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蓬洲村洪氏一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蓬洲村洪氏一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洪双发的带动下,蓬洲洪氏族人也参加了相应的活动。直至近年,在洪应鹏的倡议下,蓬洲洪氏一族才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乡村的城镇化过程中,人们面临着时节祭祀、婚丧喜庆等很多现实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莫过于场地,而蓬洲洪氏一族对此更是有迫切的需求。楼祠落成之后,蓬洲洪氏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楼祠落成仪式,以及时节、祭祀活动时的宴饮等。通过数年的运作和管理,蓬洲洪氏的族事活动已渐为规范化、制度化。

蓬洲村洪氏一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蓬洲古城,因为有城池的护卫,历来为、鳄、蓬三都和龙溪一带人口迁入的重要选择。故而,历来蓬洲城中多有望族。在古代,这些望族都进行了宗族和礼法的制度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宗族活动和建设悄然进行,但是因为族产和祭田的缺失,经费成为宗族建设的重要瓶颈。所以,考察当今宗族建设,多少有些力不从心。而蓬洲洪氏能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颇有规模的宗族建设,值得学界注意。

蓬洲洪氏有数支并存,每支的人口都不多。据洪氏族老介绍,该族至今不过二十余户,百余丁口。或者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之间一直以姓氏认可,而保留着婚丧喜庆的互助。在古代已然,近代以来更是如此。虽然人口不多,但洪氏代有英才。清末民国时,实业家洪双发既在城中建屋居住(即亭脚巷洪氏大宅),又倡办蓬洲公学,还积极参加渔湖港口村洪氏诵芬堂和汕头埠洪家祠三瑞堂的建设。三瑞堂建成后,由在汕头教书的前清增生洪乃斌编辑全潮洪氏族谱。在洪双发的带动下,蓬洲洪氏族人也参加了相应的活动。但是,蓬洲本城洪氏一族却没有在那样的潮流中得到相应的整合。直至近年,在洪应鹏的倡议下,蓬洲洪氏一族才进行有效的整合。

位于蓬洲城西的学校路新建成的洪氏楼祠,是一座占地逾千平方米的三层现代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楼房。该楼首层大厅,是族人婚丧吉庆所用的场所;二楼有客厅、客房和办公室,为洪氏一族接待和议事的场所;三楼为祭祀厅,设有大龛,陈放列祖神主,为时年八节和忌日祭祀所用。就其空间的设置来看,既有其合理的开放空间,又有考虑到宗族必要的私密需要。也就是说,此楼已经呈现出一种既合乎宗族生活需要,又和当时生活气息合理搭配的空间。这很值得当今宗族建设者借鉴。

该楼首层墙壁立有碑记,文曰:

洪应鹏翁崛起微末,树志颇宏,驰骋商海,持事公平,至家业振而誉四方;下多骥子,日施课教,及贤郎昆仲继起,得臻大有,乃优养林下。翁秉性慈善,乡间举凡修桥路、筑庙池、救贫困、助年耆,必独力亲为。又持慎终追远,念自处士公入蓬数世,未有专祠公厅,乃于癸巳年独资葺建此厅为阖族所用。期以奕叶载德,富贵功名,庶几应三光而备五福。

这篇碑记,着重介绍了倡建者倡建楼祠的目的。当然也从中透露出,虽然洪氏一直存在互助的宗族活动,但是这些活动没有规模化、制度化,并且也没有通过建筑实物(祠堂或者公厅)使之固定化和空间化。碑文还介绍了倡建者的基本生平,大概就是说洪应鹏是一名商人,虽然出身微末,但是有远大理想。他不仅自己经营有道,事业有成,而且他的儿子们继起之后,光大事业,使他“得臻大有”,从而转身成为慈善家。据查,他的慈善事业,涉及多方面的投入,如他曾无偿捐助汕头市开埠馆、蓬洲文化广场、蓬洲关池、中学桥等公益建设,还常年助老、助学。从碑文看,似乎还可以解读出,修建洪氏楼祠也离不开他儿子们的意愿,只不过他们还想更加突出父亲的作用和位置。这是一种很纯朴的父子位置合理安排的做法,这在某一程度上也奠定了洪氏一族组建的基调。这种长幼有序的做法,在功利社会环境中,也是很有人文情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修建的过程,并不是这通百余字的碑记所能涵盖的。事实上,在现实的组建活动中,还有很多细节,是当今生活环境下,宗族组建对冲社会现实所做出的相应调整而产生的有趣实例。负责洪氏楼祠修建和族中整合事宜的洪开熙,对此更是有深刻的体会。

洪应鹏提出修建合族共用的楼祠,在洪氏一族中响应强烈,因为这一倡议对该族的现实情况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在乡村的城镇化过程中,人们面临着时节祭祀、婚丧喜庆等很多现实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莫过于场地,而蓬洲洪氏一族对此更是有迫切的需求。有了这样的前提,事情开展起来也就较为顺当。但是,还得解决权属问题。虽然洪应鹏准备全资修建,但是又要考虑到合族共有的前提,要在情理层面、人文深度,使全族得到认同,这对于洪氏一族的深入发展至为重要。于是,他又提出族中各户、丁象征性出资,使得这种共有在情理层面上更加合理。如此安排,不仅完成了该族的整合和组建,而且促进了宗族的姓氏文化认同。这一整合工作,便由洪开熙负责。他不仅起到带头作用,还通过自身的威望,无形之中完成了蓬洲洪氏一族的重组。重组的成功,是修建楼祠的前提,因而洪开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楼祠修建的负责人。

洪氏一族的运作,在楼祠的修建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独特的模式。洪应鹏家庭,作为建楼祠的倡议者和主要出资者,提供了楼祠用地。而建楼的方案、施工的监督则由洪氏族老组成的耆老会所负责。他们之间有机的整合,理性而有效的磨合,逐渐地形成了蓬洲洪氏一族的运作模式。

洪氏楼祠建成之后,配置了宗族生活的各类用品。这些细节,也就开始了蓬洲洪氏一族的运转。楼祠落成之后,蓬洲洪氏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楼祠落成仪式,以及时节、祭祀活动时的宴饮等。在这些对楼祠管理和利用的活动中,洪氏耆老会在宗族中起到主导作用,从而实现了洪氏一族的运作规范化。特别是倡建者洪应鹏的丧礼,面对近千人参与的丧事活动,洪氏一族有条不紊地合理安排、接待,更是使洪氏楼祠和洪氏族事的运作,完成了完美的转变。

通过数年的运作和管理,蓬洲洪氏的族事活动已渐为规范化、制度化。这对当今生活环境下的宗族建设,对时人正确面对和理解宗族生活都是有范本意义的。

【注释】

[1]李书吉纂修:嘉庆澄海县志》,澄海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影印版,第171页。

[2]金廷烈纂修:乾隆《澄海县志》第5册,影印本,第5页。

[3]翁辉东辑:《翁氏家谱》卷一,旧序三,潮安永丰街梁永昌承印,1926年。

[4]翁辉东辑:《翁氏家谱》卷一,旧序三,潮安永丰街梁永昌承印,1926年。

[5]翁辉东辑:《翁氏家谱》卷一,旧序三,潮安永丰街梁永昌承印,1926年。

[6]翁辉东辑:《翁氏家谱》卷一,旧序三,潮安永丰街梁永昌承印,1926年。

[7]翁辉东:《胶东坑墓园记》,刊于蓬洲胶东坑翁壮侯墓侧,1936年。

[8]顾鼎巨、顾祖训撰,吴承恩、黄文德刻:《明状元图考》,林大钦条,崇祯增修本。(www.xing528.com)

[9]翁继勤主编:《举登翁氏族谱》,1995年铅印本,第106页。

[10]严嵩:《明封资善大夫兵部尚书梅斋翁公神道碑记》,立石于揭阳铁场山,今存。

[11]翁继勤:《举登翁氏族谱》,1995年铅印本,第106页。

[12]霞露黄氏宗亲会:《霞露黄氏族谱》,2013年私印本,第137页。

[13]霞露黄氏宗亲会:《霞露黄氏族谱》,2013年私印本,第137页。

[14]霞露黄氏宗亲会:《霞露黄氏族谱》,2013年私印本,第137页。

[15]抄自《黄万胜行乐图》,黄氏后人藏。

[16]抄自《黄万胜行乐图》,黄氏后人藏。

[17]《陈源盛家族材料辑编》,手抄本。

[18]《陈源盛家族材料辑编》,手抄本。

[19]《陈源盛家族材料辑编》,手抄本。

[20]《陈源盛家族材料辑编》,手抄本。

[21]《陈源盛家族材料辑编》,手抄本。

[22]《陈源盛家族材料辑编》,手抄本。

[23]《陈源盛家族材料辑编》,手抄本。

[24]《陈源盛家族材料辑编》,手抄本。

[25]《陈源盛家族材料辑编》,手抄本。

[26]《陈源盛家族材料辑编》,手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