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及学术职业困境的思考

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及学术职业困境的思考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历史视角来看,国际教育代表的是二战至冷战结束期间的国际化现象,主要出现在美国;国际化反映的则是冷战结束之后的时期,主要在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得到凸显[9]。例如,美国的大学国际化被视为本国全球化发展战略在教育上的反映。国内学者对本国语境下的大学国际化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普遍将其视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或过程。

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及学术职业困境的思考

国际化并非新名词,但对其含义的诠释和争论似乎一直未曾停止。这一术语虽然在政治学和国际关系领域早已被使用,但在教育行业的普及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其后迅速发展。在此之前,研究学者倾向使用“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或“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等词来描述当时的国际化现象,这些表达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流通[4]。一些国家/地区的机构和组织,如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5]、国际教育联合会(AIEA)[6]、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BIE)[7]、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AIE)[8],以及《国际教育研究》(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SIE)之类的刊物,都曾使用国际教育来指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象。进一步细究会发现,美国学者更多将国际教育一词应用于归纳或强调与国际化主题相关的活动、机理、能力或高等教育机构的精神气质。相比之下,在过去数十年间,美国以外的学者和机构则更强调国际化作为一种过程的存在。从历史视角来看,国际教育代表的是二战至冷战结束期间的国际化现象,主要出现在美国;国际化反映的则是冷战结束之后的时期,主要在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得到凸显[9]。这一概念界定的差异表明,传统的由美国主导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和分析已伴随冷战的结束而扩散至美国以外的地区,特别是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的概念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对高等教育甚至更大范围的中学后教育的讨论[10],其内涵和形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同时期的各国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定义了大学国际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分别是:基于体系的内涵,基于标准的内涵,以及基于过程的内涵。

表2-1 大学国际化内涵的发展

(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李岩.中国大学国际化内涵及评估指标筛选[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5):55—62.

对于大学国际化特殊内涵的理解,需要基于特定时代背景来解读;各国和地区在国际化方面的具体实践因目标不同而存在差异。例如,美国的大学国际化被视为本国全球化发展战略在教育上的反映。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主张通过国际化“让学生加强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族乃至风土人情的了解,使自己成为国际问题专家”;70年代在经济衰退冲击下承认“需加强各国间跨文化联系,以及需要继续向别国学习”;90年代后强调创办“全球性大学”,作为适应变化着的国际环境的有效战略和未来发展的基本目标。当前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本国参与全球性人才和智力资本市场竞争的主要工具,其目的在于保持美国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11],输出其价值观和增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欧洲,欧洲化(Europeanization)成为区域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代名词[12]。通过在教育中引入“欧洲维度”,欧盟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欧洲跨国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举措,包括人员流动、教师培训、外语教学远程教育、教学改革、信息交流、推广欧洲学校的经验等;改善语言能力,加强对其他成员国实践和文化的理解,甚至具备与他国人员一起工作的能力,或者在其他一些地方工作的能力等,成为国际化在欧盟各国的具体目标,而保持在国际间激烈竞争中的综合实力是各国的共同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进程紧密联系。从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至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13]。国内学者对本国语境下的大学国际化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普遍将其视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或过程。例如,陈学飞总结说,大学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把国际性和跨文化交流整合进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中的一个过程[14]。王海燕认为,中国的大学国际化指的是中国大学学习先进国家的先进知识和经验,并将其整合进本国教育体系的过程[15]。罗云和刘献君认为,大学国际化是一种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办学思想,不是简单地同世界“接轨”或“全盘西化”,因而不能机械照搬西方大学的一些具体做法,而必须从国内实际出发,批判性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为我所用[16]。李克勇认为,大学国际化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17]。邱延峻指出,在大学国际化战略中,学科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和校园国际化是主要内容,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根本,主流学科的国际化是基础,学生结构的国际化是标志,学术声誉的国际化是结果,而国家战略的实现才是大学国际化的目标[18]。金帷和温剑波指出,从国家层面来说,我国推动国际化的直接着眼点在于提升学术水平,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更具体地说是在于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的提升、中国高校竞争力和国际声誉的增加;其中尤以国际学术地位与声誉的建立为重[19]。总之,伴随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强盛,我国大学国际化已经从单纯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理念和知识转变到进入反思性学习阶段。此外,国际化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国际声誉构建方面也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