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的障碍与思考

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的障碍与思考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学校对于F02教师所在学科专业缺乏基本认知和准确定位是导致本学科课程设置出现偏斜的主要症结所在,基于院系设置的学科壁垒则加剧了对这一专业的模糊界定。

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的障碍与思考

已有研究发现,以学科为基础组建的基层学术系统可能会对教师的国际化参与造成阻碍[8],这一情况在本研究中的一个子案例学院得到证实。由于经历院系合并等历史原因,该学院由几个背景差异较大的学科组建形成,往往难以将优质的国际化学术资源相对公平地分配于各学科部门以及教师群体中,因此也很难保证不同需求的青年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大学国际化。

事实上,这种由于学科壁垒造成的限制,不仅影响了青年教师获取国际化学术资源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开展跨学科工作的可能性和积极性——而“跨学科的交流互通”本身正是国际化活动中一个关键的知识维度[9]。该学院一位园林专业青年教师的陈述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一情况。这位编号F02的青年教师主要反馈了两方面问题:一是学科壁垒致使从事本专业国际化教学的师资配置不合理,即缺乏多学科背景教师的通力配合。该教师所从事学科具有独特性——同时依托环境建筑以及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谓国际化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需倚赖多元学科背景教师群体的通力协作。如该教师所说:“我们现在最困惑的就是这个,我们学科需要的师资有一部分在本学院,有一部分在R学院,有一部分在C学院”(F02)。在现有基础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曾为这三个学院的学生搭建了可在其他两个学院选课的共建平台,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停止。该教师对这一举措的描述如下:“原本来说我们是建了一个平台的,这样对学生最好,但后来发现操作很难,比如说C学院的老师,本身也很忙,干嘛要给你园林专业的学生上课。毕竟分设在不同的学院,不管是从管理还是其他各个方面来看,都非常非常的难,所以后来这个制度好像又取消了。我觉得这对学院来说是很大的问题”(F23)。

在学院层面,虽然该教师所在的学科部门也尝试向其他院系借用教师,以缓和本学科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工作压力,但由于不同院系在教师工作安排以及管理方面的细微差异,这些努力在实践中依然难以冲破这种基于院系设置所形成的学科壁垒。如该教师提到,“我们也曾尝试从R学院聘请老师,但效果并不好。学生们争着都想选本学院老师的课,总担心外面的老师会出什么岔子。这确实也是,外聘老师经常登成绩太晚,或者打分差距很大,有了问题又很难找到……所以我们每年都要讨论一下,还要不要聘他,但不聘他就真的教不过来”(F02)。(www.xing528.com)

其次,基于院系设置的学科壁垒也加剧了该教师所在学院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现状——比如,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通识课偏多、专业课程设置不够专业等,引发该教师对于“难以真正将国际化的教学方法或授课模式应用于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感慨。虽然该教师意识到“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需求,但她也发现,由于当前针对本科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已趋近稳定甚至固化,“因为学分的限制,因为很多课明明是必修课,但是我们现在不是削减学分的政策么,它们(专业领域的国际化课程)根本加不进去”。因此,教师个体的主观努力,如开设具有国际化知识视角、适应本专业变化发展的基础课程等,很难付诸现实;教师有限的国际化参与往往形式大于意义,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形成开阔的思维”。如果说学校对于F02教师所在学科专业缺乏基本认知和准确定位是导致本学科课程设置出现偏斜的主要症结所在,基于院系设置的学科壁垒则加剧了对这一专业的模糊界定。如该教师指出:“学校现在的政策是,所有的工科是统一标准。但我这个学科最特别,它虽然隶属工科,但它的性质是偏社会科学的。如果都以工科的标准来要求呢,一个是学生觉得达不到,另一个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比如说一年级学数学、化学,其实对专业学习完全没有帮助。学校应该根据学科设定标准,据我所知,其他很多顶尖大学,这个学科都是要单独设计教学体系的”(F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