11]

吉林乾安(124.0°E,45.0°N)大市苏泡子上全新统孢粉组合显示,早期气候较暖湿,泡子水量较多,盐碱度低,周围生长大量木贼和水韭,呈现温带湿润草甸景观。后期气候转干旱,水中盐碱度增大,形成藜科、蒿属、毛茛科为主的草甸草原植被[12]

吉林敦化(128.2°E,43.3°N)秋梨沟及相邻的高松树采集到一批中新世早期的植物群化石,绝大部分是乔木:其中大齿栎对应现代种目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司氏山毛榉最接近的现代种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南部和西部,生长在海拔1 000~2 300 m山坡上;水松属现仅存的孑遗代表为喜光树种,适宜在温暖湿润气候及水湿环境生长,不耐低温,现分布在四川[10]、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地;金钱松属唯一现存种是我国特有树种,适宜生长在温暖多雨、酸性土山区,现生于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及湖北利川至四川万县[11]交界地区;水杉世界著名孑遗植物,生长于气候温和、夏秋多雨的酸性土地区,现天然分布仅限于我国川、鄂、湘三省交界地带,即四川万县b、湖北利川、湖南桑植等地;杉木现分布于秦岭长江流域以南温暖地区及台湾山区,适宜在温暖、空气湿度较大的丘陵山地[13]。这些适宜温湿环境的乔木化石虽然年代更久远些,但它们如今分布北界明显南移,表明古今自然环境巨大变化,在气候方面则反映温度下降。

图2.2 现有历史时期植物孢粉组合分析地点分布概况

辽宁南部大孤山(123.2°E,41.0°N)距今8 000~2 500年的全新统中部地层孢粉组合中,以桤、榆、椴、胡桃、鹅耳枥、枫杨等落叶阔叶树种占优势,尤其桤木是适宜于暖湿环境的乔木树种,常作为先锋植物得到扩展。从丹东(124.3°E,40.1°N)到旅大(今大连,121.6°E.38.9°N)当时基本上都是这种以桤、枥为主的阔叶林。今这种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山西的山地丘陵地区。到了距今2 500年的全新世晚期庄河县(今市)(122.9°E,39.6°N)地层,其孢粉组合中落叶阔叶树花粉趋向减少,松属趋向增加,形成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并且森林范围日益缩小,蕨类和草本植物分布日益扩展,占据了广大平原、河谷、海滩、荒坡,反映了气候转向冷干的趋势[4]。从当地土壤由泥炭、淤泥沉积到棕黄、灰黄色亚黏土、亚沙土的沉积组成变化,也可为佐证。据推算,当时辽南的年平均温度比现代高3℃左右。

北京地区埋藏着丰富的泥炭,孢粉和古脊椎动物的研究成果也不少[14~19]。根据房山[12](115.9°E,39.6°N)坟庄,海淀区(116.3°E,39.9°N)高里掌391孔、辛力屯,延庆县[13](115.9°E,40.4°N)大王庄、西五里营,通县[14](116.6°E,39.8°N)尹家河,怀柔县[15](116.6°E,40.3°N)桃山,顺义县[16](116.6°E,40.1°N)西府,以及京西的肖家河,河北三河(117.0°E,39.9°N)淀等不同地点的植物孢粉与动物遗存研究,距今12 000年来北京地区植被与气候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1)距今12 000~10 000年,前期温湿,后期温干,沼泽消退,泥炭沉积中止。

(2)距今10 000~8 000年,气温短暂下降,是一个持续不长的冷期。

(3)距今8 000~6 000年,是一气候温暖期。

(4)距今6 000~2 000年,总的看,气候温暖,但在距今5 620年±100年、4 730年±115年、4 510年±100年,部分地区曾出现一个时间不长的冷期。距今3 500~3 200年,气候转凉。

(5)距今2 000年至今,气候温凉偏干。

河北东部与天津(117.2°E,39.1°N)一带全新世中期,海河河口地区乔木花粉此时增至16.4%~24.5%,阔叶树种占绝对优势,以桦、栎、榆、椴等属树种为主,总量可达阔叶树花粉的76.7%~ 92.3%[20],还发现有水蕨科孢子[21]。滦河下游两个泥炭田剖面分析表明,5 000年前木本花粉达到最高点,约为40%,其中松属下降到l0%,桦属下降到10%以下,适应温暖气候阔叶树花粉数量增多,种类多样,榆和栎各达40%和20%,鹅耳枥、槭、格、榛、胡桃、杨梅花椒、柞木等都有出现,其中杨梅和柞木现今当地均不见有分布。此外,还有不少水生植物,如菖蒲等,特别是有现代只在温暖水域生长的菱的花粉[22]

从河北阳原(114.1°E,40.1°N)盆地西打渔湾、槽村和平顶村3个剖面的全新世孢粉图式变化和组合特征看,呈现松属花粉优势带、松-栎-椴属花粉优势带与松-桦属花粉优势带,据14C测定它们的年代分别为距今7 920~7 885年、6 665~5 605年与3 210年。表明该盆地全新世以来,同样经历了冷暖的气候波动[23]

冀中平原全新世中期阔叶林中,栎属就占木本植物的50%,还有少量的杨梅、枫香、枫杨等[24]白洋淀(安新县115.9°E,38.9°N一带)南端孢粉组合显示,距今11 000~9 000年,气候温和偏湿;距今9 500~7 500年,气候偏凉和半干燥;距今7 500~3 000年,当时气温较今高2℃,降水量较今多200 mm;距今3 000年至今,气候转凉,半干燥[25]。河北南宫(115.3°E,37.3°N)全新世地层中则有枫香和山毛榉的花粉[21]

内蒙古扎赉诺尔(117.6°E,49.5°N)早期尚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或针叶林,并有一定水面的湖泊和草甸,气候较为温暖,人们在湖沼广泛分布的森林和草原环境中过着狩猎生活。后来森林减少,草原面积扩大,湖沼退缩。鄂温克(119.7°E,49.1°N)伊敏河细石器地点3.62 m剖面孢粉系统分析,表明距今4 500多年,生长着樟子松云杉、松、落叶松、榆、桦、栎、胡桃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有蒿属、藜科、禾本科、莎草科、葎草属、伞形科、石竹科等,还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孢粉和泥炭藓孢子,说明当时有静而浅的湖沼,在较干坡地有松属生长。其后,森林又趋减少,中温性草原发展。至上层,蒿属下降,松属和栎属相应增加,水面再次扩大[26]

内蒙古敖汉旗(119.9°E,42.3°N)兴隆洼遗址发现许多距今8 000~7 000年半炭化的胡桃楸果核,显示当时气候湿润,现今那里气候干旱少雨,植被属于暖温型草原向中温型草原过渡带[27]。距今3 400多年的大甸子遗址孢粉分析表明,当时尚有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并有一定水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

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112.6°E,41.3°N)大义发泉村细石器文化层孢粉分析,反映全新世前期暖湿,后期转向干冷[28]

内蒙古、山西、河北交界一带全新世孢粉组合分析与14C测定年代情况:据阳高县(113.7°E,40.3°N)、浑源县(113.7°E,39.6°N)资料反映,在泥炭形成期气候温暖略干。王官屯剖面距今6 800~2 330年,先是以松属占优势,有少量蒿属和麻黄属的植被;继而转为以松属占优势,还有桦、椴、栎、胡桃等温带落叶阔叶林;后来又转为与早期相似的植被状况。黑土塘剖面距今6 078~2 330年,早期气候温干,湖泊不发育,分布着松属温带针叶林;后期气候有利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生长,较高山地尚有冷杉生长。从后地河泥炭层(距今7 400年±91年和4 700年±120年)、羊肠河泥炭地(距今980年±70年)、火炮子泥炭地(1 335年±75年)孢粉组合推测,围场(117.7°E,41.9°N)地区在距今7 000多年前,气候温和略干。尽管距今7 400~4 500年间森林曾一度减少[17],总的看来,在距今7 000~1 300年间,坝上高原当时较今温暖潮湿。

山西襄汾(111.4°E,35.8°N)陶寺遗址距今4 200~4 000年孢粉中,乔木花粉占59.8%,灌木及草本花粉占38.7%,蕨类孢子占1.4%。具体来说,乔木有油松、桦、鹅耳枥、榛、椴、栗、榆、栎,灌木与草本有杜鹃、悬钩子、蒿、蓰草、山萝卜菊科、唇形科、禾本科、藜科、毛莨科、豆科,蕨类主要是水龙[29]。这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反映当时温暖偏湿气候。夏县(111.2°E,35.1°N)东下冯遗址出土的木炭经鉴定为槭、松和冷杉,是距今3 795年±100年至距今3 530年±100年之物,反映当时夏县一带也有茂密的森林。

陕西扶风(107.8°E,34.3°N)遗址现生长着杨属、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属于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2.4℃。据傍龙寺和张家壕两剖面的孢粉组合分析,当地自下而上从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周代、汉代直至近现代的不同时期堆积层中的植物状况及反映的气候为:

(1)松属、桦属花粉优势带,反映气候较干凉,但非同末次冰期时,气温已开始回升。(2)栎属、松属优势带,表明气候还较干燥。气候虽转暖,但仍较干凉。

(3)阔叶树增长,反映当时气候温湿,是全新世以来气温最高时期。(www.xing528.com)

(4)阔叶树总数较多,气候已不如上一时期湿润,趋向变干,为温暖半湿润时期。

(5)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气候变得较干、较凉。(6)松属优势带,气候较干凉[30]

河南舞阳(113.5°E,33.4°N)贾湖遗址(距今8 500~7 500年)是裴李岗文化诸遗址中迄今仅见的较多内容的孢粉分析。研究看来,人类在当地活动以前,气温虽已开始回暖,但仍不很高,降水量也不大,属温和半干旱气候。人类初来此活动时的孢粉组合中,气候条件可能与现在相似或略暖湿些的温和半湿润气候。在遗址兴盛时期,气温和降水都比现今这一地区高,其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与现今长江流域相似。可以推测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今这一地区高2~3℃,降水量多600 mm左右。其发展经历了温干到暖湿的过程[31]。这正是近8 000年来早期气候状况。

河南淅川(111.4°E,33.1°N)下王岗遗址的第九至第七文化层为仰韶文化期,发现动物种类多达24种,是该遗址动物种类最多的时期,其中适应温暖气候环境的动物有7种,占29%,也是暖环境中生存动物最多的阶段。同时,发现的竹炭灰也是这一时期最多,炭灰还可看出竹的纤维。较上的第七文化层(仰韶文化晚期),还发现有30多座房基,房内有的地方还铺着有竹片编织物痕迹[32]。现今下王岗虽然还有小片竹林,但其规模远不能与当时相比,说明距今6 000~5 000年远比现今温暖。

湖南洞庭湖南侧湘阴(112.8°E,28.6°N)、湘乡(112.5°E,27.7°N)、汉寿(111.9°E,28.9°N)等地全新统泥炭孢粉分析表明,中部地层阔叶常绿木本植物花粉含量较丰富,其上下两层的花粉则以松、栎占优势[18]。反映了全新世中期气候最为温暖湿润。

江西南昌(115.9°E,28.6°N)西山洗药湖全新统中部泥炭的孢粉组合表明,当时为暖热湿润的气候[33]

广西桂林(110.2°E,25.2°N)南郊独山西南麓的甑皮岩近年又发现了丰富的古植物群,计有181个科、属、种,今在洞穴遗址周围30 km范围内生长的植物只有黄槿等40种(包括近代31种),可见当时桂林地区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目前在国内外亦属罕见。已发现的植物种类有:松科、柏科、梧桐科、大戟科、木樨科、小蘖科、木兰科、豆科、桃金娘科、山毛榉科、毛莨科、百合科、栎属、禾本科、槭树科、山茱萸科、棘木属、山麻杆属、杨梅科、蔷薇科、芸香科、葫芦科、榆科、朴属、蕨类等[34]。甑皮岩遗址虽不在全新世中期,但却处于距今9 000~7 500年的气候回暖期,动植物反映的气候显然较现今温暖。

北部湾沿岸更新世沉积中发现众多环纹藻,孢粉组合显示出当时以樟科、桑科、山龙眼、无患子科等南亚热带、热带森林植被为主,为炎热而潮湿的气候[35]

东部沿海的青岛(120.3°E,36.0°N)胶州湾地区[包括胶州湾周围的崂山(120.4°E,36.0°N)、即墨(120.4°E,36.3°N)、胶县[19](120.0°E,36.3°N)、胶南[20](119.9°E,35.8°N)一带]北部属胶莱平原一部分,南部除崂山外,均为海拔100~720 m的山地丘陵。这一地区现有20 000年以来孢粉组合分析,其中涉及全新世的有:①第三阶段(距今11 000~8 500年)气候温和略干;②第四阶段(距今8 500~5 000年)气候温暖湿润;③第五阶段(距今5 000~2 500年)气候温和略干;④第六阶段(距今2 500年至今[36]气候转凉[21]

安徽枞阳(117.2°E,30.6°N)高桥泥炭田(距今8 380年±110年)系统的孢粉分析表明,当时湖沼广布,气候温暖[37]。安徽芜湖(118.3°E,31.3°N)与江苏南京(118.7°E,32.0°N)、江阴(120.2°E,31.5°N)距今5 100年左右的栎、栲、山龙眼、枫香、胡桃、楝和马尾松等的实物、孢粉分析,表明当时这一带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林,气候较今温暖湿润[38]

上海西部地区[包括青浦(121.1°E,31.1°N)、松江(121.2°E,31.0°N)全部和金山(121.1°E,30.9°N)大部]是上海市郊地势最低、洼地面积最大地区,除十几个小山丘外,大部分为海拔3.2 m以下的冲积平原。这一地区现属于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年降水量1 032.8~1 092.2 mm。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北部有常绿落叶混交林。近3 000年来这一带的孢粉组合与14C年代测定研究分为四个时期:

(1)第一阶段(距今2 900~1 800年),山丘上主要是青冈栎和栲等常绿阔叶林,低洼湿地芦苇为主,沼泽中伴生有草本植物。常绿阔叶林是中亚热带典型植被,分布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一般在16~18℃,年降水量在1 400~2 100 mm。可见当时气候较现在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略高于今。

(2)第二阶段(距今1 800~1 400年),山丘上常绿阔叶林被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代替,并混有针叶树种。植被具北亚热带森林特色,反映当时气温比现在略低。

(3)第三阶段(距今1 400~850年),山丘上又恢复为常绿阔叶林,但栲属成分较第一阶段要多,与第二阶段相似,反映了它们之间相似的气候条件。

(4)第四阶段(距今850~550年),山丘被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所覆盖。从森林植被看,气温比第二阶段还稍冷,年平均气温要比目前低1~2℃[39]

浙江桐乡(120.5°E,30.6°N)罗家角遗址孢粉组合可分五个层面,自下而上是:①生土层,气候热暖湿润,气温应比目前高;②第四文化层,据本层出土的芦苇14C测定,经树轮校正后为6 905年±155年,属马家浜文化,气候较生土层温凉,人类从事耕作活动;③第三文化层,气候热暖湿润,养蚕活动开始;④第一、二文化层,气候比前一时期温凉略干;⑤近代沉积,孢粉中以木本花粉居首位,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0]

罗家角遗址孢粉组合反映了气候由暖转冷,波动起伏的变化过程,与野生动物变迁吻合。

杭州湾一带孢粉组合显示,距今7 500~6 000年间,气候较今暖得多。距今6 000~4 000年,气温显著降低,中间大体上又有两个较显著的起伏:即距今6 000~5 600年间,适应温热的树种减少,以至消失,落叶阔叶树增多,犀、象也消失了;距今5 600~5 400年间,气温和湿度皆降低,距今5 300~5 000年间是一个回暖的高峰;距今5 000~4 000年间,气温又大幅度降低。距今4 000~3 500年,前期变凉,后期回暖,温度和湿度均与今相仿[41]

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的察尔汗盐湖(在都兰、格尔木等地,98.1~94.9°E,36.3~36.4°N)湖水中含盐量及周围植被的演变也反映出气候变迁。据察尔汗盐湖西部别勒滩干盐湖101 m深的钻孔取得的孢粉资料分析表明,约从距今11 000多年起,随着全球性气温回升,冰川消融,降水量增加,盐湖又趋淡化,荒漠植被有所减少,温带蕨类水龙骨出现,水生沼生香蒲重新生长在淡化的湖沼边缘,禾本科、蓼科等组成的杂类草则生长在盐渍化减弱地区,一些乔木树种重新出现。总的看,过去这里气候较今潮湿、温暖[42]

宁夏北部贺兰山(105.4~106.3°E,39.2~38.2°N)油松、山杨林下限,在距今4 000年前海拔1 700 m上下,近年在前山新沟柴渠门北坡中下坡海拔1 680 m处发现古炭迹(14C测定为距今4 000年±77年)可以为证。现在贺兰山的油松、山杨林层下限上升至海拔2 000 m处[7]

新疆西北艾比湖(82.5~83.2°E,44.6~45.2°N)全新世孢粉组合显示,①早全新世(距今10 000~7 500年)较以前气温有所回升,但是气候干凉;②中全新世(距今7 500~2 500年)气候比目前暖湿;③晚全新世(距今2 500年~现在)[43]气候的温度与湿度都有所下降。

西藏地区,对当雄(91.l°E,30.4°N)、仲巴(84.1°E,29.6°N)、拉萨(91.1°E,29.6°N)等地泥炭层的孢粉研究表明,距今10 000~8 000年植被为高山草甸,气候冷湿;距今8 000~3 500年植被转为高山灌丛、草甸,气候温湿;距今3 500年以来,植被又转变成高山草原,气候冷干[44]。定日(87.0°E,28.6°N)亚里新石器时期植物化石表明,当时尚有杜鹃、荚裥、鼠李、忍冬等高山灌丛生长。沉错湖畔孢粉组合显示,在深层,以草本植物为主,反映当时气候干凉。在中层,据树木残体14C测定约为距今3 000年,孢粉种类多,木本植物上升为首位(占50%),属森林草甸植被,反映气候较温暖。表层,木本植物又大减,草本植物上升为首位,又转变为草甸植被,气候干凉。

昌都[22](97.1°E,31.1°N)卡若遗址(距今4 690年±135年)发现有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也有干旱环境中的蒿等,表明当时气候温暖偏干,有栽培植物出现[45]。距今8 000~5 000年,林芝(94.3°E,29.5°N)尼洋河两岸及易贡(已改设波密县,95.7°E,29.8°N)一带,高山上生长着云杉、冷杉、云南松、高山松,低缓的山坡上有高山栎、水青树科、木兰科、樟科等多种亚热带针叶阔叶树种,当时气候与现今的察隅(97.4°E,28.6°N)一带相当,可见气温高于今。

徐仁等根据对第四纪冰川、冰缘冻土、哺乳动物化石及孢粉分析的研究,认为在距今7 500~5 00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也显著地转暖。对喜马拉雅山中段聂拉木(85.9°E,28.1°N)细石器地层古植物研究表明,当时气温比今天要高出3~5℃[46]。西藏中部和南部全新世地层孢粉资料表明,距今13 000~7 500年气候回暖,距今7 500~3 000年转为温暖潮湿气候,距今3 000年至今再转为干燥寒冷气候[47]

四川冕宁(102.1°E,28.5°N)距今6 058年±167年曾生长着由常绿乔木石栎、青冈,落叶阔叶乔木核桃、桦,针叶乔木松、铁杉、黄杉等组成的混交林。现今这些地方生长的是由云南松和栎、杨、桤木等组成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48],植被变化反映当时较今温暖湿润。

贵州梵净山[武陵山主峰,在贵州江口北(约108.8°E,27.6°N)]九龙池全新世孢粉组合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14C测定为距今5 000年左右。当地古植被变化是:以常绿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混交林→以落叶阔叶林→以松、栎为主的针叶落叶混交林及喜冷湿的莎草增多。反映当地气候温热→温暖→温暖偏凉→温暖偏凉湿这样的变化过程[49]

各地点不同时期的各种孢粉组合,反映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