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蓬洲村谢氏:世袭军官领导军户,重要历史材料

蓬洲村谢氏:世袭军官领导军户,重要历史材料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谢氏为蓬洲肇姓之族。《澄海县志》有谢氏后人谢恩的记载,称其为“兴国人”。谢氏一族旧为蓬洲所城的世袭军官,后擢升指挥使,累世有军功。但是,谢恩的这一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纪录,竟成为蓬洲谢氏一族研究的重要材料。自此,谢氏一族才成为蓬洲所城军户的主要领导。国朝康熙壬子,袭指挥使谢应锆重建。起码谢氏一族不可能参加抗清活动。谢氏的祠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成为军用粮仓,及后为粮食部门收归

蓬洲村谢氏:世袭军官领导军户,重要历史材料

谢氏为蓬洲肇姓之族。其入蓬始祖称为“谢赣南”,这或为他的别号,或者私谥,用以说明其籍贯出身。《澄海县志》有谢氏后人谢恩的记载,称其为“兴国人”。兴国县位于江西省的中南部,这与“赣南”两字的含义是一致的。谢氏一族旧为蓬洲所城的世袭军官,后擢升指挥使,累世有军功。该族现存有祠堂和府第建筑,至今依稀可见其盛。

谢氏宗祠 陈琳藩/摄

近年,谢氏一族出现族源传说,称为先人口传:谢赣南为明朝开国大将,又与朱元璋有交谊,因忌皇帝诛忠,而避地蓬洲云云。且有好事者,将之撰文见报。此说毫无史志依据,殊不可信。所谓世袭军职和世袭指挥使,实则就是军户身份。明初,在元代旧籍册的基础上,由兵部改置军籍勘合,详细开列军户从军来历、调补卫所年月、在营丁口人数,从而建立起非常完备的军户制度。非经皇帝特许或该军户积官至兵部尚书,无从自行改籍成为民户。事实上,军户积功成为兵部尚书,也是很难达到的,因而明朝“入掌本兵”的兵部尚书基本为文职出身。嘉靖一朝中,有重大军功的王阳明、翁万达,同为进士,都是科举出身。故而,潮汕民间传说的翁万达弃文就武,也属无稽之说。在崇尚“耕读家风”的时代,在明朝文官政治体系下,军户的身份其实是有很大的隐衷。所以,谢氏一族虽然军功显赫,但是一直就没有科举出仕的记载。说白了,也正是军户的出身,使他们无法参加科考。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陈龙庆所撰写的《蓬洲创建市亭碑记》中,才提到一个“谢茂才椿”,所谓“茂才”就是秀才,也就是说谢氏一族一直到清末才有科举人才的出现,而且只是起步点的“秀才”,这时距离蓬洲所移防也过去了百余年之久了。谢赣南如果真的与朱元璋有交谊,再怎么想避祸,也不会想到从军而永成军户这一点。

也是“耕读”风气和文官政治使然,历史上的修志者对于科举出仕的记载,不厌其烦,但是对于军户甚至于有卓越军功的军官的记载就相对较少。蓬洲所城存在300年,在府县志中关于军职的记载,其实并不多,即使是主持蓬洲所由夏岭迁至西埕的董兴,也未见记载。在《澄海县志》的康熙乾隆嘉庆三种版本中关于“蓬洲所正千户”的记录都一样,只有8人,其中,谢姓的正千户也仅有一人,就是“谢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蓬洲所仓大使”,一个不入流的文职小吏,在县志竟有41则记录。但是,谢恩的这一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纪录,竟成为蓬洲谢氏一族研究的重要材料。其内容为“谢恩,兴国人,祖百户,恩征罗旁,升副千户”。虽然在这则记载中,不可能解读出谢恩所处的时代,但是非常明确,他是谢氏到蓬洲所经营数代之后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而他的祖父(或者祖上)只是百户。在明朝卫所制度中,百户统兵112人。也就是说,谢恩的祖上是从基层军官做起的,这更从一个侧面证明,谢赣南是开国大将的说法实是无稽之谈。谢氏一族到谢恩这一代人,才获得了晋升。一开始,谢恩因为参与征伐罗旁的战役获得战绩,升迁为副千户。然而,谢恩的名字出现在“蓬洲所正千户”的名列中,证明他还通过其他功业获得了正千户的职位。自此,谢氏一族才成为蓬洲所城军户的主要领导。

在嘉庆《澄海县志》中,有蓬洲关帝庙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明清两代谢氏一族的其他升迁信息和他们对蓬洲城建设所做出的相关贡献:

关帝庙。正殿祀关帝,后殿塑佛像,前为山门。在蓬洲城内大街。明万历年,邑人世袭指挥佥事谢宏缵建。迁斥拆毁。国朝康熙壬子,袭指挥使谢应锆重建。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浦巡检司王伟万率庙僧募修山门。[1]

在这则记载中,提到谢氏的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万历年间的“世袭指挥佥事”谢宏缵。在明代卫所体系中,佥事一职,为指挥使的助手,一般分掌训练、军纪。谢宏缵既司此职,可以证明他在蓬洲所城的军事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位是康熙年间的“袭指挥使”谢应锆。指挥使在卫所制度中,为卫所一级的最高军事长官。因而,有人提出谢应锆或应升至潮州卫,成为军事长官,这也是无从考证的臆测。只是,还应该注意一点,蓬洲守御千户所的“守御”两字说明其独特的存在,其指挥权在省,而不在卫。因此,这时的谢应锆应是蓬洲所的最高军事长官。也可以这样说,一直到明代中晚期,谢氏一族还不是蓬洲所的最高负责人,直至清代初年,他们才达到这一地位。(www.xing528.com)

有趣的是,就在此前不久的明朝末年,谢氏一族大兴土木,修建府第和祠堂,分别请了陈子壮和张凤翼两位名人题写了门匾。众所周知,陈子壮是抗清英雄,于是也就有以此演绎出谢氏指挥带领蓬洲所丁到广府投奔陈子壮参加抗清活动的离奇情节。这样的传说,与谢氏升迁过程,无法融通。从谢氏军功进取过程和省城与潮汕的地理环境上都很难说通。旧时,潮汕到广府依靠水上交通,群山相隔,如无特别必要,是很少会有人专门去跨越的。而从明末清初,谢氏一族大兴土木和获得“世袭指挥使”的称号来看,在明清易代之际,基层的部队应该保持着政治上的独立。起码谢氏一族不可能参加抗清活动。而随着嘉庆年间的移防,谢氏一族留住蓬洲,成为民户,也就开始了读书进取的常人生活

从县志的这些点滴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谢氏一族的先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发家的,他们在蓬洲所的地位也由此获得不断升迁。为此,他们也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比如参与关帝庙的创建和重建,而在龙泉岩、紫来岩等神庙碑记中,也可以找到他们参与开辟和捐资的记录。

世袭军官,在历史上又被称为“世官”。依照明朝“军民分籍”的制度,这些世官是一种没有封地而有禄田,没有人民而有部队的“贵族”。虽然在文官政治环境中,武职世官显得没什么地位,但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品秩和资源。谢氏历代祖墓,都有比较大规模的营造。近年,在山林土地开发中,谢氏的墓葬受到很大的破坏,他们将墓前的翁仲、石马移至祠堂前埕。从那一大堆石构件中,依稀可见旧日风采。

谢氏府第,原是一落三进大宅,岁月沧桑,已经风华不再。先是,府第对面的马棚易主,从大门嵌入的门簪中,似乎可以看出失去世官之后,谢氏也曾经有一段比较艰难的经历。府第经历了300多年,现已破落,其中厅房有不同程度的改造,杂乱无章;但是大门石构件依然屹立,张凤翼题匾的“天宠褒封”四个大字,便是当时意气风发的见证。

谢氏的祠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成为军用粮仓,及后为粮食部门收归管理。但谢氏族人未有放弃,暗自争取,直至近年才落实产权。谢氏一族遂成立理事会,商议重建。现该祠已重建完成,屹立于蓬洲大街之上。

张凤翼为谢氏所题“天宠褒封”匾额 陈琳藩/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